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2)。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類看之(3)。其一,樓船簫鼓(4),峨冠盛筵(5),燈火優傒(6),聲光相亂,名為看月而實不見月者,看之(7);其一,亦船亦樓,名娃閨秀(8),攜及童孌(9),笑啼雜之,還坐露台(10),左右盼望(11),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聲歌,名妓閑僧,淺斟低唱(12),弱管輕絲(13),竹肉相發(14),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車(15),不衫不幘,酒醉飯飽,呼群三五(16),躋入人叢(17),昭慶、斷橋(18),囂呼嘈雜(19),裝假醉,唱無腔曲(20),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實無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輕幌(21),淨幾暖爐,茶鐺旋煮(22),素瓷靜遞(23),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樹下(24),或逃囂裏湖(25),看月而人不見其看月之態,亦不作意看月者(26),看之;
杭人遊湖(27),巳出酉歸(28),避月如仇。是夕好名(29),逐隊爭出,多犒門軍酒錢(30)。轎夫擎燎(31),列俟岸上(32)。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斷橋(33),趕入勝會。以故二鼓以前(34),人聲鼓吹(35),如沸如撼(36),如魘如囈(37),如聾如啞(38)。大船小船,一齊湊岸,一無所見,止見篙擊篙(39),舟觸舟,肩摩肩(40),麵看麵而已。少刻興盡,官府席散,皂隸喝道去(41)。轎夫叫船上人,怖以關門(42),燈籠火把如列星(43),一一簇擁而去。岸上人亦逐隊趕門,漸稀漸薄,頃刻散盡矣。
吾輩始艤舟近岸(44),斷橋石磴始涼(45),席其上(46),呼客縱飲(47)。此時月如鏡新磨(48),山複整妝,湖複頮麵(49),向之淺斟低唱者出(50),匿影樹下者亦出。吾輩往通聲氣(51),拉與同坐。韻友來(52),名妓至,杯箸安(53),竹肉發。月色蒼涼,東方將白,客方散去。吾輩縱舟,酣睡於十裏荷花之中(54),香氣拍人(55),清夢甚愜(56)。
【注釋】
(1)西湖:即今杭州西湖。七月半:農曆七月十五,又稱中元節。(2)“止可看”句:謂隻可看那些來看七月半景致的人。止:同“隻”。(3)以五類看之:把看七月半的人分作五類來看。(4)樓船:指考究的有樓的大船。簫鼓:指吹打音樂。(5)峨冠:頭戴高冠,指士大夫。盛筵:擺著豐盛的酒筵。(6)優傒(xī):優伶和仆役。(7)看之:謂要看這一類人。下四類敘述末尾的“看之”同。(8)娃:美女。閨秀:有才德的女子。(9)童孌(luán):容貌美好的家僮。(10)還:同“環”。露台:船上露天的平台。(11)盼望:都是看的意思。(12)淺斟:慢慢地喝酒。低唱:輕聲地吟哦。(13)弱管輕絲:謂輕柔的管弦音樂。(14)竹肉:指管樂和歌喉。(15)“不舟”二句:不坐船,不乘車;不穿長衫,不戴頭巾,指放蕩隨便。“幘(zé)”,頭巾。(16)呼群三五:呼喚朋友,三五成群。(17)躋(jī):通“擠”。(18)昭慶:寺名。斷橋:西湖白堤的橋名。(19)囂:呼叫。(20)無腔曲:沒有腔調的歌曲,形容唱得亂七八糟。(21)愰(huàng):古同“晃”,搖動,擺動的意思。(22)鐺(chēng):溫茶、酒的器具。旋(xuàn):隨時,隨即。(23)素瓷靜遞:雅潔的瓷杯無聲地傳遞。(24)匿(nì)影:藏身。(25)逃囂:躲避喧鬧。裏湖:西湖的白堤以北部分。(26)作意:故意,作出某種姿態。(27)杭人:杭州人。(28)巳(sì):巳時,約為上午九時至十一時。酉:酉時,約為下午五時至七時。(29)是夕好名:七月十五這天夜晚,人們喜歡這個名目。“名”,指“中元節”的名目,等於說“名堂”。(30)犒(kào):用酒食或財物慰勞。門軍:守城門的軍士。(31)擎(qíng):舉。燎(liào):火把。(32)列俟(sì):排著隊等候。(33)速:催促。舟子:船夫。放:開船。(34)二鼓:二更,約為夜裏十一點左右。(35)鼓吹:指鼓、鉦、簫、笳等打擊樂器、管弦樂器奏出的樂曲。(36)如沸如撼:像水沸騰,像物體震撼,形容喧嚷。(37)魘(yǎn):夢中驚叫。囈:說夢話。這句指在喧嚷中種種怪聲。(38)如聾如啞:指喧鬧中震耳欲聾,自己說話別人聽不見。(39)篙:用竹竿或杉木做成的撐船的工具。(40)摩:碰,觸。(41)皂隸:衙門的差役。喝道:官員出行,衙役在前邊吆喝開道。(42)怖以關門:用關城門恐嚇。(43)列星:分布在天空的星星。(44)艤(yǐ):移動船使船停船靠岸。(45)磴(dèng):石頭台階。(46)席其上:在石磴上擺設酒筵。(47)縱飲:盡情喝。(48)鏡新磨:剛磨製成的鏡子。古代以銅為鏡,磨製而成。(49)頮(huì)麵:洗臉。(50)向:方才,先前。(51)往通聲氣:過去打招呼。(52)韻友:風雅的朋友,詩友。(53)箸(zhù):筷子。安:放好。(54)縱舟:放開船。(55)拍:撲。(56)愜(qiè):快意。
【譯文】
西湖的七月半,沒有什麼可看的,隻可以看看七月半的人。
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五類來看。其中一類,坐在有樓飾的遊船上,吹簫擊鼓,戴著高冠,穿著漂亮整齊的衣服,燈火明亮,優伶、仆從相隨,樂聲與燈光相錯雜,名為看月而事實上並未看見月亮的人,可以看看這一類人;一類,也坐在遊船上,船上也有樓飾,帶著有名的美人和賢淑有才的女子,還帶著美童,嘻笑中夾著打趣的叫喊聲,環坐在大船前的露台上,左盼右顧,置身月下但其實並沒有看月的人,可以看看這一類人;一類,也坐著船,也有音樂和歌聲,跟著名歌妓、清閑僧人一起,慢慢喝酒,曼聲歌唱,簫笛、琴瑟之樂輕柔細緩,蕭管伴和著歌聲齊發,也置身月下,也看月,而又希望別人看他們看月,這樣的人,可以看看這一類人;又一類,不坐船不乘車,不穿長衫也不帶頭巾,喝足了酒吃飽了飯,叫上三五個人,成群結隊地擠入人叢,在昭慶寺、斷橋一帶高聲亂嚷喧鬧,假裝發酒瘋,唱不成腔調的歌曲,月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而實際上什麼也沒有看見的人,可以看看這一類人;還有一類,乘著小船,船上掛著細而薄的幃幔,茶幾潔淨,茶爐溫熱,茶鐺很快地把水燒開,白色瓷碗輕輕地傳遞,約了好友美女,請月亮和他們同坐,有的隱藏在樹蔭之下,有的去裏湖逃避喧鬧,盡管在看月,而人們看不到他們看月的樣子,他們自己也不刻意看月,這樣的人,可以看看。
杭州人遊西湖,上午十點左右出門,下午六點左右回來,如怨仇似地躲避月亮。這天晚上愛虛名,一群群人爭相出城,多賞把守城門的士卒一些小費,轎夫高舉火把,在岸上列隊等候。一上船,就催促船家迅速把船劃到斷橋,趕去參加盛會。因此二鼓以前人聲和鼓樂聲恰似水波湧騰、大地震蕩,又猶如夢魘和囈語,周圍的人們既聽不到別人的說話聲,又無法讓別人聽到自己說話的聲音;大船小舟一起靠岸,什麼也看不見,隻看到船篙與船篙相撞,船與船相碰,肩膀與肩膀相摩擦,臉和臉相對而已。一會兒興致盡了,官府宴席已散,由衙役吆喝開道而去。轎夫招呼船上的人,以關城門來恐嚇遊人,使他們早歸,燈籠和火把像一行行星星,一一簇擁著回去。岸上的人也一批批急赴城門,人群慢慢稀少,不久就全部散去了。
這時,我們才把船靠近湖岸。斷橋邊的石磴也才涼下來,大家坐在上麵,招呼客人開懷暢飲。此時月亮仿佛剛剛磨過的銅鏡,光潔明亮,山巒重新整理了容妝,湖水重新整洗麵目。原來慢慢喝酒、曼聲歌唱的人出來了,隱藏樹蔭下的人也出來了,我們這批人去和他們打招呼,拉來同席而坐。風雅的朋友來了,出名的歌妓也來了,杯筷安置,歌樂齊發。直到月色灰白清涼,東方即將破曉,客人剛剛散去。我們這些人放船在十裏荷花之間,暢快地安睡,花香飄繞於身邊,清夢非常舒適。
【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學家。字宗子、石公,號陶庵,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僑寓杭州。清兵南下,入山隱居著書。文筆清新,時雜詼諧,作品多寫山水景物、日常瑣事,不少作品表現其明亡後的懷舊感傷情緒。所著有《琅環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又有《石匱書》,現存《石匱書後集》,記載明朝末年崇禎年間(1628—1644)及南明王朝的史事。
【賞析】
本篇選自《陶庵夢憶》。這是一篇簡潔優美的遊記小品。它追憶了明代杭州人七月半遊西湖的風習情景。它構思別出新裁,寓意憤世疾俗。七月半是中元節,杭州人習俗在此夜遊西湖賞月,所以雅俗人等一起擁來,烏煙瘴氣,不堪入目。作者開門見山指出“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接著便分別對達官貴人、名娃閨秀、妓女和尚、無賴子弟和風雅文士五類人,從他們的身份地位、情態格調上予以概括描述,生動潑辣,好惡明確,抒發了作者鄙視庸俗的情懷。然後,作者指出杭州人七月半夜遊西湖的實質是立名目,趕熱鬧,再進一步描寫出一幅喧鬧囂雜的場麵。最後回到自己在人散之後看月的情景,寫出西湖的湖山月色之美,寄托著自己清高雅潔的情懷,同時既區別於又反襯出庸俗的不堪。不難體會到,作者在入清代以後,寫這樣一篇追憶明末杭州風習的小品,勾畫出這一幅人情世態,是懷有國破家亡的悲憤的。然而它寫得構思新奇,文筆簡截,形象生動,而寓意含蓄,所以雋永耐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