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亭之所見,南北百裏,東西一舍(10)。波瀾洶湧,風雲開闔(11)。晝則舟楫出沒於其前,夜則魚龍悲嘯於其下。變化倏忽,動心駭目(12),不可久視。今乃得玩之幾席之上(13),舉目而足(14)。西望武昌諸山,岡陵起伏,草木行列(15),煙消日出,漁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數(16):此其所以為快哉者也。至於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17),周瑜、陸遜之所騁騖(18),其流風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19)。
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於蘭台之宮(20),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曰:“快哉此風(21)!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獨大王之雄風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蓋有諷焉(22)。夫風無雄雌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23);楚王之所以為樂,與庶人之所以為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24)?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25),將何往而非病(26)?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27)?今張君不以謫為患(28),竊會計之餘功(29),而自放山水之間,此其中宜有以過人者。將蓬戶甕牖(30),無所不快;而況乎濯長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雲(31),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32)!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33),烏睹其為快也哉(34)!
【注釋】
(1)江出西陵:江,長江。出,流出。西陵,西陵峽,又名夷陵峽,長江三峽之一,在湖北宜昌西北。(2)始:才(3)奔放肆大:奔放,水勢疾迅。肆大,水流闊大。肆,極。(4)南合沅、湘,北合漢沔(miǎn):沅,沅水(也稱沅江)。湘,湘江。兩水都在長江南岸,流入洞庭湖,注入長江。漢沔,就是漢水。漢水源出陝西寧羌,初名漾水,東流經沔縣南,稱沔水,又東經褒城,納褒水,始稱漢水。漢水在長江北岸。(5)益張:更加盛大。張,大。(6)赤壁:赤鼻磯,在現在湖北黃岡城外,蘇轍誤以為周瑜破曹操處。(7)浸(jìn)灌:浸,灌,意思都是“注”。此處指水勢浩大。(8)清河:郡名,現在河北清河。謫:貶官。(9)即:就著,依著。(10)一舍(shè):三十裏。古代行軍每天走三十裏宿營,叫做“一舍”。(11)風雲開闔(hé):風雲變化。意思是風雲有時出現,有時消失。開:顯現。闔:消失。(12)動心駭目:猶言“驚心動魄”。這是指景色變化萬端,能使見者心驚,並不是說景色可怕。這裏動和駭是使動用法,使……驚動,使……驚駭。(13)今乃得玩之幾席之上:現在卻可以在亭中的幾旁席上賞玩這些景色。幾,小桌。(14)舉目而足:抬起眼來就可以看個夠。(15)草木行列:草木成行成列,形容草木繁榮。(16)指數(shǔ):用手指點著數清數目。(17)睥睨(pìnì):斜視的樣子,引申為傲視。(18)騁騖(chěngwù):猶言“馳馬”,形容往來活躍。(19)稱快世俗:使世俗之人稱快。稱快:使動用法,使……稱快。(20)從:使……從。(21)快哉此風:特殊句式,主謂倒裝,應為“此風快哉”,解釋為這風多麼讓人感到暢快啊!(22)蓋有諷焉:大概有諷諫的意味在裏頭。諷,諷喻。宋玉作《風賦》,諷楚襄王之驕奢。(23)人有遇不遇之變:人有遇時和不遇時的不同時候。遇,指機遇好,被重用。(24)何與焉:有什麼關係呢?與:參與,引申為有何關係。(25)使其中不自得:使,假使。中,內心,心中。自得,自己感到舒適、自在。(26)病:憂愁,怨恨。(27)適:往,去。(28)患:憂愁。(29)竊:偷得,這裏即“利用”之意。會計:指征收錢穀等事。餘功,公事之餘。(30)蓬戶:用蓬草編門。甕牖:用破甕做窗。蓬、甕,名詞作動詞。(31)揖:拱手行禮。這裏的意思是麵對(西山白雲)。(32)自適:自求安適。適,閑適。(33)騷人思士:指心中有憂思的人。勝,承受,禁(jīn)得起。(34)烏睹其為快也哉:哪裏看得出這是暢快的呢!烏……哉:哪裏……呢。烏:哪裏。
【譯文】
長江流出西陵峽後,才進入平原,江流奔放,水勢闊大。南與沅江、湘江彙合,北與漢水、沔水彙合之後,水勢更加盛大。到達赤壁山下,水流浩蕩,江麵就像大海。清河張夢得先生貶官後住在齊安,就著他住宅的西南方建了一座亭子,用來觀覽江上的美景。我的兄長蘇子瞻為亭子命名為“快哉亭”。
臨亭四望,可看到南北上百裏,東西三十裏。江麵波濤起伏,時而風起雲湧,時而風散雲消。白天則有船隻在眼前出沒,夜裏則有魚龍在江中悲鳴。景色變化迅速,令人怵目驚心,不能久視。如今(有了亭子)卻能夠在小桌旁的坐席上觀賞景物,抬起眼來就看個夠。向西眺望鄂城一帶的群山,岡巒起伏蜿蜒,草木成行成列,當煙霧消散、太陽出來的時候,漁人、樵夫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指點,這就是亭子命名為“快哉”的原因吧。至於那長長的沙洲邊,古城的廢墟旁,曾是曹操、孫權爭雄的地方,周瑜、陸遜馳騁的戰場,他們的流風遺韻,也足以使世俗之人稱快。
從前,楚襄王讓宋玉、景差跟隨著同遊蘭台宮,有一陣清風颯颯吹來。楚王敞開衣襟,迎著風說道:“痛快啊,這陣風!這是我和百姓共同享受的吧。”宋玉說:“這隻是大王的雄風,百姓怎麼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啊!”宋玉的話大概有著諷諫的意味。風並沒有雌雄的區別,而人卻有遇時、不遇時的不同。楚王之所以感到快樂,百姓之所以感到憂愁,這是人本身處境的不同,與風有什麼關係呢?世人生活在世間,假如他心中沒有自得之樂,到哪裏不憂愁呢?假如他心裏坦然,不因外物的影響而傷害自己的性情,到哪裏不快樂呢?如今,張夢得君不把貶官當作憂患,利用辦理公務的餘暇,在山水之間縱情遊玩,這表明他的心胸應該有超過常人的地方。即令用蓬草編門,用破甕做窗,他生活其中也不會有什麼不快樂的,更何況在長江的清流中洗濯,覽觀西山的白雲,讓耳目盡情感受美好的景色,以求得舒心快意呢!如果不是這樣,峰巒連綿,溝壑幽深,森林成片,古木參天,清風回旋其間,明月當空朗照,這些都是使失意的人們悲傷憔悴而感到不能忍受的景色,哪裏看得出它們是令人暢快的呢?
【作者簡介】
蘇轍(1039-1112),字子由,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19歲,與兄蘇軾同中進士。一生經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神宗時曾為製置三司條例司僚屬,後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因此屢遭貶斥。哲宗即位,司馬光當政,他被召還朝,曆任翰林學士、尚書右丞、門下侍郎。晚年又被貶出京,後歸隱許州(今河南省許昌市),築室於潁濱,自號潁濱遺老,並謝絕賓客。
蘇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蘇洵、兄蘇軾,被並稱為“三蘇”。文章以策論見長,成就雖不及其父其兄,但也能自成一家。蘇軾在《答張文潛書》中稱他的文章“汪洋澹泊,有一唱三歎之聲”。著有《欒城集》。
【賞析】
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張夢得、蘇軾都被貶至黃州。張夢得在寓所西南築亭,蘇軾命名為“快哉亭”,蘇轍作《黃州快哉亭記》。當時蘇轍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貶至筠州(今江西高安縣)監巡鹽酒稅,政治上也是很不得意。但他不以貶謫為懷,惟適自安。這篇文章就表現了這種心情。
本文特點是因亭景而生意,借亭名而發論,結構嚴謹,條理清晰。文章在開頭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命名由來、並為後文安排伏筆之後,在第二段著力描寫快哉亭附近的足以令人快意的景物。在寫景時,或就目之所見,或就思之所及,融時空於一體,變化多端,開闔自如。在第三段就“快哉”二字的來曆發表議論,說明人生之快,既不在身邊景物的優劣,也不在遇與不遇的不同,得出了“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的結論,既讚揚了張夢得,也抒發了自己不以貶謫為懷、隨遇而安的思想感情,使一篇寫景文章有了更深刻的意義。文章委婉曲致,一波三折,充分體現了作者“汪洋澹泊,一唱三歎”的文章風格。
嶽陽樓記
範仲淹
【原文】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1)。越明年(2),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製,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3)。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4),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5)?
若夫霪雨霏霏(6),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7);岸芷汀蘭(8),鬱鬱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裏,浮光躍金(9),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10)。
嗟夫(11)!予嚐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注釋】
(1)謫:封建社會官吏的降職或遠調,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遠方;(2)越明年:過了第二年。(3)屬:通”囑”,囑咐。(4)騷人:詩人。戰國時屈原作《離騷》,因此後世也稱詩人為騷人。(5)得無:”得無”是一個表示測度的語氣副詞。(6)霪雨:即淫雨。淫,過多,過甚的意思。(7)錦鱗,這裏指代好看的魚。(8)汀:水中的小陸地,也叫洲。(9)浮光躍金:這句寫月夜有風時湖麵上的景色。(10)洋洋:眾多或盛大貌,這裏形容喜的樣子。(11)嗟夫:感歎聲
【譯文】
慶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級到巴陵當郡守。到了第二年,便做到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於是他就重修嶽陽樓,擴充其舊有的規模,又把唐代詩人和今人的詩賦刻在上麵。叫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最美的景致,都集中在洞庭湖上。它口中象是含著遠山,腹內好似吞吐著長江,浩浩湯湯,無邊無岸。清晨陽光燦爛,傍晚暮靄沉沉,氣象真是千變萬化。這些都是嶽陽樓的宏偉壯觀啊!前人已經說得很詳細了。那麼,我想說的是,它向北可以溝通巫峽,往南可以到達瀟水和湘江,貶謫到邊遠地區的官吏和詩人,大多在這裏聚會,他們觀賞自然風光的心情,能不因各自的遭遇而有所不同嗎?
在那陰雨綿綿、連月不晴的日子裏,陰風發著怒吼,濁浪騰空而來,太陽和星星隱沒了光芒,高山峻嶺掩藏了雄姿。商人和旅客不敢上路,帆檣被吹倒,船槳被折斷。傍晚時節,一片幽暗,虎在咆哮,猿在哀鳴。此刻登上這座樓啊,便有離開故國、懷念家鄉、擔心讒言、害怕攻訐的情緒湧上心頭。舉目一片蕭條冷落,不禁感到無限悲涼了。
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節,湖上風平浪靜,天光水色,在萬頃碧波之上連成一片。沙鷗或飛或停,錦鱗遊來遊去。岸上的香草,散發著濃鬱的香氣;灘上的幽蘭,搖曳著茂盛的花葉。於是漫天煙霧,掃蕩一空;皓皓明月,清輝千裏。水麵上浮動的光圈,象跳躍著萬點金星;月影停留在靜止的水中,又象是一塊圓圓的玉璧。漁船上飄來此唱彼和的漁歌,悠悠揚揚;這是多麼快樂啊!此刻登上這座樓,便覺得心情開朗,精神愉快,可以暫時忘記一切榮譽和恥辱,當風舉酒,真是喜氣洋洋啊!
唉!我曾經探求過古時候誌士仁人的心誌,也許與以上兩種心情有所不同吧。為什麼呢?他們不因為外物的影響而感到可喜,也不因為自己的遭遇而覺得悲哀。居於朝廷的高位,則為他們的百姓擔憂;退身於遼遠的江湖,則為他們的君主憂慮。這真是進也憂,退也憂。那麼什麼時候才會快樂呢?他們一定會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啊。唉,如果沒有這樣的人,我和誰一道呢?
寫於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
【作者簡介】
範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現在蘇州吳中區)人,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死後諡“文正”,世稱“範文正公”。兩歲喪父,和母親隨繼父(為小官吏)四處遷徙。26歲登進士第,因敢於直言強諫,屢遭貶斥,久不被重用。慶曆元年(1041),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鞏固邊防,使西夏不敢進犯,當時邊塞流行著“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的話。慶曆三年(1043),任參知政事,提出十項政治改革方案,為守舊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鄧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他以六十四歲的人生,矢誌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張,深受當世和後人稱道。文章和詩詞俱脫俗超凡,是其心誌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範文正公文集》傳世
【賞析】
嶽陽樓的前身,是三國時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台。唐玄宗開元四年,中書令張說謫守嶽州,在閱兵台舊址建了一座樓閣,取名嶽陽樓。李白、杜甫、白居易、張孝祥、陸遊等著名詩人都曾在這裏留下膾炙人口的詩作。到北宋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謫到嶽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嶽陽樓,六月寫信給貶官在鄧州的好朋友範仲淹,並附有《洞庭晚秋圖》一幅,請他寫一篇文章記述這件事。到慶曆六年九月,範仲淹便寫了這篇著名的《嶽陽樓記》。
《嶽陽樓記》的著名,首先是因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時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學家歐陽修在為他寫的碑文中說,他從小就有誌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嶽陽樓記》末尾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範仲淹一生行為的準則。孟子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已成為封建時代許多士大夫的信條。範仲淹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貶官在外,“處江湖之遠”,本來可以采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閑快樂。可是他不肯這樣,仍然以天下為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來勉勵自己和朋友,這是難能可貴的。
本文記敘、寫景、抒情和議論交融在一起,記敘簡明,寫景鋪張,抒情真切,議論精辟。議論的部分字數不多,但有統帥全文的作用。本文全篇僅368字,卻內容充實,情感豐富,將敘事、寫景、議論、抒情自然結合起來,既有對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對湖光水色的描寫;既有精警深刻的議論,又有惆悵悲沉的抒情。記樓,記事,更寄托自己的心誌。作者又善於以簡馭繁,巧妙地轉換內容和寫法。如以“前人之述備矣”一語帶過無數敘述,以“然則”一語引出“覽物之情”,以“或異二者之為”展開議論話題,等等,千回百轉,層層推進,敘事言情都入化境。
這篇文章的語言也很有特色。它雖然是一篇散文,卻穿插了許多四言的對偶句,如“日星隱曜,山嶽潛形。”“沙鷗翔集,錦鱗遊泳。”“長煙一空,皓月千裏;浮光耀金,靜影沉璧。”這些駢句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錘煉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銜遠山,吞長江”這兩句的“銜”字、“吞”字,恰切地表現了洞庭湖浩瀚的氣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簡潔的八個字,像格言那樣富有啟示性。“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把豐富的意義熔鑄到短短的兩句話中,字字有千鈞之力。
這篇記文以單行散句為主,間以駢偶短句,既流利暢達,又簡潔凝練。散句駢句的運用,依文章內容而變化。如開頭結尾的敘述文字用散句,莊嚴而質樸;中間寫景狀物的語句多用駢句,辭彩華美,音韻和諧;議論抒情語段(“嗟夫”一段)也用散句,抑揚頓挫,富於變化。這樣,駢散交替,敘議結合,文質兼美,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