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格爾蒙古國之行談什麼
中國周邊
作者:楊濤
2014年4月10日,美國防長哈格爾對蒙古國進行訪問,這是他為期10天亞洲之行的最後一站,也是繼2005年10月美防長拉姆斯菲爾德訪蒙後,第二位正式訪問蒙古國的美國防部長。雖然在蒙停留僅僅四個小時,但是正如哈格爾在聯合記者會上所說:“蒙古是全球發展最快的經濟體之一,在地區和全球安全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蒙古國是美國很重要的夥伴。強大的美蒙軍事關係,對美國的亞洲再平衡策略至關重要。”哈格爾的上述表態,讓世界對美國的亞太戰略和對蒙古國的戰略定位有了更清楚的認識。
蒙古國的“第三鄰國”戰略正契合了美國的“亞太再平衡”
蒙古國位於中俄兩國之間,獨特的地緣戰略位置和快速的經濟增長,特別是推崇西方民主價值觀和公民社會運動等特點,引起了美國的關注和重視。蒙古國在其製定的外交政策中明確指出,同俄羅斯和中國保持“等距離、均衡交往”是蒙古國對外政策的首要方針,同時重視同美、日、韓、德、印等“第三鄰國”的關係,確保國家的安全和獨立。在美國的幫助下,蒙古國的民主進程不斷加快。美國將蒙古國稱為“亞洲民主的典範”。在美國的主導下,2012年3月,蒙古國與北約簽署協議,由此成為北約的合作夥伴國。同年11月,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接納蒙古國為正式成員國。而蒙古國順應美國的意圖,自2002年以來,多次派軍隊參與由美國主導的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國際維和活動,同時蒙美兩國已舉辦了十次“可汗—探索”聯合軍演,參與者已擴大到亞洲、北美和歐洲的多個國家。難怪美國在財政預算困難的情況下,還對蒙承諾說,美國不會減少對蒙古國軍事領域的援助和支持。對於美國來說,加強與亞太區域所有國家的關係是“亞洲再平衡”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已經成為美國在該地區值得重視的夥伴,美國樂於幫助蒙古提高在地區安全和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
耐人尋味的國防部記者會
按照蒙國防部新聞處的通知,記者帶好證件,拿好相機,提前半小時來到蒙國防部參加記者會。在第一道大門口有軍人和特保人員把守,記者在出示證件後被允許通過。進第二道門時,另一批特保人員再次對證件進行了檢查,確認無誤後記者被帶入一個房間,房間內安放有檢測裝置,與機場安檢程序類似,記者將隨身攜帶的所有物品進行安檢後被允許進入了國防部大院。
由於蒙古國總統在日本看病,蒙總理接見了哈格爾一行。而因為軍事合作是重點,所以雙方在蒙國防部的正式會談和聯合記者會就顯得份量很重。
在兩國防長沒有到來之前,由誰提問,提問什麼問題,在聯合記者會現場進行了短暫的討論。最後蒙古國軍方代表拍板,明確由兩名美國記者和兩名蒙古國記者提問,並且規定隻準問雙邊關係,不得涉及其他。有一名蒙古國記者提出想問有關朝鮮問題,被當場否決。
當年拉姆斯菲爾德訪蒙時,曾被問及美國是否希望在蒙古建立軍事基地或監聽站,拉氏當時回答說:“我們尚未就此展開討論,但據我所知我們還無意那麼做。”也許是受到克裏米亞問題的刺激,也許是美國有意舊話重提,這次《華盛頓郵報》記者向蒙防長提出了同樣的問題:“蒙古國是否同意外國軍隊在蒙駐軍?”哈格爾聽到這個問題後,身體轉向了蒙防長,目光直視,期待想聽的答案。但蒙防長巴特額爾德尼回答說,蒙古國法律規定,不允許外國軍隊在蒙駐紮。他同時還強調說,蒙美軍事合作不針對第三方。哈格爾聽後,認真記了下來,並主動接話向媒體介紹了美國的亞太政策。
在談到中美軍事關係時,哈格爾表示,美國與中方進行了非常坦率、真誠的交流。就克裏米亞加入俄羅斯一事,哈格爾說,這對北約成員國來說是一個損失,美國會繼續關注。說完,哈格爾看向了蒙防長,蒙防長沒有應聲。這無聲的回答,確實耐人尋味。
哈格爾訪蒙究竟做了什麼?我總結的是,簽了一個文件,見了兩個人,說了三句話。一個文件就是《蒙美安全合作目標聯合聲明》,兩個人是指蒙總理和防長,三句話是指一是評價美蒙關係,對雙方的軍事合作感到滿意;二是稱美中關係存在矛盾;三是表示美國在克裏米亞問題上不會善罷幹休。
或許並不如筆者總結得這麼簡單,其中的複雜可能會慢慢浮出水麵。
(作者為《人民日報》駐蒙古分社高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