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1 / 3)

亭以雨名,誌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1);漢武得鼎,以名其年(2);叔孫勝敵,以名其子(3)。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風之明年(4),始治官舍。為亭於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樹,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於岐山之陽(5),其占為有年(6)。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於是舉酒於亭上,以屬客而告之(7),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薦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遊以樂於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遊而樂於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8),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饑者不得以為粟。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釋】

(1)周公得禾,以名其書——唐叔得一嘉禾,異株同穗,獻之於周成王,成王轉賜給經營東土勞苦功高的周公。周公感恩,作書曰《嘉禾》。此書現已佚傳,在《尚書》中僅存篇名。(2)漢武得鼎,以名其年——漢武帝在元狩六年,於汾水上得一寶鼎,第二年改國號曰“元鼎”。(3)叔孫勝敵,以名其子——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得臣率兵攻打狄人,俘獲狄之國君僑如,因此給他剛生下的兒子起名叫僑如。(4)扶風——即鳳翔府。(5)雨麥——天降麥粒。(6)其占為有年——占卜者說,這是個豐收年。(7)以屬客而告之——以酒勸客,並告訴他們說。(8)“使天得雨珠,”以下二句——如果讓老天下珍珠,寒冷者也不能用來當作衣穿。

【譯文】

這座亭子用雨來命名,是為了記載喜事。古代有了喜事,就用喜事來命名事物,表示不忘記。例如周公得到了嘉禾,就用“嘉禾”命名他的文章;漢武帝得到了寶鼎,就用“元鼎”命名他的年號;叔孫得臣戰勝了狄人僑如,就用“僑如”命名他的兒子。他們的喜事大小不一樣,但它們表示不忘記的意思是一樣的。

我到扶風的第二年,才開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麵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麵開鑿了一口池塘,引來流水,種上樹木,把它當作休息的場所。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麵下了麥雨,占卜此事,認為今年是個好年成。然而此後整整一個月沒有下雨,百姓才因此憂慮起來。過了三月份,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們認為下得還不夠。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連三天才停止。官吏們在院子裏一起慶賀,商人們在集市上一起唱歌,農夫們在野地裏一起歡笑,憂愁的人因而高興,生病的人因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於是我在亭子裏舉杯勸客飲酒,並且問他們說:“再過五天不下雨可以嗎?你們會說:‘再過五天不下雨就沒有麥子了。’再過十天不下雨可以嗎?你們會說:‘再過十天不下雨就沒有禾苗了。’沒有麥子,沒有禾苗,年景將要頻頻發生饑荒,訴訟案件繁多而且盜賊更加猖獗。那麼,我和諸位即使想在這個亭子上悠閑遊樂,難道可能嗎?現在上天不遺棄這裏的百姓,剛開始旱就賜給他們的雨。使我和諸位能夠在這個亭子上悠閑遊樂的原因,都是雨的恩賜啊,難道又能忘記嗎?”

既用它來命名亭子以後,又接著來歌唱此事。歌辭道:“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當作短襖;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餓的人不能把它當作糧食。一場雨下了三天,這是誰的力量?百姓說是太守,太守說沒有這力量。歸功於天子,天子也否認。歸之於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當作自己的功勞,歸之於太空。而太空冥然飄渺,不能夠命名它,我因而用雨來命名我的亭子。”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豪放詞派的創立者和主要代表人物。他在文學藝術方麵堪稱全才。其散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麵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有很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

1057年(嘉祐二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蘇軾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史書記載蘇軾“身長八尺三寸有餘,為人寬大如海”。蘇軾中進士時二十一歲,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1080年(元豐三年)因“烏台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於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人稱“蘇東坡”。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葬於河南郟縣,追諡文忠公。

【賞析】

蘇軾二十歲進士及第,名噪京師。四年後,參加製科考試,“進策”入選,授大理事,簽書鳳翔府(今陝西鳳翔)判官。嘉祜六年(1061)十一月,蘇軾懷著滿腔政治熱情,離京赴任,從此踏上仕途。蘇軾到鳳翔的第二年,開始修建官舍,並在公堂北麵建造一亭,作為休息之所。可是這年春季久旱不雨,但在亭子建成時,下了一場大雨,官吏百姓歡喜若狂。於是蘇軾命名這座亭子為“喜雨亭”。這篇文章就是通過敘述亭子命名原因,表達他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的。

此文選自四部叢刊本《經進東坡文集事略》。蘇軾去鳳翔府任太守,久旱忽得喜雨,便以“喜雨”二字命亭名,又作此文記命名的原由。文章寫得輕鬆灑脫,飄逸流暢,談古論今,涵蓄著深厚的謙恭仁德的道理,信手拈來,隨機升華,非是高才雋手難以做出這等妙文,因之金聖歎批之曰:“亭與雨何與,而得以為名?然太守、天子,造物既俱不與,則即以名亭固宜。此是特特算出以‘雨’名亭妙理,非姑涉筆為戲論也!”

這篇文章善於立意,巧於布局,很有特色。在官府之內修建亭子,作為官吏們“休息之所”,本與老百姓毫無關係;但作者卻把它寫得與百姓“憂”“喜”相關,表現了作者關心民生疾苦,與百姓同憂患、共歡樂的思想感情。為了表現這一主題,作者在第一段先總說“亭以雨名,誌喜也。”在第二段,先寫建“亭”,再寫旱後“喜雨”,並把“喜雨”與“亭成”聯係起來。在第三段,再進一步寫自己能“樂於此亭者,皆雨之賜也”,這樣就把自己的憂樂與百姓的憂樂聯係在一起了。最後一段以歌詞頌雨之功,並且不歸功於太守,不歸功於天子,不歸功於造物,不歸功於太空,語雖幽默成趣,但把“喜”字寫透了,而且觀點科學可貴。

總之,全文圍繞著“雨”這個中心,層層展開,結構嚴謹,層次清楚,語言流暢,句法靈活,筆法多變,在記敘中有議論,有抒情,充分體現了蘇軾散文行雲流水,變化莫測的風格。

石鍾山記

蘇軾

【原文】

《水經》雲(1):“彭蠡之口有石鍾山焉(2)。”酈元以為下臨深潭(3),微風鼓浪(4),水石相搏(5),聲如洪鍾。是說也(6),人常疑之。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7),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8),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9),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餘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餘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音者(10),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醜(11),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12),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13),送之至湖口(14),因得觀所謂石鍾者。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然(15),餘固笑而不信也(16)。至莫夜月明(17),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18);而山上棲鶻(19),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20);又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穀中者,或曰此鸛鶴也(21)。餘方心動欲還(22),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鍾鼓不絕(23)。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24),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25),涵澹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26),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27),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28),與向之噌吰者相應(29),如樂作焉(30)。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31)?噌吰者(32),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鍾也。古之人不餘欺也(33)!”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34),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35),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36)。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37),自以為得其實。餘是以記之(38),蓋歎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釋】

(1)《水經》:是中國第一部記述水係的專著。著者和成書年代曆來說法不一,簡要記述了137條全國主要河流的水道情況。(2)彭蠡(lǐ):鄱陽湖的又一名稱。石鍾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陽湖東岸,包括上鍾山和下鍾山,南北相對。(3)酈(lì)元:《水經注》作者酈道元的省稱。(4)鼓:振動。(5)搏:擊、拍。(6)是說:這個說法。(7)雖:即使。鳴:使之鳴,使它發出響聲。(8)遺蹤:舊址,指石鍾山所在地。(9)“扣而”五句:這是李渤《辨石鍾山記》中的話。“北音”,原作“北聲”。扣:敲擊。聆(líng):聽。南聲函胡: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函胡,同“含糊”……清越:清脆、悠遠。桴(fú):鼓槌。響騰:聲響傳播。餘韻徐歇:餘音緩緩消失。(10)“石之”二句:意謂發出鏗鏘聲音的石塊,到處都這樣。鏗(kēng)然:形容敲擊金石所發出的響亮的聲音。(11)元豐:北宋神宗的年號。元豐七年六月丁醜:公元1084年農曆六月初九。(12)齊安:今湖北黃州。適:往。臨汝:今河南臨汝。(13)饒:饒州,在今江西鄱陽。德興:饒州屬縣,今江西德興。尉:縣尉。(14)湖口:今江西湖口,位於鄱陽湖與長江連接處。(15)硿硿(kōng)焉:硿硿地(發出響聲)。(16)固:本來。(17)莫:同“暮”。(18)森然:陰森可怖的樣子。搏人:抓人。(19)鶻(hú):一種鷹類猛禽。(20)磔磔(zhé):鳥叫聲。(21)鸛(guàn)鶴:形狀像鶴而頂部不紅的一種鳥。(22)心動:心驚。(23)噌吰(chēnghóng):形容宏亮的聲音。(24)罅(xià):裂縫。(25)“微波”二句:意謂水波湧進石洞縫隙,搖蕩拍擊而發出這種鍾鼓齊鳴般的聲音。涵澹:水流動蕩的樣子。澎湃:波浪撞擊的聲音。(26)當:正好處於。中流:水流中心。(27)“空中”二句:謂大石內空而多孔,風和水穿流進出。竅:窟窿。吞吐:吸進吐出。(28)窾(kuǎn)坎鏜鞳(tāngtà):形容鍾鼓鳴響的聲音。(29)向:剛才。(30)樂作:音樂奏起。(31)識(zhì):記住,明白。(32)“噌吰”四句:意謂石鍾發出的聲音,如同古樂。“周景王”,東周國君。“無射”(yì),鍾名,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鑄成。魏莊子:春秋時晉國大夫。“歌鍾”,編鍾,由若幹音調不同的鍾組成的一種樂器。《左傳》襄公十一年記載,晉侯把鄭國送的編鍾等樂器半數分贈魏莊子。(33)不餘欺:即“不欺餘”,沒有欺騙我。賓語前置句。(34)臆斷:憑主觀猜測下結論。(35)殆(dài):大概,恐怕。(36)漁工水師:漁夫船工。言:用文字表述。(37)陋者:指見聞有限、知識淺薄的人。斤:斧子一類的工具。考:擊。(38)是以:因此。

【譯文】

《水經》說:“鄱陽湖口有一座石鍾山。”酈道元認為它下麵靠近深潭,微風振動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發出的聲音好像大鍾一般。這個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如果把鍾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出聲響,何況是石頭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尋它的所在地,在深潭邊找到兩塊石,敲打它們,聽到的聲音,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清脆而響亮,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傳播,餘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認為找到了這個(石鍾山命名)的原因。但是這個說法,我更加懷疑它。山石被敲打時能鏗鏘作響的,到處都這樣,可是唯獨這座山用鍾來命名,為什麼呢?

元豐七年六月丁醜日,我從齊安坐船到臨汝去,大兒子蘇邁將要去就任饒州德興縣的縣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夠觀察這座稱為“石鍾”的山。廟裏的和尚叫小童拿著斧頭,在亂石中間選一兩處敲打它,發出的響聲,我本來就覺得可笑,並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獨自和蘇邁坐著小船來到絕壁下麵。巨大的山石在旁邊聳立著,高達千尺,好像凶猛的野獸和奇異的鬼怪,陰森森地要向人撲過來;山上宿巢的老鷹聽到人聲,也受驚飛起來,在雲霄中磔磔地鳴叫;又有像老人在山穀中邊咳邊笑的聲音,有人說這是鸛鶴。我正心驚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出,噌吰地響著像鍾鼓的聲音連續不斷。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觀察,原來山腳下都是石頭的洞穴和裂縫,不知它們的深淺,微微的水波湧進洞穴和裂縫,激蕩撞擊便產生這樣的聲音。船繞到兩山之間,將要進入港口,有塊大石頭擋在水流的中央,上麵可坐百來個人,中間是空的,而且有許多窟窿,把風浪吞進去又吐出來,發出窾坎鏜鞳的聲音,同先前噌吰的聲音相互應和,好像音樂演奏。我於是笑著對蘇邁說:“你知道嗎?那噌吰的響聲,是周景王無射鍾的聲音;窾坎鏜鞳的響聲,是魏莊子歌鍾的聲音。古代的人沒有欺騙我啊!”

凡事不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卻憑主觀想像去推斷它的有無,可以嗎?酈道元見到和聽到的,大概和我一樣,但是說得不詳細;士大夫終究不願夜晚乘著小船停靠在懸崖絕壁下麵,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漁夫船工,雖然知道卻又不能用文字表達。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鍾山得名由來)的緣故。而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打石塊的辦法來尋求石鍾山得名的原因,自以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記下這件事,歎惜酈道元的解釋過於簡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釋太淺陋了。

【作者簡介】見《喜雨亭記》

【賞析】

元豐二年(1079)八月,蘇軾被朝廷逮捕入獄,年底釋放出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七年(1084),他被調移汝州團練副使,乘舟東下,與長子蘇邁同行,六月到達湖口,遊石鍾山,寫了這篇《石鍾山記》。文中敘述他通過實地考察,對前人關於石鍾山命名原因的兩種說法辨明其是非,並由此說明凡事不可“臆斷其有無”的道理。

《石鍾山記》是一篇考察性的遊記。寫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夏季,蘇軾送長子蘇邁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過記敘作者對石鍾山得名由來的探究,說明要認識事物的真相必須“目見耳聞”,切忌主觀臆斷的道理。

《石鍾山記》的結構不同於一般的記遊性散文那樣,先記遊,然後議論,而是先議論,由議論帶出記敘,最後又以議論作結。作者以“疑──察──結論”三個步驟展開全文。全文首尾呼應,邏輯嚴密,渾然一體。本文第一句就提酈道元的說法,提出別人對此說的懷疑,這種懷疑也不是沒有根據,而是用鍾磬作的實驗為依據。這就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見的兩處聲源──石穴罅和大石當中流──作鋪墊,從而發出“古之人不餘欺也”的慨歎。在文章最後又一次慨歎酈元所說雖對,但太簡單了,讓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對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鍾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餘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對此種驗證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實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後,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發,夾敘、夾議,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環環相扣,渾然一體,是為因事說理的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