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2 / 3)

【作者簡介】見《捕蛇者說》

【賞析】

柳宗元被貶在永州時寫了一組共八篇山水遊記散文,即著名的“永州八記”。本文是“八記”中的第三篇。

作者以工巧生動的筆觸描繪了鈷鉧潭上小丘的美景,通過景色的描繪,抒發了自己身懷奇才異能卻因橫遭貶逐而不得施展的鬱抑心情。文中著重刻劃奇峰怪石,正是作者性格才能的自我寫照。景色佳勝的小丘成為“唐氏之棄地”,雖賤價出售卻連年無人問津,但最終還是有人賞識;正隱喻作者自己被唐王朝擯棄蠻荒,長期得不到有力者的同情援引的痛苦。

這篇文章在藝術上的第一個顯著特點是采用了化靜為動、把山水景物人格化的手法。本無生命的山、石、雲、溪,在作者筆下或則有如血肉之軀,或則似乎善體人意,給讀者十分鮮明、深刻的印象。作者具體描寫丘石形狀:“其嶺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衝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於山。”有了“若牛馬”,“若熊羆”六字,已經使石頭具有了較為鮮明的形象,隻是還不夠生動。作者又添上了“飲於溪”、“登於山”六字,這就化靜為動,把塊塊石頭全寫活了。

本文的第二個特點是描寫、議論和抒情的有機結合。一二兩段以敘事、描寫為主,而抒情、議論已在其中。

本文的第三個特點是詞句的簡練精潔,語不虛設。文章開頭”得西山後八日,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鈷鉧潭”,已暗含下文“不匝旬而得異地者二”之意,前後照應,嚴絲合縫。寫石之高聳曰“突怒偃蹇”、狀丘之小曰“籠而有之”,遣詞力避熟濫,造句務求警醒,這語言文字運用上的成就也為全篇生色不少。

這篇山水遊記,把自然山水與作者的主觀感受融為一體,所寫的是作者心靈、審美情趣所鎔鑄創造的自然美,有濃厚的主觀色彩和抒情意味。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1),為嵁,為岩(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3);俶爾遠逝(4);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5),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麵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6),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注釋】

(1)坻:水中高地。(2)嵁(kān):高深的山岩。(3)佁(yǐ):癡呆的樣子。(4)俶(chù)爾:忽然。(5)鬥折:象北鬥星那樣曲折。(6)吳武陵:信州(今江西上饒)人,唐憲宗元和初年進士,因罪被貶永州,與柳宗元交好。龔古:人名,生平不詳。

【譯文】

從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高興起來。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下麵看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涼。整塊石頭作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麵的石頭,成為坻、嶼、堪、岩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翠綠的莖蔓,遮蓋交結,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好像都在空中遊動,周圍什麼也沒有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魚的影子,靜止不動;又忽然向遠處遊走,往來很快,好像和遊人一同歡樂。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眺望,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隱忽現。溪岸的形狀像犬牙那樣交錯不齊,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裏。坐在小石潭上,四麵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不覺心神淒涼,寒氣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為這裏的環境太淒清,不可以久留,就題字離去。

同遊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來的有姓崔的兩個少年,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作者簡介】見《捕蛇者說》

【賞析】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貶謫到永州以後寫的《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就是為人稱道的《永州八記》。這些作品,畫廊式地展現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勝景,繼承了酈道元《水經注》的傳統而有所發展。《水經注》是地理書,對景物多客觀描寫,少主觀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則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於自然風景的描繪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摹細致。肖其貌,傳其神。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後以特寫鏡頭描繪遊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

作者還在寫景中傳達出他貶居生活中孤淒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鬱鬱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遊魚的刻畫雖隻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遊魚的形神姿態。此外,文中寫潭中遊魚的筆法極妙,無一筆涉及水,隻說魚則“空遊無所依”,則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於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遊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淒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對潭中遊魚的刻劃雖隻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地寫出潭水空明澄澈的程度和遊魚的形神姿態,其生動傳神的筆觸、繪聲繪影的手段,令人歎為觀止,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因此,成為被曆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小石城山記

柳宗元

【原文】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1),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2);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3)。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4)。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5)。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6)。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7)。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8)。及是,愈以為誠有(9)。又怪其不為之於中州,而列是夷狄(10)。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11)。神者倘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12)?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13)。”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14)。”是二者,餘未信之(15)。

【注釋】

(1)西山;在今零陵縣西瀟水邊。徑:徑直,一直。逾:翻越,爬過。(2)其一;其中之一。(3)少(shǎo);稍微,略微。垠(yín):邊界。(4)睥睨(bìnì):亦作“埤堄”、“僻倪”。城上鋸齒形的有孔的小牆。也叫“土牆”、“女垣”。梁欐(lì):屋梁,正梁。堡塢:碉堡,堡壘。(5)正黑:純黑色。洞;象聲詞。像空洞的聲音。良久:很久。(6)箭:一種竹名。這裏泛指竹。(7)其:指代“嘉樹美箭”。疏數(cù):稀疏、稠密。偃仰:俯仰,高低。(8)造物者:指創造萬物的天,即上帝。(9)及:到了,等到。愈:更加,越發。誠:確實,的確,實在。(10)中州:指黃河中下遊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即中原地區。夷狄:這裏泛指邊遠地區。前邊省去介詞“於”。(11)更;經過,經曆。售:貢獻,獻出。伎:同“技”。指景物的優美姿態。固:確實。(12)倘:恐怕,大概,或許。(13)或:有人,有的人。以:用,拿。後麵省去代美好景物的“之”。夫(fú):指示代詞,那,那些。(14)獨:獨獨,偏偏。楚:楚國。永州是古楚國轄地。南:南部。戰國時,楚的南部邊境要到現在的湖南省南部。(15)二者:兩種說法,兩種解釋。

【譯文】

從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過黃茅嶺往下走,有兩條路:一條向西,走過去尋找風景卻毫無所得;另一條稍為偏北又折向東去,隻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條河流截斷了,有一座石山橫擋在這條路的盡頭。石山頂部天然生成女牆和棟梁的形狀,旁邊又凸出一塊好象堡壘,有一個洞象門。從洞往裏探望一片漆黑,丟一塊小石子進去,咚地一下有水響聲,那聲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盤繞著登到山頂,站在上麵望得很遠。山上沒有泥土卻長著很好的樹木和竹子,而且更顯得形狀奇特質地堅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參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懷疑上帝的有無已很久了,到了這兒更以為上帝確實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煙輻湊的中原地區去,卻把它擺在這荒僻遙遠的蠻夷之地,即使經過千百年也沒有一次可以顯示自己奇異景色的機會,這簡直是白耗力氣而毫無用處,神靈的上帝似乎不會這樣做的。那麼上帝果真沒有的吧?有人說:“上帝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用這佳勝景色來安慰那些被貶逐在此地的賢人的。”也有人說:“這地方山川鍾靈之氣不孕育偉人,而唯獨凝聚成這奇山勝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材而多產奇峰怪石。”這二種說法,我都不信。

【作者簡介】見《捕蛇者說》

【賞析】

本文是“永州八記”中的最後一篇。小石城山在今湖南零陵縣境內,當時屬於永州所轄。文中記述了小石城山奇異的景致,並感歎這樣奇妙的山水,不在繁華的大都市附近,卻置於偏僻荒涼的地方。由此讓人自然想起作者的不幸遭遇。最後一段議論,表現出作者對於天命的懷疑。文章善於抓住事物的特征,準確、逼真地加以描繪,並借景抒情,把內心深處的想法,通過對山水的記述,含蓄、曲折地表現出來。

本文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遊記。它表現了作者對於事物的深刻觀察力和獨特體驗,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繪景物細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鑒。

文章的前半段描寫小石城山的奇異景色,後半段借景抒情,以佳勝之地被埋沒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經邦濟世之才卻橫遭斥逐,蟄居蠻荒,英雄無用武之地。字裏行間,隱隱含有對當時最高統治者昏瞆不明的強烈譏刺。

這篇山水遊記還運用了象征的手法,作者以小石城山的不被人賞識來喻自己。作者很耿直,很執著,他筆下的山也是如此。文如其人,山亦如其人。小山如此之美,卻無人賞,但小山並不因無人賞而失掉自己的美。

環滁皆山也(1)。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3)。山行六七裏(4),漸聞水聲潺潺(5),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6),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7),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8)。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9),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10)。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