正文 藝術專業學生樹立正確商品意識的重要性(2 / 2)

三、正確商品意識的確立將對學生及社會產生積極影響

(一)商品講究差異化經營。學生是教育的對象,針對就業市場來說,學生自身就是產品,商品意識的建立,有助於學生了解就業市場,轉變被動適應的就業觀念,不斷完善自身的理論及技能,尋找自己與同學的差異,進一步強化特點,提高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增加畢業生的就業率,也更利於學生今後的發展。

(二)缺乏正確的商品意識會導致學生創作和創意脫離生活,過於理想化和個人化,片麵強調藝術作品的精神屬性,忽略其商品性,而在全球化的大文化背景之下,任何人都不可能脫離社會獨善其身,孤芳自賞。

(三)成本控製是商品在生產環節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商家為使利潤最大化,不考慮成本的設計創意是難以執行的。培養學生的商品意識有利於學生同市場需求接軌,分析消費者心理,最大限度縮短學生與用人單位的磨合期,增強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的應變能力。

(四)通過樹立商品意識,了解相關的文化政策、政令法規,趨利避害,有利於學生產權意識的確立,對建立健全我國藝術市場的市場機製將產生積極影響。

21世紀我國高等藝術及設計教育突飛猛進,招生的擴大化與市場實際需求人才的精英化之間的矛盾,已成為高校藝術與設計教育麵臨的巨大挑戰。正確的商品意識和金錢至上的拜金主義是有本質區別的,學校培養人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適應社會、服務社會、貢獻社會,培養學生正確的商品意識正是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趨勢與潮流,這與教育的目的並不矛盾。

四、培養學生正確的商品意識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相關專業的社會實踐和調研,要認識到文化產品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密切相關的。一般精神文化產品既有商品的屬性又有其自身的本質特性,這種雙重屬性決定了精神產品必須注重兩個效益,即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精神生產的根本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經濟利潤,而在於其思想價值、藝術價值、審美價值等。精神文化產品的這一本質特征具有不同於其他一般物質產品的特殊性,要求精神產品的生產必須把社會效益作為最高準則。

關注藝術市場,通過分析某些優秀作品的案例,理性地而不是情感地、思辨地而不是機械地、全麵地而不是片麵地分析問題,深入認識市場經濟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為社會提供不斷滿足人們各種需要的消費商品,同時也把人們引向唯利是圖、單純追求經濟利益的道路,藝術工作者應該樹立高尚的道德精神。

鼓勵學生深入生活、體驗生活,真正了解社會各群體的藝術消費需求,深刻認識藝術產品的精神屬性,清醒認識當前藝術生產領域存在的一些不良現象。藝術的美應該是藝術家利用美術的語言(基本元素和手段),按照美的規律和法則對現實生活進行抽離、集中、概括、綜合以至改造的結果,反映了藝術家個人和時代的精神和審美理想,他們所創造的是綜合了主觀與客觀、個人審美與時代精神的藝術形象。而當前有些藝術家麵對各種物質利益的誘惑,不再深入生活、思考生活、反映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質和規律,而把金錢作為唯一的追逐目標,不把主要精力用於作品的創作上,不惜降低藝術品位,甚至不惜降低人格,迎合市場,追隨流俗,導致文藝的庸俗化傾向,在社會上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創業的課題研究樹立商品意識。近年來,為支持大學生創業,國家和各級政府出台了許多優惠政策,涉及融資、開業、稅收、創業培訓、創業指導等諸多方麵。通過鼓勵學生進行創業項目的選擇、項目資金的預算、市場的調研、目標消費群體及潛在客戶分析、預期項目風險等,鍛煉學生麵對市場,綜合考慮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為將來自主創業做好鋪墊。

注釋:

①④龐彥強.藝術經濟通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②何新聞.創造設計的生命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③黃丹.色彩逆向思維策略在銷售包裝中的個性體現[J].包裝設計,2005(4).

作者單位:烏魯木齊職業大學藝術學院

(責任編輯: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