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巡視製度推動反腐加速(1 / 3)

巡視製度推動反腐加速

關注

作者:向書傑

2014年首輪中央巡視工作業已啟動。此輪巡視亮點紛呈:擴大了巡視範圍、拓展了巡視內容、增加了巡視方式。在這一係列量變的背後,中央巡視組在中國這場“反腐大戲”中的角色已悄然發生改變:2013年他們成功完成了當好黨中央“千裏眼”和“順風耳”的任務。有別於2013年的兩輪巡視,在此輪巡視中,中央將首次推行“專項巡視”。與常規巡視“搭檔”,更為有的放矢的專項巡視,料將強勢震懾心懷貪念的“老虎”“蒼蠅”,高懸起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

同時,以巡視製度改革為切口,紀檢監察體製改革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推進,製度反腐或將有大的突破,2014年將進入繼續治“標”和開始治“本”的關鍵期。這些製度改革將反腐向縱深推進,推動反腐敗鬥爭進一步加速。

首次推行專項巡視 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

繼2013年5月相繼展開兩輪中央巡視之後,目前,2014年中央巡視工作已經啟動。3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王岐山出席2014年中央巡視工作動員部署會議時指出,將“機動靈活開展專項巡視”。中央紀委副書記、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張軍在會上透露,增設三個專項巡視組,要積極推進專項巡視試點,增強機動性和威懾力,落實巡視全覆蓋要求。

構築反腐的籬笆,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裏,是根治腐敗的關鍵所在,而巡視製度就是這樣一項好製度。巡視製度之所以能“發威”,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製度創新。比如,一改過去巡視內容比較寬泛、按部就班等做法,實行巡視組組長、巡視地區和單位、巡視組與巡視對象的關係不固定;組建巡視組組長庫、一次一授權;到領導幹部擔任過一把手的地方“下沉一級”了解情況。再比如,巡視的地點、巡視的對象、巡視組的組長、副組長,包括巡視辦公地點、巡視最後的報告、巡視結果,都向社會公開,透明度的提高令社會效果明顯;巡視組組長中還出現了不少“年輕”身影,例如,去年第二輪巡視時,負責三峽集團巡視工作的時任審計署副審計長侯凱,不僅當時不是正部級幹部,且隻有51歲。從侯凱的例子上還能看出,巡視人員的專業性也越來越得到重視。郭有明、陳柏槐、廖少華、陳安眾、戴春寧等人,都是在去年第一輪巡視後被打下的“老虎”。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童名謙,更是在第二輪巡視組進駐僅48天時被“雙規”。巡視威力盡顯。第二輪巡視後,已有20多人被調查,其中包括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金道銘、雲南省原副省長沈培平兩隻“老虎”。這不僅提高了中央巡視組的反腐效能,也激發了反腐製度活力。

今年巡視工作又有新動作。這輪巡視在常規巡視之外,首次進行“專項巡視”。一時間,“專項巡視”成為社會關注熱點。

“專項巡視”最早出現在今年1月,王岐山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所作的工作報告中提出,“創新組織製度和方式方法,探索專項巡視”。在中央巡視工作動員部署會議上,王岐山再提“專項巡視”,“要實施組織製度創新,機動靈活開展專項巡視,使之成為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專項巡視”的特點在於“問題導向”,即針對特定問題、特定領域、特定人員開展巡視,哪個地區或單位問題多,就向該地區或單位派駐巡視組。此舉打破了此前“五年內巡視一遍31個省區市”的巡視“規律”,可以更好地發揮中央巡視的震懾力。

“專項巡視”將發揮巡視監督的威懾力,讓巡視形成壓力,不光是被巡視的單位感受到壓力,對於其他單位也是一種警示。另外,還可以促使各地方各部門主動采取措施,預防某一問題的出現。

在此輪巡視中,中央選定開展專項巡視的單位是科技部、複旦大學和中糧集團。中紀委對一個地區、一個行業、一個部門的廉潔狀況是有一定了解的,此次向上述三個單位派駐專項巡視組,應該是有的放矢。與此同時,還將對北京、天津等10省份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進行常規巡視。

據王岐山透露,今後的專項巡視很可能更多的是機動而靈活。他談道:“可能對一個地方巡視過了,又發現了比較突出的問題或者有反映的問題,我們可以就這一個事、 就這一個幹部派一個專項巡視組,把這個問題搞明白。機動靈活,摸不著,突然就來了,我看這個震懾作用很大。”

巡視製度的改革,體現出中央力行製度創新的反腐思維。巡視製度改革有利於在創新組織製度和方式方法上更加細化。習近平指出:“健全加強作風建設具體製度和規定,實現作風建設機製化、常態化、長效化作為重要環節。”那麼,在巡視過程中,相關黨風廉政建設也要跟上,通過提高腐敗成本,使腐敗分子政治上喪失前程,經濟上破產,道德上遺臭萬年。通過增強教育的說服力、製度的約束力和監督的威懾力,使黨員幹部牢記“為官者不能言貧”的諍言。通過達到“一人懲於前、萬人毖於後”的效果,將“落馬”官員用高昂代價寫成的反麵教材,讓黨員幹部在震撼之餘進一步認清權力與責任的真諦。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