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3.燦爛的“愛琴海”文化(2 / 3)

原始民主遺蘊的影響、經濟因素、平民力量增強,都提供了雅典民主形成的可能性。而將可能變成現實還需主觀條件的配合,即作為曆史創造者的人的活動。按照馬克思曆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是曆史創造者,這個命題中的“人”即應包括傑出人物。尤其在雅典民主改革發展進程中,一係列傑出的民主政治家,如梭倫、厄菲爾阿特、克裏斯提尼、伯利克裏都是推動雅典民主改革進程的關鍵人物。在上述客觀曆史條件下,這些關鍵曆史人物推動雅典社會,從君主製發展到貴族製,從貴族製發展到民主製,乃至民主製繼續和完善。

公元前8—公元前7世紀左右,雅典貴族集體廢黜早期君主製,建立貴族政體,從而阻斷了早期君主集權產生。雅典的貴族政治是民主政治的前身,它是由傳說中提修斯改革確立的。而改變這種貴族政製的關鍵則是公元前592年的梭倫改革,這場改革是一場政治革命,是平民反對貴族鬥爭的勝利。《劍橋古代史》認為,梭倫思想的本質是公正,這個公平、公正主要關涉到了社會事務[7](p.391)。而平民政體的第一個品種是最嚴格地遵守平等原則的品種[2](p.189)。在梭倫政體中,看來有三點最具平民性質,最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禁止借貸以人身為擔保,接下來是凡願意者皆被允許替遭受不公正對待的人伸冤,第三點,人們說最主要地是憑借了這一點民眾才獲得了力量———是向公審法庭申訴的製度[8](p.302)。這種民主機製使雅典政治統治朝著民主化方向邁出了第一步,從而構建起民主體製的基本框架和穩固的社會基礎。

庇西特拉圖僭主時期,仍然保持了梭倫改革的勢頭,在公共事務上他奉行一種較之於僭政更具公民政治色彩的政策[8](p.308)。他發展了社會經濟,為民主政治的確立創造了有利條件。貴族內部分裂以及社會存在的強烈的民主改革的要求等因素影響下克裏斯提尼改革出現了。這場改革的意義是劃時代的,平民反對貴族的鬥爭終於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民主政治最後確立。克裏斯提尼加強了公民大會和五百人會議的權力,創造性的實行了貝殼放逐法,形成了群眾性的監察機製以維護民主製度,以平民為主,包括部分貴族在內的人民主權已成定局。至此,雅典政治發生質變,形成了既有形式又有內容的民主體製。正是在此基礎上,公元前462年,厄菲爾阿特將由氏族貴族控製的執政官委員會和由卸任執政官組成的戰神山議事會降到了從屬地位。全體公民有權參加的公民大會成為雅典內外政策最高決策機構[9](p.237)。雅典民主政治確立後不久,希波戰爭爆發,雅典民主政治在戰爭中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穩步發展,走向繁榮。希波戰爭後,雅典商業貿易進一步擴大,工商業奴隸主勢力增強。小農經濟和手工業作坊生產發展,第三、第四等級的自由民力量上升,民主政治的經濟基礎和群眾基礎更加廣泛了。這時期又出現一位對雅典民主政治進程有極大推動作用的曆史人物———伯裏克利。從公元前443年到公元前429年伯裏克利連任首席將軍15年間,史稱“伯裏克利時代”。在波裏克利當政期間,雅典政治、經濟和文化呈現出繁盛局麵。馬克思說:“希臘的內部極盛時期是伯裏克利時代。”[10](p.113)

在伯裏克利時代,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獲得高度發展並臻於極盛。所有公民都獲得了各級官職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並且擔任公職的公民開始得到貨幣津貼,公民都有平等權利來決定國家製度和管理國家。據修昔底德《波羅奔尼撒戰爭史》記載,伯裏克利曾演講:“我們的製度之所以被稱為民主政治,因為政權是在全體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數人手中,解決私人爭執的時候,每個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11]

(p.130)普魯塔克的《伯裏克利傳》也說:“沒有誰像伯裏克利那樣,能夠在嚴厲時做到適可而止,在溫和之中不失威嚴,他那招人嫉妒的權力,曾被稱為專製獨裁,如今看來,都是政體中的中流砥柱……”[12](p.501)因此,伯裏克利以其政治遠見、對民主的堅定信念、廉潔勤政的個人魅力,成為卓越民主政治家,其所完善並有所創新的民主政體至今仍為世人所稱道。

雅典民主政治自梭倫改革開始,到克裏斯提尼改革時確立,伯裏克利時代發展到頂峰,民主進程沿著上升路線前進,其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雅典公民由於有了較多的民主權利,因而發揮了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在保衛國防、國家管理、官員監察等方麵注入了新的活力,對增強國力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民主政治也保護工商業奴隸主的利益,小生產者壯大了自己的力量,國家經濟呈現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再加上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吸引了許多著名學者、藝術家來雅典,以及鼓勵公民們積極參加文化活動,促使雅典乃至整個希臘文化的繁榮,哲學、文學、雕刻等成就均居當時世界前列。城邦民主製在一定程度上使個人創造能力有充分發展餘地,在經濟、軍事、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麵,充分吸收了東方古文明的遺產,加以消化,加以改造,並以躍進的速度加以提高[13](p.153)。列寧曾把古希臘國家如雅典視為當時最先進、最文明,最開化的國家,主要也是由於它的民主政治[14](p.50)。

這的確是有史以來最徹底的政治民主,它的影響彌漫於城邦各個角落。但我們必須明確,雅典民主政治實質是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它的民主是建立在對二三百個屬邦和二十萬奴隸殘酷壓榨和剝削之上的,它窒息或限製了社會的另一部分成員———奴隸與外邦移民,以及附屬國民的自身發展能力,實際也阻塞了自身民主製度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因此,它既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也是社會奴役與不公的一種突出體現[4](p.204)。這種局限性使得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軍事形勢越來越不利,雅典人也逐漸對民主政治失去了信心,城邦危機日益加深,民主政治越來越成為一付軀殼,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雖然雅典民主製不得不以馬其頓亞曆山大征服而告結束,但其民主思想經眾多古代學者的著作遺贈給後世,如柏拉圖《理想國》、亞裏士多德《政治學》和《雅典政製》,乃至到羅馬時代波裏比烏斯《通史》、西塞羅《論共和國》等。這些著作流傳下來,經中世紀到文藝複興再到近代,對西方乃至近現代東方社會政治思想理論發展起到了重大的影響和作用。

雖然封建製及基督教統治著中世紀,但在這一千多年時間中,民主及民主思想的暗流湧動,不僅傳承發展著古代民主的遺風,而且在承繼古代民主遺產的基礎上,建立了對後世影響極大的英國議會製和法國三級議會等製度。中世紀早期雖曆經蠻族入侵,但西歐民主源流不斷。日爾曼人部落民主遺風;羅馬政治法律和思想中民主與共和因素以及封建契約、憲章中萌生的民主法製因素等,均體現了民主的遺韻和風采。到中世紀中晚期民主及民主思想日趨完善,英國議會及代議製發展、法國三級議會的起源與演變、馬基雅維裏的共和思想等等,在宗教改革、文藝複興的運動中均有體現和發展。甚至近代的英國兩院國會製、法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議會製不能不說與中世紀英國議會製及法國三級會議,乃至古代希臘民主傳統有著曆史淵源的關係。

文藝複興掀起對古代希臘民主與文化的研究熱潮。雅典民主製、民主思想及相關著作大量麵世,與中世紀的民主思潮一道形成一股強大的研究民主的潮流,不僅影響著當時人的思想而且對後世影響極大,至今經久不衰。

古希臘的文學,戲劇

古希臘文學

古希臘文學是指古代希臘世界的文學。廣義的古希臘文學涵蓋了從氏族製希臘社會到希臘化時代的文學,持續時間近1000年。古希臘文學是整個西方文學的源頭,也是歐洲文學的第一個高峰。

古希臘文學反映了歐洲從氏族社會向奴隸製社會過渡時期的現實生活,特別體現了古代世界的人們對戰爭與和平、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的思考。古希臘時代顯赫的英雄行為和社會曆史的重大變遷都在文學作品中得以深刻的體現。這些文學作品不僅為整個西方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調,也為人們研究古希臘世界的曆史與社會提供了豐富的文獻資料。

概述

古希臘位於歐洲南部,地中海的東北部,包括今巴爾幹半島南部、小亞細亞半島西岸和愛琴海中的許多小島。特定的地理條件使得古希臘人難以在田地裏依靠農耕方式某勝,而是在海上靠經商、做海盜或到海外開辟殖民地來求生存。這種生存環境早就了古希臘人自由奔放、富於想象力、充滿原始欲望、崇尚智慧和力量的民族性格,也培育了古希臘人追求現世生命價值、注重個人地位和個人尊嚴的文化價值觀念。因此,古希臘文學和藝術具有豐富多彩、雄大活潑的特征,具有人類社會童年時代天真爛漫的特征。

由於古希臘海灣、海島眾多,航海業發達,因此同其他地區,特別是同埃及和西亞各國有著廣泛的商業、文化聯係。早在古希臘文明誕生之前,在西亞的兩河流域的峽穀裏就連綿不斷的產生了蘇美爾文明、巴比倫文明和亞述文明。那裏已經具備了較先進的書寫、冶金、紡織等手工藝術,數學、天文學、建築學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地處北非的埃及,在工業、農業、科學、文學藝術方麵也出現了古代罕見的奇跡。這一切都對希臘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希臘人從古老的東方文化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以滋潤自己,希臘文學也具有顯著的東方色彩。

古希臘文學表現了古希臘人對宇宙、自然與人生的理解與思考,其中蘊涵著他們較為原始的精神、心理、情感和文化的內容。外部世界的神秘莫測,大自然不可駕馭,人生的變幻無常,使他們形成了帶有宗教宿命論色彩的“命運觀”。體現在文學中,命運對人具有絕對的控製性和不可改變性,人必須服從命運的安排,但人又可以在命定的範圍內發揮最大的才幹與潛能,隨心所欲的去做自己的事。

古希臘古羅馬文學中的神和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獨立不羈、狂歡取樂、享受人生的個體本位意識,而在困難麵前又表現出艱苦卓絕、百折不撓的精神。威力無窮的命運給古希臘人帶來了困惑與恐懼,也培養了他們的自我意識和個體精神。此外,他們在與命運抗爭中激發出了蓬勃的生命活力。古希臘文學正是在描寫人對現世價值的追尋、人與命運的矛盾和抗爭中展示了人性的活潑與美麗,表現了人類童年時期的自由、樂觀與浪漫。生命意識、人本意識和自由觀念是古希臘文學的基本精神,以後也成了西方文學與文化的基本內核。

發展

英雄時代

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是古希臘世界從氏族公社製向奴隸製社會過渡的時期,史稱“英雄時代”,又稱“荷馬時代”,這一時期文學的主要成就是神話和史詩。

古希臘神話

古希臘神話是原始氏族社會的精神產物,是古希臘人集體創造的,也是西方世界最早的文學形式,大約產生於公元前8世紀以前。它在希臘原始初民長期口口相傳的基礎上形成基本規模,後在荷馬、赫西俄德等人的作品中得到充分反映。它產生和反映的地理位置是西起希臘半島,東至小亞細亞半島,南到克裏特島的廣大愛琴海地區。希臘神話是一個廣闊浩繁的係統,支脈派係龐雜,傳說故事眾多,並不完全一致。但它具有明顯的家族色彩,包孕著一條血緣的紐帶,存在一個基本脈絡,大體可分為神的故事和英雄傳說兩大部分。

希臘神話中的神祗像人一樣,有情欲,有善惡,有計謀,互有血緣關係,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如天父宙斯就經常下界追逐引誘凡間女子,而他的妻子赫拉則如同一個妒忌心極強的女人一樣迫害她的情敵。但神祗和人的區別也很明顯:長生不老,可隨意變形,各具特殊本領和巨大威力,其好惡態度對下界人類的生殺禍福起著決定作用。其中地位最顯赫的神是居住在奧林匹斯山上的十二個主神。

英雄傳說中的英雄都是神和人所生的後代,是半神半人的,具有過人的才能和非凡的毅力。英雄傳說以不同的家族為中心形成許多係統,主要包括赫拉克利特的傳說,忒修斯的傳說,伊阿宋的傳說等等。

希臘神話是在漫長的曆史時期內逐漸形成的,神的性格和職責以及故事情節都有發展變化。可以說古希臘神話是整個西方文學的源頭,後世幾乎所有的作家都曾從古老的神話中汲取養分。

《荷馬史詩》

《荷馬史詩》是西方文學史上最早的正式的書麵文學作品。史詩包括兩部,分別是《伊利亞特》(一譯《伊利昂紀》)和《奧德賽》(一譯《奧德修紀》),相傳作者是大致生活於公元前10世紀至8世紀之間的盲人詩人荷馬,不過目前更流行的觀點是《荷馬史詩》是包括荷馬在內的許多人集體創作並反複修改過的。

《伊利亞特》共24卷,15693行,取材於希臘神話中“不和的金蘋果”的傳說。相傳阿喀琉斯的父母舉行婚禮的時候忘記邀請不和女神厄裏斯,憤怒的複仇女神在宴席上扔下一個金蘋果,上寫“贈給最美的女子”,引發天後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愛神阿芙羅狄忒之間的爭奪,並最終導致特洛伊戰爭的爆發。史詩以特洛伊戰爭中希臘聯軍統率阿迦門農奪走勇將阿喀琉斯寵愛的女俘,阿喀琉斯因憤怒而不再參戰這一情節為楔子,描寫阿喀琉斯的憤怒以及此後51天之內發生的事情。

《奧德賽》的故事發生在緊接著特洛伊戰爭之後的10年中。特洛伊戰爭中為希臘聯軍獻木馬記的奧德修斯因冒犯海神波塞冬而在海上遇難,滯留異鄉,他以無比的英雄氣概克服種種困難,終於回家和妻兒團聚。

《荷馬史詩》的主題是歌頌希臘民族的光榮史跡,讚美勇敢、正義、無私、勤勞等善良品質,謳歌克服一切困難的樂觀精神,肯定人與生活的價值。但史詩也具有濃厚的宿命論色彩,人與人之間的鬥爭常常是神與神之間鬥爭的縮影。但史詩對戰爭本身很少作正義與否的價值判斷,超越了狹隘的民族主義。

在語言上,《荷馬史詩》達到了很高的程度,修辭技巧相當成熟,敘事結構也非常合理。荷馬善用比喻來描寫人物及刻畫宏闊的社會、曆史場麵。盡管其中不乏冗長多餘的華麗辭藻,但這是所有古代文學的特點。

在這一時期的詩人除荷馬外,赫西俄德也非常著名。他大致生活於公元前8世紀末至7世紀初。他的代表作包括教諭詩《農作與時日》和《神譜》。他的創作風格和荷馬非常相似,語言上有模仿《荷馬史詩》的痕跡。

大移民時代

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史稱古希臘曆史的“大移民時代”,這一時期的文學主要成就包括抒情詩和寓言。

抒情詩

古希臘抒情詩包括多種題材,主要分為雙行體詩、諷刺詩、琴歌和牧歌。其中寫雙行體詩的古希臘詩人眾多,最早的詩人據傳是公元前7世紀上半葉的卡利諾斯,但是最擅長寫此詩體的則是西摩尼德斯(前556-前466)。雅典民主製度的創建者梭倫也寫過不少詩歌。

然而古希臘抒情詩中,成就最高的卻是琴歌,是一種伴隨著音樂的歌曲類詩體。琴歌可分為兩種,一是獨唱體,一是合唱體。

獨唱體琴歌的代表人物是女詩人薩福(前612-?)。她在雅典的民主派和貴族派的政治鬥爭中被迫流亡國外,後來在故鄉萊斯博斯島創建音樂學校。她一共創作了9卷詩,但留存下來的隻有兩首是完整的,其餘都是一些殘篇。她的語言豔麗無比,情調傷感,感情真摯,題材上多描寫纏綿悱惻的愛情。如她的名作《致阿那克托裏亞》,沉痛哀惋,感人肺腑。據說薩福是個同性戀者。她的許多詩作均於1703年在羅馬和君士坦丁堡被公開焚毀。然而在古代希臘世界,薩福的地位極高,曾被柏拉圖稱為“第十個繆斯”。

除薩福外,阿爾凱奧斯和阿那克裏翁也非常擅長寫獨唱體琴歌。阿爾凱奧斯和薩福過從甚密,但聲名略遜於薩福。他的創作大多數是政治和戰爭題材,體現了琴歌中剛猛的一麵。後世評論家認為正是他和薩福兩個人使古希臘抒情詩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而阿那克裏翁則由於投靠王室,充當禦用詩人而名聲不佳。他的作品通俗流暢,對16世紀之後的歐洲詩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至於合唱體琴歌,成就最高的詩人是品達(前518-前442)。他曾受教於雅典的一些著名的音樂家,其詩作的主題多半是歌頌神、歌頌奧林匹克運動的。他一生共創作詩歌17卷,現存4卷完整的競技勝利者頌(共計45首詩)。品達的詩歌對後世影響非常大,彌爾頓、歌德等都曾有意模仿過他的風格。

《伊索寓言》

相傳伊索是公元前世紀上半葉的一個獲釋的奴隸,聰明絕頂,他一生創作了許多寓言故事,但現在傳世的隻有公元前4世紀的一些古代作家整理編纂的120餘則。不過根據考證其中有很多故事可能來源於亞洲或非洲,並非伊索所作。

伊索寓言主要是通過一些動物的言行來寄寓道德教諭,著名的故事包括“獅子和老鼠”、“狐狸和仙鶴”、“披著羊皮的狼”和“狐狸和葡萄”等。伊索寓言通常短小精悍,思想性頗強,體現了古代希臘人的智慧,對後世全世界的文學都產生了影響。

民主時代

所謂的“民主時代”,是指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這段時期。這一時代是古希臘世界的全盛時期,各城邦都得到繁榮的發展,而地處海灣、交通便利的雅典在工商業方麵日益發達,並建立了奴隸主民主製。在雅典,國家不設國王,最高權力機構是全體公民大會,大會由公民抽簽產生,共同對國家事務進行商議。

此外,對外戰爭的勝利也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這種繁榮的局麵。公元前5世紀初,希臘和波斯之間的經濟和政治矛盾引起希波戰爭,希臘人在馬拉鬆戰役和薩拉米戰役中取得重大勝利,而戰後許多希臘城邦成立海上同盟,以防禦波斯侵略,雅典成為盟主。此後,雅典的經濟和政治日益欣欣向榮,也迎來了古希臘文學的黃金時代。

雅典的民主政治不僅是古代希臘的典範,而且是整個古代世界的典範。雅典的民主政治不僅是人類曆史的首創,而且直接影響了後世西方的政治製度。在現代西方國家語言裏,如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俄語等語言中的“民主”一詞,都是從古希臘語的“demokratia”一詞演變而來。古希臘語中的“demokratia”一詞,由“demos”和“kratos”兩部分構成,“demos”的意思是“人民”、“地區”,“kratos”的意思是“統治”、“管理”,因此所謂“民主”是指“人民的統治”或者“人民的管理”。

雅典實行民主化程度最高的“直接民主製”。在伯裏克利時代,雅典所有的官職向全體公民開放,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抽簽選舉方式(十將軍除外)擔任政府中的各級官職。雅典的政府官員都有任期,通常為一年,而且大多數的官職,不得連選連任,以避免結黨營私。雅典還實行委員會製,凡是重大事務均由集體作出決定,由集體負責。而不是由一個人說了算,從而避免了專製獨裁和官僚主義。為了保證民主政治不受侵害,從克利斯提尼時代開始,雅典還製定了陶片放逐法,用陶片投票選舉出可能對雅典的民主政治構成威脅的人。如果某人得票數超過6000,就會被放逐到國外,10年以後才能返回,從而使政治野心家無機可乘。

這一時期古希臘文學成就最高的是戲劇。

古希臘悲劇

古希臘悲劇起源於祭祀酒神狄奧尼索斯的慶典活動。在古希臘世界漫長的演進過程中,這種原始的祭祀活動逐漸發展成一種有合唱歌隊伴奏,有演員表演並依靠幕布、背景、麵具等塑造環境的藝術樣式,這就是西方戲劇的雛形。

古希臘戲劇大都取材於神話、英雄傳說和史詩,所以題材通常都很嚴肅。亞裏士多德曾在《詩學》中曾專門探討悲劇的含義。他認為悲劇的目的是要引起觀眾對劇中人物的憐憫和對變幻無常之命運的恐懼,由此使感情得到淨化。悲劇中描寫的衝突往往是難以調和的,具有宿命論色彩。悲劇中的主人公往往具有堅強不屈的性格和英雄氣概,卻總是在與命運抗爭的過程中遭遇失敗。

最早的悲劇作家包括“戲劇之父”忒斯庇斯、最先在戲劇中引入麵具的科裏洛斯等。但這一時期成就最高的悲劇作家則是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和歐裏庇得斯三人。

埃斯庫羅斯(前525-前456)是古希臘最偉大的悲劇作家。他對古希臘悲劇最大的貢獻是在表演中引入了第二個演員,改變了過去古希臘戲劇中隻有一個演員和歌隊共同演出的傳統模式,為戲劇情節的發展和戲劇道白的豐富多彩提供了可能和便利條件。埃斯庫羅斯已知劇名的作品共80部,其中隻有7部傳世,包括《俄瑞斯忒亞》三聯劇(《阿迦門農》、《奠酒人》和《複仇女神》)、《乞援人》、《波斯人》、《七將攻忒拜》和《普羅米修斯》。埃斯庫羅斯是整個古希臘戲劇的第一位大師,對整個西方戲劇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索福克勒斯(前496-前406)是雅典民主全盛時期的悲劇作家。他在27歲首次參加悲劇競賽,即戰勝了埃斯庫羅斯。阿裏斯托芬稱讚他“生前完滿,身後無憾”。索福克勒斯一生共寫過100餘部戲劇,卻隻有7部傳世,成就最高的是《安提戈涅》和《俄底浦斯王》。其中《俄底浦斯王》被認為是古希臘悲劇的典範。索福克勒斯的悲劇往往被稱為“命運悲劇”,即通常表現個人意誌行為與命運之間的衝突。

歐裏庇得斯(前485-前406)是雅典奴隸製民主國家危機時代的悲劇作家。他一生從未參與過任何政治活動,而是醉心於哲學思考。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許多問題,包括神性與人性、戰爭與和平、民主、婦女問題等等。他一生共創作了80餘部悲劇,有18部傳世。其中最優秀的包括《美狄亞》、《特洛伊婦女》等。歐裏庇德斯所處的時代是雅典由表麵繁榮逐漸走向動蕩的時代。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後,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尖銳,信仰危機和道德淪喪現象出現。在歐裏庇德斯的戲劇中,可以清晰的感到劇作家對希臘政治現實的懷疑態度。《美狄亞》被認為是古希臘最動人的悲劇之一,也是西方文學中第一次把婦女作為主要角色來塑造。由於歐裏庇得斯的戲劇風格和傳統的悲劇風格不同,因此他生前並不出名,死後名聲卻很大,他的戲劇對希臘化時期的新戲劇、羅馬文學和後世歐洲文學都有很大影響。

古希臘曆史上誕生了著名的三大悲劇詩人,他們代表了古希臘悲劇藝術“興起-繁榮-衰落”各個時期的最高成就:

埃斯庫羅斯—被譽為“悲劇之父”

代表作:《被縛的普羅米修斯》。講述了“盜火者”普羅米修斯從天界為人類帶來光明與溫暖,甘受宙斯懲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