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巧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
在教學過程中恰當而適時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把直接形象與抽象文字有機地結合起來,以生動的形象、鮮明的色彩、動聽的聲音營造教學情境,增加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直觀感受,縮短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而減小學習難度,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如在教學《二泉映月》一文時,由於學生年齡與閱曆所限,他們很難理解阿炳的坎坷經曆,體會阿炳的內心世界,感受他的情感曆程。鑒於這些,筆者在上課前播放了一段阿炳的《二泉映月》,憂傷的樂曲烘托了課堂的氣氛,讓淒苦的樂聲把學生的思緒調動起來,帶著他們走進一種淒美的意境中。
在理解課文中“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歎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呐喊……”時,僅僅通過教師的講解和各種形式的朗讀,是無法在學生內心喚起共鳴的,也就不能在真正意義上理解阿炳創作《二泉映月》時的心境。此時,筆者適時地補充了了阿炳的苦難的人生經曆:“阿炳出生在無錫雷尊殿旁‘一和山房’,後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阿炳本名華彥鈞,其父華清和為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擅長道教音樂。華彥鈞4歲時喪母,由同族嬸母撫養,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後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並經常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25歲時父親去世,他繼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後因交友不慎,沾染上惡習,34歲時雙目先後失明。為謀生計,他身背二胡,走上街頭,自編自唱,說唱新聞,淪為街頭藝人。”漸漸地,學生體會到了阿炳的坎坷經曆,《二泉映月》就是他內心的真實寫照,是他心靈的呐喊,是他血淚的控訴。
此時已經喚起學生內心共鳴,接著筆者又一次播放了樂曲《二泉映月》,在音樂的跌宕起伏、激昂奮進中,學生的內心隨著阿炳一起曆經苦難,他們的聲色慢慢地變得凝重起來,時而捶胸頓足,時而低首皺眉,有的甚至在默默地流淚。此時,他們真正理解“琴弦即心弦,琴聲即心聲”的內涵,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
4 巧用多媒體,豐富教學內容
利用現代教學手段中的圖片、文字、聲音、色彩、動畫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豐富學生的感知,進而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視聽並舉,激起學習興趣,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學習上來,使學生積極投入學習,讓他們的思維、言語、閱讀等能力得到有效的發展,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豐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如魯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課,由於地域原因,學生很難感受到小興安嶺的季節特點。為了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使用了多媒體課件。如在講讀前播放小興安嶺美景及課文錄音的課件,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景和豐富的物產,產生閱讀這篇課文的欲望。
同時,筆者又鼓勵學生回去收集有關小興安嶺的知識。收集什麼,範圍不加限製,可以從多個方麵介紹小興安嶺的地理、曆史知識,小興安嶺的四季特點、風土人情,也可以是自己感興趣的其他的珍稀動、植物,等等。但對收集的資料要求進行整理,能流利地給同學做介紹。在課堂上,筆者安排學生進行自主交流,交流他們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個個都爭著介紹自己收集的資料給同學聽。
在學習“春、夏、秋、冬”各段時,分別出示小興安嶺四季景色的圖片,使學生看了如臨其境,真正感受到小興安嶺的景色美,進而喜歡祖國的大好河山,產生熱愛自己祖國的美好感情。
實踐證明,在教學中應巧妙運用多媒體,通過聲音、視頻、圖畫等形式,創設情境,渲染氣氛,給學生創設一種愉悅的情境,使學生置身於一種愉快的易於接受的學習氣氛中,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豐富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