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在講述了“五柳先生”這個名號的來曆之後,便以一句“閑靜少言,不慕榮利”點出了五柳先生的隱者心境。接著作者便開始講述自己在隱居生活中的樂趣:“好讀書,不求甚解”展現了一個在讀書中得到精神愉悅的五柳先生;“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個率真放達的五柳先生;“環堵蕭然”“晏如也”,描繪了一個安貧樂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娛”“忘懷得失”描述了一個自得其樂、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這種種敘述,把一個雖處於貧困之中卻悠閑自適的隱士形象活靈活現地刻畫了出來。文末的讚中稱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無懷氏、葛天氏之民,是對他高潔人格的再度讚揚。
本文在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是多用否定句,正如錢鍾書所說:“‘不’字為一篇眼目。”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高潔誌趣和人格的堅持,不僅讓讀者對他的與眾不同而擊節歎賞,也使文章筆墨精粹而筆調詼諧,讀來生動活潑,引人入勝。“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氏”。錢先生說:“豈作自傳而並不曉己之姓名籍貫哉?正激於世之賣聲名、誇門第者而破除之爾。”下文的“不慕榮利”“不求甚解”“家貧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風日”“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等,王夫之《思問錄》評論說:“言無者,激於言有者而破除之也。”正是因為世人有種種追名逐利、矯糅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高潔誌趣和人格的堅持,不僅讓讀者對他的與眾不同擊節歎賞,也使文章筆墨精粹而筆調詼諧,讀來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1),一百許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2),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3),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4);好鳥相鳴,嚶嚶成韻(5)。蟬則千轉不窮(6),猨則百叫無絕。鳶飛唳天者(7),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8),窺穀忘返。橫柯上蔽(9),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注釋】
(1)富陽:今浙江富陽縣。桐廬:今浙江桐廬縣,兩縣相隔百餘裏,均在富春江邊。(2)縹(piǎo)碧:青蒼色。(3)互相軒邈(miǎo):即互相比高比遠。軒,高。邈,遠。(4)泠(líng)泠:流水清脆聲。(5)嚶嚶:鳥鳴聲。(6)轉:同“囀”。原指鳥婉轉地啼鳴,此指蟬鳴。(7)鳶(yuān)飛唳(lì)天者:語出《詩經-大雅-旱麓》:“鳶飛唳天,魚躍於淵。”鳶,鷂鷹。戾,至。此喻在仕途上飛黃騰達追求功名的人。(8)經綸:原指整理絲縷。引申為籌劃、治理之意。(9)柯:樹枝。
【譯文】
煙霧消散淨盡,藍天和青山,呈現出同一種顏色。我乘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任憑自己的心意東遊西轉。從富陽到桐廬,一百來裏,奇山異水,天下獨一無二。
江水都是淡青色,深有千丈而清澈見底。一直看下去,遊動著的魚兒和細小的石子,都看得清清楚楚,沒有一點兒障礙,湍急的江流比箭還快,洶湧的波浪似飛奔一般。
兩岸的高山,都長滿耐寒常綠的樹木,那些山巒憑依著高峻的形勢,競相朝上伸展,互相比高比遠。它們都在爭高峻,筆直地向上,形成千百座山峰。泉水被山石所阻遏,發出泠泠清越的聲響;美麗的鳥兒,相互和鳴,嚶嚶悅耳,形成和諧的韻律。蟬接連不斷地鳴叫,猿長久地叫個不停。那些為了名利象鳶鳥一樣極力往高處飛的人,看到這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那熱中於功名利祿的思想;那些忙於經營社會事務的人,看到這幽美的山穀,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象黃昏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有時可以見到日光。
【作者簡介】
吳均(469—520),南北朝時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省安吉縣)人。家世貧賤,性格耿直,好學而有俊才。梁武帝(蕭衍)天監初,曾為吳興郡主簿,後為建安王記室(相當今天秘書一類的職務),遷為國侍郎,入為奉朝請(當時為安置閑散官員所設立的官號)。通史學,因私撰《齊春秋》,梁武帝惡其實錄,焚其稿而免其職;後奉詔撰《通史》,起三皇,訖五代,未成而死。其文工於寫景,尤以小品書劄見稱。文辭清新挺拔,表現出沉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有一定的藝術成就,但缺乏深刻的思想內容。他在當時文壇影響很大,為當時有名的大文學家沈約所賞識,也有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稱之為“吳均體”。亦能詩,今存一百三十餘首,多寫寒士骨氣和懷才不遇的感慨,常露激憤不平之情。著有《後漢書注》、《錢唐先賢傳》、《齊春秋》、《通史》、《續文釋》等書,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吳朝請集》。另有誌怪小說集《續齊諧記》。
【賞析】
《與朱元思書》選自《藝文類聚》卷七。這篇清麗新巧的短文,是吳均寫給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書信的節錄。魏晉南北朝時,政治黑暗,社會動亂,黃老之學盛行,使人們對現實感到厭惡,或避世隱居,或縱情於山水之間,於是遊蹤所至,美景在目,心意所感,便為文字,山水文學由此興起。吳均當時大概正在富春江一帶遊玩,興感勃發,便寫下這封非常別致的信,生動地描繪了富春江上的秋色。
作者在這篇駢文書信中,以生動的筆觸,洋溢的熱情,描繪了富春江的山水之美,既絢爛雄奇,又清幽秀麗,充滿了詩情畫意,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全篇山水,皆寫“奇”“異”二字。寫水之“異”,則抓住水色、清澈的靜態之美和湍急的動勢之美來表現;寫山之“奇黟,則抓住山勢、山聲、山意、山樹之奇來表現。由於這樣突出了此山此水的特征,使它不同於別處,因此,這“奇山異水”確乎為“天下獨絕”。作者在描繪“奇山異水力之時,將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情與景、議與情巧妙地結合起來,再加上對偶、比喻、擬人、誇張、用典等多種藝術手法的適當運用,便創造出一幅充滿詩意和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圖畫,給我們以美的享受。
全文寥寥一百四十四字,極短小精悍,文辭簡煉,對仗工整,駢散互用,自然流暢,寫景狀物,生動逼真,讀來恍若親臨其境,令人情逸神飛!
三峽
酈道元
【原文】
自三峽七百裏中(1),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2)。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3),暮到江陵(4),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5),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6),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穀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7),猿鳴三聲淚沾裳。”
【注釋】
(1)三峽:指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在長江上遊,西起四川奉節白帝城,東至湖北宣昌南津關,長193公裏。(2)沿泝(sù訴):順流而下曰沿,逆流而上為泝。泝,即“溯”。(3)白帝:白帝城,在今四川奉節東。(4)江陵:今湖北江陵。(5)湍(tuān):急流的水。(6)巘(yǎn):山峰。(7)巴東:指今四川雲陽、奉節、巫山一帶。
【譯文】
在三峽的七百裏中,兩岸山連著山,幾乎沒有半點空隙。層層疊疊的山岩峰巒,遮蔽了天空,擋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到了夏季,大水漫上兩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斷絕了。有時皇帝有詔命必須火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動身,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裏的路程,即使騎上奔馳的駿馬,駕著長風飛翔,也沒有如此迅速。春冬季節,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深潭,倒映著兩岸山色。極為陡峭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姿態奇特的柏樹,大小瀑布,在那裏飛射衝刷,江水清澈,樹木繁盛,群山峻峭,綠草豐茂,確實很有趣味。每逢雨後初晴或霜天清晨,樹林山澗冷落而蕭索,常有猿猴在高處長聲鳴叫,聲音連續不斷,異常淒厲。回響在空曠的山穀中,很長時間才消失。所以打魚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作者簡介】
酈道元(?—527),字善長,魏孝文帝延興二年壬子(472年)生於涿州酈亭(今河北省涿州市道元村)。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家、文學家,撰寫了地理巨著《水經注》。青少年時代在青州度過。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官尚書祠部郎中、尚書主客郎中、治書侍禦史。宣武帝朝,曆仕冀中鎮東府長史、潁川太守、魯陽太守,延昌四年(515),因故罷官。孝明帝正光五年(524)複出,授河南尹。孝昌二年(526)為禦史中尉,執法嚴峻,結怨於汝南王元悅。次年,雍州刺史蕭寶夤反,元悅借故舉道元為關右大使,卒被執遇害於陰盤驛亭。道元好學博覽,著有《水經注》四十卷。尚有《本誌》十三篇及《七聘》諸文,今皆亡佚。
《水經》是魏晉時人所著(舊題漢桑欽撰)的一部記載全國水道的地理書。道元博采漢魏以來文獻碑刻,考證經文正誤,敘述了一千多條水道的源流經曆、山川名勝,引用書籍多至四百三十七種,極大地豐富了原書。《水經注》雖屬於地理著作,但描寫委婉曲折,文字峻潔明麗,文學上也有較高成就。
【賞析】
《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來往的船隻都被阻絕了。“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雪白的激流,碧綠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麗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讚歎“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則“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那淒異的叫聲持續不斷,在空曠的山穀裏“哀轉久絕”。三峽的奇異景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
作者寫景,采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餘字,就把七百裏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寫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肅”“淒”“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文章先寫山,後寫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寫水則分不同季節分別著墨。
在文章的節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洶湧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成了一幅幅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麵,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詩句表現了漁人漂泊不定的悲傷,襯托了秋的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