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⑵。晉陶淵明獨愛菊⑶;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⑷;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5),濯清漣而不妖(6),中通外直,不蔓不枝(7),香遠益清(8),亭亭淨植(9),可遠觀而不可褻焉(10)。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11);牡丹,花之富貴者也(12);蓮,花之君子者也(13)。噫(14)!菊之愛(15),陶後鮮有聞(16);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17)!
【注釋】
(1)愛蓮說:選自《周元公集》。“說”,是古代論說文的一種體裁,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論述道理。(2)蕃:多。(3)晉陶淵明獨愛菊:晉朝陶淵明隻喜愛菊花。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柴桑(現在江西九江)人,東晉著名詩人。他獨愛菊花,常在詩裏詠菊,如《飲酒》詩裏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向來稱為名句。(4)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唐朝以來,人們很愛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世人,社會上的一般人。(5)淤泥:河溝或池塘裏積存的汙泥。(6)濯(zhuó)清漣而不妖:在清水裏洗過卻不妖豔。濯,洗滌。清漣,水清而有微波的樣子,這裏指清水。妖,美麗而不端莊。(7)不蔓不枝:不牽牽連連的,不枝枝節節的。(8)香遠益清:香氣越遠越清。益,更,越。(9)亭亭:聳立的樣子。(10)褻(xiè)玩:玩弄。褻,親近而不莊重。(11)隱逸者:隱居的人。封建社會裏,有些人不願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汙,便隱居避世。(12)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13)君子:道德高尚的人。(14)噫(yī):歎詞,相當於“唉”。(15)菊之愛:對於菊花的愛好。(16)鮮(xiǎn)有聞:很少聽到。鮮,少。(17)宜乎:宜,當,這裏和“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
【譯文】
水上、陸上的各種草木的繁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自從唐朝以來,人們都非常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汙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汙染,在清水裏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蔓延,不生枝節,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地潔淨地立在那裏,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貼近去輕慢地玩弄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對於蓮花的愛好,像我一樣的人還有什麼人呢?對於牡丹的愛好,喜愛的人當然就很多了!
【作者簡介】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號濂溪,北宋道州營道(今湖南省道縣)人。曾任虔州(今江西省贛州市)通判(地位略次於州、府長官)等地方官。他曾在廬山山麓建“濂溪書堂”晚年定居在那兒,世稱濂溪先生。
周敦頤繼承了《易傳》等傳統哲學思想,自成一派,後被他的弟子發展成濂溪學派,宋代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都是他的弟子,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從政勤謹,為人方正,《宋史-周敦頤傳》引文學家黃庭堅對他的評價說:“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著作有《周元公集》、《太極圖說》、《通書》。
【賞析】
“說”,也稱“雜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屬論說文範疇。它的作用是解釋義理,把自己的意思敘述出來。往往用於表現作者獨特的見解。它可以直接說明事物,闡述事理,也可以通過敘事、寫人、詠物、議論說道理;也可以發表作者的感想。《愛蓮說》就是對熱愛蓮花的嗜好所作的解說。
周敦頤一生喜愛蓮花,所以寫下了這篇借花喻人的優美小品文。它巧妙地將蓮花的生活環境、特殊性狀和君子的高尚品格聯係起來,表達了作者“主靜、無欲”的道德觀,體現了一種高潔的情操和人格美的力量。蓮花所體現的君子風度,至今仍有現實意義,它啟示人們:做人應做像蓮花那樣高潔正直的君子。全文以托物言誌,以蓮喻人,通過對蓮花的描寫和讚美,歌頌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達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尚品格和對追名逐利的世態的鄙棄和厭惡。
本文的藝術特點很突出,主要表現在:
首先,語言簡潔流暢,含蓄豐富。如蓮之美——“不蔓不枝”,沒有多餘的無用之語。全文分三層意思,有愛菊、愛牡丹的概說,有對蓮的描繪;有對三種花的品評,有自己的感慨,層層銜接,構思精巧。在三層意思中重點在第一層中對蓮的描繪上,約占全篇三分之一,突出了“愛蓮”的主旨。全文雖然隻有100多個字,卻立意高遠,表現了豐富的思想。
其次,運用了擬人、對比、反襯、比喻等多種修辭手法。文章根據菊花傲霜雪的特點,將它比擬為隱士;根據牡丹濃豔、馥鬱的特點來象征榮華富貴,將它比擬為富貴之人;根據蓮花的生活環境,生理習性來象征人的高潔,將它比擬為君子,無不巧妙貼切。為了突出“蓮”,文章始終以菊、牡丹作對比,對牡丹作者持保留態度,對“菊”作者持有褒有貶的態度,因為隱士不問世事,雖自我清高,然無補於世,根據作者一生的經曆看,他是在積極入世中保持自己情操的,即“出淤泥而不染”,這種精神是蓮獨具的。因此,菊、牡丹將蓮襯托得更加高潔、可愛
總之,本文清雅脫俗,精短,琅琅上口,實為古文中難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雙解,內容厚實而意境深遠。加上其文近似白話,易讀易解,所以成了流傳後世膾炙人口的傳世佳品。
墨池記
曾鞏
【原文】
臨川之城東(1),有地隱然而高(2),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3),曰王羲之之墨池者(4),荀伯子《臨川記》雲也(5)。羲之嚐慕張芝(6),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7)?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8),而嚐極東方(9),出滄海(10),以娛其意於山水之間,豈有徜徉肆恣(11),而又嚐自休於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12),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13)?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14)。教授王君盛(15),恐其不章也(16),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於楹間以揭之(17)。又告於鞏曰:“願有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18),而因以及乎其跡邪(19)?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20),被於來世者如何哉!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注釋】
(1)臨川:宋撫州臨川郡。即今江西撫州市。(2)隱然:高起的樣子。(3)窪然:低陷的樣子。(4)王羲之:字逸少,東晉著名書法家,世稱王右軍,後人號為“書聖”。(5)荀伯子:南朝宋人,曾任臨川內史,有《臨川記》。《太平寰宇記》卷一一○載其記敘王羲之官臨川及墨池的事。(6)張芝:字伯英,東漢著名書法家,善草書,人稱“草聖”。(7)豈信然邪:難道是真的嗎?(8)“方羲之”句:王羲之當時與王述齊名,羲之任會稽內史,朝廷又命王述為揚州刺史,會稽屬揚州,羲之恥位於王述下,便辭職隱居,誓不再仕。事見《晉書-王羲之傳》。(9)極:至,達。(10)出滄海:泛舟東海。據《晉書-王羲之傳》載:“羲之既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遊,弋釣為娛。又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采藥石不遠千裏,遍遊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11)徜徉(chángyáng)肆恣:縱情遨遊。(12)“羲之”句:王羲之的書法初不如同時庾翼、郗愔,晚年才臻於精妙之境。見《晉書-王羲之傳》。(13)彼:指王羲之。(14)州學舍:指撫州州府的學舍。(15)教授:官名,主管學政和教育所屬生員。(16)章:同“彰”。(17)楹:廳堂前部的柱子。揭之:標明。(18)不以廢:不肯讓它埋沒。(19)“而因”句:因而愛及到他的遺跡嗎?(20)仁人莊士:有道德修養、為人楷模的人。遺風餘思:留下來的風範,傳下來的思想。
【譯文】
臨川郡城的東麵,有塊突起的高地,下臨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麵,有一口低窪的長方形水池,稱為王羲之墨池。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臨川記》裏所記述的。王羲之曾經仰慕東漢書法家張芝,在此池邊練習書法,池水都因而變黑了,這就是他的故跡。難道真的是這回事嗎?
當王羲之不願受人勉強而做官的時候,他曾遍遊越東各地,泛舟東海之上,以快心於山光水色之中。難道當他逍遙遨遊盡情遊覽的時候,又曾經在此地休息過嗎?王羲之的書法到了晚年才漸入佳境,看來他所以能有這麼深的造詣,是因為他刻苦用功所達到的結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後世沒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們所下的學習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來學習的功夫怎麼可以少化嗎!更何況對於想要在道德方麵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邊現在是撫州州學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關於墨池的事跡被湮沒無聞,就寫了“晉王右軍墨池”這六個大字懸掛在門前兩柱之間標明它,又對我說:“希望有篇記文章。”我推測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為愛好別人的長處,即使是一技之長也不肯讓它埋沒,因此就連他的遺跡一並重視起來嗎?或者是想推廣王羲之臨池苦學的事跡來勉勵這裏的學生嗎?人有一技之長,尚且使後代人尊崇到這般地步,更不用說仁人君子們留下來的風尚和美德會怎樣地影響到後世人呢!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作記。
【作者簡介】
曾鞏,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人。嘉佑二年(1057)進士。曆任館閣校勘、集賢校理、實錄檢討官,官至中書舍人。曾鞏出自歐陽修門下,完全接受了歐陽修先道而後文的古文創作主張,而且比歐陽修更著重於道。因此,曾鞏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較少的一家。但曾文長於議論,他的政論文,語言質樸,立論精辟,說理曲折盡意。如《上歐陽舍人書》、《上蔡學士書》、《贈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紆徐委備,近似歐陽修文。記敘文亦常多議論,如《宜黃縣縣學記》、《墨池記》都於記敘中縱談古今。曾鞏亦能詩,今存詩400餘首,以七絕成就較高,但為文所掩,不大受人重視。著作今傳《元豐類稿》50卷,有《四部叢刊》影元刊本。
【賞析】
這篇短文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因小及大,小中見大,用小題目做大文章。題目是為墨池作記,據說這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洗滌筆硯之池,但實際上,傳為王羲之墨池舊跡的,還有浙江會稽等多處。從曾鞏此文“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的語氣來看,他對臨川墨池是否確為王羲之的真跡,也是抱著懷疑態度的。因此,他略記墨池的處所、形狀以後,把筆鋒轉向探討王羲之成功的原因:“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也就是說,並非“天成”,而是後天勤學苦練的結果。這是本文的第一層意思。這層意思緊緊扣住“墨池”題意,應是題中應有之義。
但文章的主旨並不就此完結。作者由此進一步引申、推論:(一)學習書法是如此,“欲深造道德者”也是如此。從學習書法推及道德修養,強調都不是先驗的,而是後天獲得的;(二)從“人之有一能”尚且為後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將永遠影響後世。也從書法推及風節品德,從具體的書法家推及更廣泛的仁人誌士,這是從他們對後人的影響來立論的。這兩點推論都極為自然,並非外加,表現了曾鞏思路的開闊,識見的高超。如果是低手寫作這類碑板文字,往往就事論事,粘著題義,不知生發、開掘的。這是本文的第二層意思。沈德潛評本文說:“用意或在題中,或出題外,令人徘徊賞之。”
這篇短文的另一特點是多用設問句和感歎句。全文可分十四句,其中設問句五句:“豈信然邪?”“而又嚐自休於此邪?”“況欲深造道德者邪?”“而因以及乎其跡邪?”“以勉其學者邪?”“也”字句兩句:“荀伯子《臨川記》雲也”,“非天成也”。最後又以一個感歎句作結:“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這些句式的大量運用,使這篇說理短文平添了一唱三歎的情韻。特別是五個設問句,兼收停頓、舒展之功,避免一瀉無餘之弊,低徊吟誦,玩索不盡。前人以“歐曾”並稱,在這點上,曾鞏是頗得歐陽修“六一風神”之妙的。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1),而卒葬之(2);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塚也(3)。距其院東五裏,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4)。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5),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6)。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7)。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裏,有穴窈然(8),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9),謂之後洞。餘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10)。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餘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11),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12)。方是時,餘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13)。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14),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15)。
於是餘有歎焉(16)。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17)。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18),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誌者不能至也。有誌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誌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19),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誌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20)?此餘之所得也。
餘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21),何可勝道也哉(22)!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23)。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24)。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25)。
【注釋】
(1)浮圖:梵(fàn)語(古印度語)音譯詞,也寫作“浮屠”或“佛圖”,本意是佛或佛教徒,這裏指和尚。慧褒:唐代高僧。舍:名詞活用作動詞,築舍居住。址:地基,基址,這裏指山腳。(2)而:連詞,並且。卒:死。(3)慧空禪院:寺院名。廬塚(zhǒng):古時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師長,在他們死後的服喪期間,為守護墳墓而蓋的屋舍,也稱“廬墓”。這裏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蓋的屋舍。廬:屋舍。塚:墳墓。(4)以:因為。乃:表示判斷,有“為”、“是”的意思。陽:山的南麵。古代稱山南為“陽”,山北為“陰”。名:命名,動詞。(5)其文漫滅:碑文模糊,磨滅。文:碑文。(6)獨:唯獨,隻有。其:指代石碑。文:文字,這裏指的是碑上殘存的文字。(7)今言“華”(huā)如“華(huá)實”之“華(huá)”者,蓋音謬也:漢字最初隻有“華(huā)”字,沒有“花”字,後來有了“花”字,“華”“花”分家,“華”才讀為huá。(王安石認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華”的古音而寫的今字,仍應讀huā,而不應讀“華實”的huá。)。言:說。蓋:承接上文,解釋原因,有“大概因為”的意思。謬:錯誤。(8)窈(yǎo)然:幽深的樣子。(9)問:探究,追究。深,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深度。則:副詞,用於判斷句表示肯定,相當於“就是”。窮: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走到盡頭。(10)見:動詞活用作名詞,見到的景象。(11)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十一:十分之一的簡稱。(12)至:動詞活用作名詞,到達的人。加:更,更加。(13)明: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照明。(14)既:已經,……以後。其:助詞。則:副詞,就,便,表示前後兩事緊密相承或時間相距很近。或:有人。咎(jiù):責怪。其:那,那些。(15)其:第一人稱代詞,指自己。而:連詞,表結果,以致,以至於。不得:不能,極:盡,這裏有盡情享受的意思,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享受盡。夫:這,那,指示代詞。(16)於是:對於這種情況。(17)得:心得,收獲。動詞作名詞。以:因為。求思:探求、思索。而:連詞,表遞進,而且。無不在:無所不在,沒有不探索、思考的。(18)瑰怪:珍貴奇特。非常之觀:不平凡的景象。觀:景象。(19)至於:到、到達的意思,不同於現代漢語用在下文開頭,表示提出另一話題。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昏惑:迷亂。以:連詞,表目的。相(xiàng):幫助,輔助。(20)其:加強反問語氣的副詞,難道。孰:誰。(21)後世:後代的人,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其獨立性,以充當句子的某個成分。謬: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錯,弄錯。其:指“古書”。傳:動詞活用作名詞,流傳的文字。而:因而。莫:否定性無定代詞,沒有誰,沒有哪一個,沒有任何人。名:動詞,說出,說明,指識其本名。(22)何可勝道:那能說得完。勝:盡。(23)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是因果關係的判斷句。“此”是主語;“所以”,由結構助詞“所”和介詞“以”組成的固定格式,在這裏表示原因。此所以:這(就是)……的原因。學者:做學問的人。慎取:謹慎地采取。(24)廬陵:現在江西吉安。蕭君圭,字君玉。長樂:現在福建長樂。王回,字深父。王安國,字平父。王安上,字純父。(25)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至和:宋仁宗的年號。臨川:現在江西臨川。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寫到自己的名字,往往隻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後在謄寫時才把姓名寫出。根據書稿編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