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1 / 3)

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潰(1)。出之燁然(2),玉質而金色。置於市,賈十倍(3),人爭鬻之(4)。予貿得其一(5),剖之,如有煙撲口鼻。視其中,則幹若敗絮(6)。予怪而問之曰:“若所市於人者(7),將以實籩豆(8),奉祭祀,供賓客乎?將衒外以惑愚瞽也(9)?甚矣哉,為欺也。”

賣者笑曰:“吾業是有年矣(10),吾賴是以食吾軀(11)。吾售之,人取之,未嚐有言,而獨不足子所乎(12)?世之為欺者不寡矣,而獨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今夫佩虎符(13)、坐皋比者(14),洸洸(15)乎幹城之具也(16),果能授孫、吳之略耶?峨大冠(17)、拖長紳者(18),昂昂乎廟堂之器也(19),果能建伊皋之業耶?盜起而不知禦,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20),坐縻廩粟而不知恥(21)。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飫肥鮮者(22),孰不巍巍乎可畏(23),赫赫乎可象也(24)?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然無以應。退而思其言,類東方生滑稽之流(25)。豈其憤世疾邪者耶?而托於柑以諷耶?

【注釋】

(1)涉:經過。潰:腐爛。(2)出之:拿出來。燁(yè)然:光彩鮮明的樣子,形容“柑”的鮮豔奪目。(3)賈(jià):同“價”,表示價格。(4)鬻(yù):這裏是買的意思。(5)貿:買。(6)敗絮:破舊的棉絮。(7)若:代詞,你。市:賣出。(8)實:填塞,裝滿。籩豆:古代祭祀時盛祭品的兩種器具。(9)衒(xuàn):同“炫”,炫耀。炫外:絢麗的外表,此指光鮮的皮殼。愚:愚蠢的人。瞽(gǔ):瞎子。(10)業是:以這個為職業,即做這樣的買賣。(11)賴:依賴。是:這。食(sì):供養、養活。(12)不足子所:不能滿足你的心意。(13)夫:那些。虎符:虎形的兵符,古代調兵用的憑證。(14)皋(gāo)比(pí):虎皮,指將軍的坐席。(15)洸洸(guāngguāng):威武的樣子。(16)幹城之具:捍衛國家的將才。幹:盾牌,文中意為捍衛。具:器具(17)峨:高,本文指高戴。(18)紳,古代士大夫係在衣服外麵的腰帶。(19)昂昂乎:高傲不凡的樣子。(20)斁(dù):敗壞。(21)糜:通“靡”浪費。廩:糧倉。(22)飫(yù):飽食。(23)巍巍:高大的樣子。(24)赫赫:顯赫的樣子。(25)東方生:指東方朔,漢武帝時曾任太中大夫,性格詼諧,善於諷諫。滑稽之流:指詼諧多諷、機智善辯的人。

【譯文】

杭州有個賣水果的人,(他)善於貯藏柑橘,經過冬天夏天也不會腐爛。(賣水果的人)把柑橘拿出來,色彩明亮,像玉的質地一樣,像金子一樣的顏色。把柑橘放到市場上,價錢高出十倍,人們都爭相購買。我買了其中的一個,把它切開,像有股煙塵撲向口鼻,再看看裏麵,幹枯得像破舊的棉絮。我責怪他說:“你出售給別人的橘子,是將要用來填滿盛祭品的器具,祭祀祖先,招待賓客呢?還是要炫耀它的外表來迷惑傻子和瞎子呢?做這種欺騙人的事實在是太過分了!”

賣柑橘的人笑著說:“我以賣柑橘為職業有些年了,我依賴這個職業來養活我自己。我賣柑子,人們買它,不曾有人說什麼,卻唯獨不能滿足您的要求嗎?世上做這種欺騙行為的人不少,難道隻有我一個嗎?您實在是沒有好好思量啊。

現在那些佩帶虎形兵符、坐著虎皮椅子的人,一副威武的樣子好像是捍衛國家的將才,真的能夠傳授孫武、吳起的韜略嗎?那些頭戴高帽,腰上拖著長長的腰帶的人,氣宇軒昂的樣子好像是朝廷的棟梁之才,他們真的能夠建立伊尹、皋陶的業績嗎?盜賊興起卻不知道抵禦,百姓貧窮卻不知道解救,官吏奸猾卻不知道禁止,法律敗壞卻不知道整頓,就坐著白白地浪費國家的糧食卻不知道羞恥。看那些坐在高堂上,騎著高頭大馬,喝著香醇的美酒,吃著美食的人,哪一個不是外表威風凜凜值得敬畏,顯赫過人讓人效仿啊?又哪一個何嚐不是外表如金似玉、而內心卻像破敗的棉絮一樣呢?現在你看不到這些,卻察我賣的橘子!”

我沉默了,無言以對。回來想想他的話,覺得好像是東方朔那樣詼諧多諷、機智善辯的人,難道他是個激憤痛恨世間邪惡現象的人嗎?因而假托柑橘來進行諷刺嗎?

【作者簡介】

劉基(1311年-1375年):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賞析】

《賣柑者言》是一篇文藝性雜文。全文僅三百字,所論及的,也隻是抨擊當時封建官僚和社會流弊的一得之見;但讀來卻趣味甚濃,發人深思。散文藏鋒寓意的點睛之論——“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至今仍傳為警策後人的至理名言。這不能不歸功幹作者卓越的藝術匠心和表現技巧了。

《賣柑者言》是一篇政論,又是一篇極具諷刺性的寓言。全篇采取設辭問答的形式,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統治機構腐敗的現實,表現了作者滿腔的憤世之情。故事雖短,卻道理深刻。它通過賣柑者之口,指出那些居高位、騎大馬,飲美酒,食佳肴,神氣十足的將軍、大臣們,實際上都是一些不懂用兵,不會治世,“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朽物,尖銳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統治機構腐敗的現實,表現了作者滿腔的憤世之情。

作者善於以小見大,從一件日常生活的小事引出政治現象的大問題;由賣柑者的小“欺”,引申出統治者的大“欺”;由柑子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引發出封建官吏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一切都顯得順暢自然。此外,在寫作上,作者注意采用正反相襯的手法,來造成強烈對比的效果,文中使用了不少設問句和反問句,也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力度。

書博雞者事

高啟

【原文】

博雞者(1),袁州人(2),素無賴(3),不事產業(4),日抱雞呼少年博市中。任氣好鬥(5),諸為裏俠者皆下之(6)。

元至正間(7),袁有守多惠政(8),民甚愛之。部使者臧新貴(9),將按郡至袁(10)。守自負年德,易之(11)。聞其至,笑曰:“臧氏之子也。”或以告臧,臧怒,欲中守法(12)。會袁有豪民嚐受守杖(13),知使者意嗛守(14),即誣守納己賕(15)。使者遂逮守(16),脅服(17),奪其官(18)。袁人大憤,然未有以報也(19)。

一日,博雞者遨於市(20)。眾知有為(21),因讓之曰(22):“若素名勇(23),徒能藉貧孱者耳(24)!彼豪民恃其資(25),誣去賢使君(26),袁人失父母(27);若誠丈夫(28),不能為使君一奮臂耶(29)?”博雞者曰:“諾(30)。”即入閭左(31),呼子弟素健者,得數十人,遮豪民於道(32)。豪民方華衣乘馬(33),從群奴而馳(34),博雞者直前捽下(35),提毆之(36)。奴驚,各亡去(37)。乃褫豪民衣自衣(38),複自策其馬(39),麾眾擁豪民馬前(40),反接(41),徇諸市(42)。使自呼曰:“為民誣太守者視此(43)!”一步一呼,不呼則杖,其背盡創。豪民子聞難(44),鳩宗族童奴百許人(45),欲要篡以歸(46)。博雞者逆謂曰(47):“若欲死而父(48),即前鬥(49)。否則闔門善俟(50)。吾行市畢(51),即歸若父(52),無恙也(53)。”豪民子懼遂杖殺其父(54),不敢動,稍斂眾以去(55)。袁人相聚從觀(56),歡動一城。郡錄事駭之(57),馳白府(58)。府佐快其所為(59),陰縱之不問(60)。日暮,至豪民第門(61),捽使跪(62),數之曰(63):“若為民不自謹(64),冒使君(65),杖汝,法也;敢用是為怨望(66),又投間蔑汙使君(67),使罷(68)。汝罪宜死(69),今姑貸汝(70)。後不善自改,且複妄言(71),我當焚汝廬、戕汝家矣(72)!”豪民氣盡,以額叩地,謝不敢(73)。乃釋之。

博雞者因告眾曰:“是足以報使君未耶(74)?”眾曰:“若所為誠快,然使君冤未白(75),猶無益也(76)。”博雞者曰:“然。”即連楮為巨幅(77),廣二丈(78),大書一“屈”字,以兩竿夾揭之(79),走訴行禦史台(80)。台臣弗為理(81)。乃與其徒日張“屈”字遊金陵市中(82)。台臣慚,追受其牒(83),為複守官而黜臧使者(84)。方是時(85),博雞者以義聞東南(86)。

高子曰(87):餘在史館(88),聞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雞者之事(89)。觀袁守雖得民(90),然自喜輕上(91),其禍非外至也(92)。臧使者枉用三尺(93),以仇一言之憾(94),固賊戾之士哉(95)!第為上者不能察(96),使匹夫攘袂群起(97),以伸其憤(98),識者固知元政紊弛(99),而變興自下之漸矣(100)。

【注釋】

(1)博雞:鬥雞賭輸贏。(2)袁州: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縣。(3)素無賴:平日遊手好閑。(4)不事產業:不從事生產勞動。(5)任氣:意氣用事。(6)裏:鄉裏,當地。下:佩服,退讓。這句說:許多在當地有俠義行為的人都對他退讓。(7)至正:元順帝妥歡帖睦爾的年號(1341—1368)。(8)守:州郡的長官,就是下麵說的“太守”,實際是指知府。惠政:善政。(9)新貴:新近顯貴得勢。(10)按郡:巡察州郡地方。(11)這句說:袁州太守依仗著自己年老有德,看不起那個姓藏的使者。易:輕視的意思。(12)這句說:想要利用法律來傷害太守。(13)會:剛巧。豪民:土豪。嚐:曾經。杖:杖刑,用木棍打背、臀或腿。(14)嗛(xián):懷恨。(15)納:接受。賕(求qiú):賄賂。(16)逮:逮捕。(17)脅服:威逼認罪。(18)奪:罷免。(19)報:對付。這句說:然而還沒有想到對付的辦法。(20)遨:遊逛。(21)有為:可以有所作為。(22)讓:責備。(23)這句說:你一向以勇敢出名。(24)徒能:隻能。藉:踐踏。這裏是欺壓的意思。貧孱(蟬chán):貧窮弱小。(25)恃(士shī):依仗。資:錢財。(26)去:指罷免。使君:指太守。(27)父母:比喻有惠政的太守。(28)誠:確實是。(29)奮臂:舉臂,表示出力。(30)諾:表示答應的聲音。(31)閭左:這裏損貧民聚居的地方。(32)遮:擋。(33)華衣:穿著一身華麗的衣服。(34)從:跟隨。(35)直前:一直向前。捽(zuó):揪。(36)提毆:用手提著加以毆打。(37)亡:逃。(38)授褫(齒chǐ):剝。自衣:穿在自己身上。(39)複:又。策:用馬鞭子趕馬。(40)麾(揮huī):指揮。擁:圍。(41)反接:雙於反綁著。(42)徇諸市:讓他在市場上遊街示眾。(43)這句說:做老百姓而誣告太守的,就會落得這樣下場。(44)難:禍事。(45)鳩(糾jiū):聚集。宗族:同一父係家族的成員。童:未成年的仆人。百許人:一百多人。(46)要(腰yāo)篡:攔路搶走。(47)逆:對麵迎上去。(48)而父:你的父親。(49)這兩句說:你如果想讓你的父親死掉,那就上前來對打。(50)這句說:否則就關門坐在家裏好好地等著。(51)行市:在市場上遊行。(52)歸:還。(53)無恙:不會受害。(54)遂:即刻。這句說:豪民之子害伯博雞者會立即用棍杖打死他父親。(55)斂:招攏,約束。(56)相聚從觀:互相追隨著擠在一起觀看。(57)邵錄事:州郡地方上掌管文書的官吏。駭:驚懼。(58)白:告知。府:古時縣以上一級的地方行政單位。(59)府佐:府一級官員的副職。快:感到高興。這句說:府佐對博雞者所做的事感到高興。(60)陰縱之:暗中放任不管。(61)第:官僚、貴族的家宅。(62)捽(昨zuó):揪。(63)數:列舉過錯。(64)不自謹:自己不檢點。(65)冒:冒犯。(66)用是:因此。怨望:怨恨。這初說:你竟敢因此而懷假在心。(67)投間:趁機,鑽空子。(68)罷:罷免。這句說:使他丟了官。(69)宜:應當。(70)姑:暫且。貸:饒恕。(71)這兩句說:今後如果不好好改過自新,並且還要胡說亂講。(72)廬:房屋。戕(腔qiāng):殺害。(73)謝不敢:認罪,表示不敢再犯。(74)是:這。報:報答。(75)白:伸雪。(76)猶:還,仍然。(77)楮(chǔ):紙。楮是樹,它的樹皮纖維可造紙,所以古人把紙叫作楮。(78)廣:寬度。(79)揭:高舉。(80)行禦史台:設在地區的執行禦史台職責的官署。禦史台是中央監察機關。(81)理:處理。(82)徒:同夥。張:指打開橫幅。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當時是京城。(83)追:事後補行。牒:公文。這裏指狀紙。(84)複:恢複。黜(觸chù):罷免。(85)方:正當。(86)這句說:博雞者由於他的俠義行為而聞名於東南一帶地方。(87)高子:作者自稱。(88)史館:官署名,掌管監修國史之事。(89)翰林:官名,明代在科舉考試中選拔一部分人入翰林院為翰林官。明代的翰林院是掌管修史、著作、圖書等事的官署,史館就並在其中。天台:今浙江天台縣。(90)得民:受到人民的愛戴。(91)自喜:自以為自己很好。輕上:瞧不起上級。(92)這句說:袁守的得禍,不是由於外來的原因。(93)三尺:指劍,這裏指操生殺之權。這句說:姓臧的使者濫用權力。(94)仇(愁chóu):報複。憾:怨恨。(95)賊戾(麗lì):不正派,凶殘。(96)第:但。為上者:做上級的人。察:查察。(97)匹夫:泛指平民。攘袂(rǎngmèi):挼起袖子。(98)伸:這裏是發泄的意思。(99)識者:有見識的人。元政:元代的政治。紊馳(wěnchí):混亂、鬆弛。(100)這句說:事變從下麵興起的趨勢已經漸漸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