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後,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於餘者乎?
今諸生學於太學(18),縣官日有稟稍之供(19),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20),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餘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21)。餘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餘(22)。撰長書以為贄(23),辭甚暢達。與之論辨(24),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也。其將歸見其親也,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餘勉鄉人以學者,餘之誌也;詆我誇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餘者哉!
【注釋】
(1)致書:得到書,這裏是買書的意思。致:得到。(2)假借:同義複詞。借。“假”也是借的意思。(3)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鬆抄書。弗,不。“之”是“怠”的賓語,指“筆錄”這件事。否定句,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4)既加冠(guàn):加冠之後,指已成年。古時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束發戴帽)儀式,表示已經成人。後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以二十。這裏即指二十歲。既:已經。(5)先達: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叩問:求教。叩,問。(6)德隆望尊:道德聲望高。望:聲望,名望。(7)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援,引,提出。質,詢問。(8)叱咄:訓斥,嗬責。(9)至:周到。(10)負篋(qiè)曳屣(xǐ):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表示鞋破)。(11)窮冬:隆冬。(12)皸(jūn)裂:皮膚因寒冷幹燥而開裂。(13)支:通“肢”四肢的意思。媵(yìng)人:陪嫁的女子。這裏指女仆。湯:熱水。沃灌:澆洗。“灌”通“盥”。(14)寓逆旅:住在旅店裏。逆旅,旅店。(15)被:通“披”,這裏是穿的意思(16)容臭(xiù):香袋。臭:氣味,這裏指香氣。(17)縕(yùn)袍敝(bì)衣:破舊的衣服。縕,舊絮。敝,破。(18)太學:即國子監,設於京城,是全國最高學府。(19)縣官:這裏指朝廷。廩稍:國家供給的糧食。(20)司業、博士:指國子監司業、國子監博士,都是教官。(21)流輩:同輩的人。(22)以鄉人子謁餘: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謁:拜見。(23)撰長書以為贄:寫一封長信作為表示敬意的禮物。長書:長信。贄:初見麵時表敬意送的禮物。(24)論辨:辯論。“辨”通“辯”。
【譯文】
我小時候就特別喜歡讀書。家裏貧窮,沒有辦法買書來讀,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借來)就親手抄寫,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天很冷時,硯池裏的水結成堅硬的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寫完了,趕快送還借書,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願意把書借給我,我於是能夠閱讀很多書。到了成年以後,更加仰慕古代聖賢的學說,又擔心沒有才學淵博的老師和名人相交往(請教),曾經跑到百裏以外向同鄉有名望的前輩拿著書請教。前輩道德、聲望高,高人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他從來沒有把語言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邊。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著身子側著耳朵請教。有時遇到他人斥責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一句話不敢回答;等到他高興了,就又請教。所以我雖很笨,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當我去求師的時候,背著書籍,拖著鞋子,在深山大穀中奔走,深冬刮著凜冽的寒風,大雪有幾尺深,腳上的皮膚凍裂了都不知道。等走到學舍,四肢凍僵了不能動彈,服侍的人拿來熱水(給我)洗手暖腳,拿被子(給我)蓋上,過很久才暖和過來。在旅館裏,每天隻吃兩頓飯,沒有鮮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館的同學們,都穿著華美的衣服戴著紅纓和寶石裝飾的帽子,腰上佩帶白玉環,左邊佩著刀,右邊掛著香袋,閃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卻穿著破棉祆舊衣衫生活在他們中間,毫無羨慕的心思。因為我心中有自己的樂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別人了。我求學時的勤懇艱辛情況大體如此。
現在我雖已年老,沒有什麼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於君子的行列中,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後,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地稱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現在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大廈之下誦讀經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獲的了;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裏,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別人處借來然後才能看到了。他們中如果學業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讚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態度謙恭。他自己說少年時對於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於學習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治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努力學習,則是我的誌意;如果詆毀我誇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前驕傲,難道是了解我嗎!
【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漢族,浦江(今浙江義烏)人,元末明初文學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太史公。洪武四年因獻詩“自古戒禽荒”一語激怒朱元璋致禍。他家境貧寒,但自幼好學,曾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嚐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順帝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父母為由,辭不應召,修道著書。至正二十年(1360),與劉基、章溢、葉琛同受朱元璋禮聘,尊為“五經”師。和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學士承旨知製誥。後因牽涉胡惟庸案,謫茂州,中途病死。著有《宋學士文集》、《孝經新說》等。
【賞析】
《送東陽馬生序》是明初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宋濂69歲朝京時,為同鄉青年馬生所寫的一篇臨別贈言。宋濂以自己的切身經曆“道為學之難”,勉勵馬生應當把握機會,勤奮學習。
這是一篇贈序。贈序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古代送別時,互以詩文相贈,稱為贈序。內容一般都是推重、讚許或勉勵之辭。這篇贈序,既沒板著麵孔說教,也無言不由衷的恭維之辭,而是現身說法,借事明理,以情感人,反複對比,語重心長地讓後輩從親身的故事敘述中受到教益。因而寫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辭流暢。
一、現身說法,借事明理。作為一個德高望重的大儒,宋濂給同鄉青年馬生贈序,不是居高臨下,以長者的身分去說教,而是通過回憶自己求學時的艱辛來勉勵馬生奮發學習。宋濂先寫自己“家貧,無從致書以觀”,便“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為了不逾約,即使“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也“弗之怠”,仍要“筆錄”。接著寫求師之艱。“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嚐趨百裏外”求教,不辭勞苦。鄉賢因門人弟子眾多,對他“未嚐稍降辭色”,他不因冷遇而灰心,不因疏淡而反感,相反的卻是“俯身傾耳以請”;甚至會遇到“叱咄”,而他卻“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複”,“俟其欣悅,則又請焉”。鄉先達的態度愈差,他的態度卻愈敬,可見求知的心誠。再寫外出從師的“勤且艱”。“負篋曳屣,行深山巨穀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道路、環境、季節、氣候,都極惡劣,而他“足膚皸裂”“四肢僵勁”,則置天寒地凍於不顧,山高路遠而不管。對於衣、食、住也不講究。寄居旅舍,一天兩頓飯,無甘美肥鮮;一身粗布破袍,無光鮮錦繡。
宋濂選取3個典型事例,分別敘述他的學習條件、學習態度和學習毅力。通過3個事例的現身說法,情真意篤地告誡馬生學習必須勤苦。這比單純的說教更為感人,也更容易被馬生接受。
二、處處對比,語重心長
宋濂以自己青少年時代求學的艱苦經曆,與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進行對比。如: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與自己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作對比;“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與自己的“負篋曳屣,行深山巨穀……足膚皸裂而不知”作對比。在記敘自己勤苦求學生活時,以主觀上的勤奮與客觀上的艱苦作對比:求師時,師嚴而禮恭:“或遇叱咄,色愈恭,禮愈至”;求學時,不辭勞苦,困難愈大愈見其誌堅;生活方麵,以同舍生若神人的打扮與自己的緼袍敝衣作對比;在記敘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時,又以客觀條件的優越與主觀上的努力與否作對比……從食、住、書、師4個方麵加以對照,說明自己求學之艱。可是條件好了,卻有“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優裕的條件和不佳的效果又形成鮮明的對照。作者以鮮明的對照,分辨事理,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和說服力量。
在語言形式上,宋濂善於運用排比和對偶以起勢,運用多重轉折以蓄勢,運用層遞推進以強勢,運用反詰(文章每段結尾均以反問結束)、慨歎以助勢。措辭委婉,如話家常,表達出一種懇摯的感情,自然會親切動人,讀來勢強氣雄,給讀者以陽剛美的享受,催人奮進。
總的說來,文章現身說法,對比鮮明,語言樸實,描述生動,毫無矯揉造作之嫌,處處表現出一位長者的厚道。“餘幼時即嗜學”,既平實又生動,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親切感人。“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意蘊綿長,回味不絕。整篇文章,渾然天成。
口技
林嗣環
【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1),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2),口技人坐屏障中(3),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4)。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二下,滿堂寂然,無敢嘩者。
遙聞深巷犬吠聲,便有婦人驚覺欠伸,搖其夫,語猥褻事。夫囈語,初不甚應,婦搖之不止,則二人語漸間雜,床又從中戛戛。既而兒醒,大啼。夫令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夫起溺,婦亦抱兒起溺。床上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5)。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床聲,夫叱大兒聲,溺瓶中聲,溺桶中聲,一齊湊發,眾妙畢備(6)。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歎,以為妙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