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裏政變之後:內閣雖新,問題依舊
世界態勢
作者:楊之桄
西非小國馬裏近期再次引發世人關注——4月5日,上任僅七個月的內閣集體辭職。這不由讓人聯想起2012年初馬裏那場震驚世界的軍事政變:兩年過去了,這個國家的運行還沒有走上正軌?
2012年3月22日,馬裏的杜爾政權被政變軍人推翻。緊接著,該國北部大部分地區被“西非聖戰統一運動”和“伊斯蘭馬格裏布基地組織”等極端組織和反政府武裝控製,馬裏陷入了1960年獨立以來最嚴重的政治危機。
馬裏雖然是個彈丸小國,但自古就是阿拉伯文明和黑人文明的交彙點,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美國和歐盟一直把馬裏列為良治和民主的典範,與馬裏的反恐合作也頗為密切。因此,馬裏局勢的惡化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擔心:一旦極端恐怖勢力在馬裏站穩腳跟,北非的伊斯蘭極端勢力將由此南下與聲勢浩大的“博科聖地”沆瀣一氣,並東進與蘇丹、索馬裏和厄立特裏亞的極端組織相呼應,如此一來,從西非到北非再到東非,半個非洲將籠罩在極端勢力的陰霾之下,後果不堪設想。
在國際社會普遍的施壓下,政變兩個月後,馬裏成立過渡政府,表麵上看政變軍人已移交權力,但實際上他們依然占據著軍隊和新政府的重要職位。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馬裏局勢一直持續動蕩,政府更迭也很頻繁。2013年1月,前宗主國法國出兵馬裏,與馬裏政府軍和非洲聯軍聯手打擊恐怖勢力,穩定馬裏局勢。此後,馬裏接連舉行了總統大選和國民議會選舉,為馬裏實現政治穩定、經濟恢複、民族和解奠定了重要基礎。
此次內閣集體下課之後,馬裏迅速公布了新一屆內閣成員名單,原內閣成員基本不再留任。有分析認為,內閣集體辭職並拉攏其他黨派重新組閣有利於執政的聯盟黨鞏固權力結構,標誌著馬裏戰後重建進入新階段。但事實上,這隻是該國推動民主重建、促進國家發展的一小步。經曆戰亂的馬裏要實現國家運行的正常化,任重而道遠。目前而言,新內閣至少麵臨三重“舊挑戰”:
首先,圖阿雷格族分裂勢力是“馬裏之亂”的始作俑者,更是馬裏實現領土完整、長治久安的首要障礙。獨立建國是圖阿雷格這個北方遊牧民族的終極夢想,曾數次在馬裏境內掀起反政府武裝運動。2011年卡紮菲政權垮台後,原效力於利比亞政府軍的圖阿雷格族武裝人員攜帶大量武器返回馬裏。在他們的協助下,2012年1月“阿紮瓦德民主解放運動”等圖阿雷格族武裝再度揭竿而起。馬裏發生軍事政變後,圖阿雷格族反政府武裝加緊發動襲擊,一度控製馬裏北方大部分地區。由於分歧巨大、互信脆弱,圖阿雷格族武裝和馬裏政府之間的談判目前仍處僵持狀態。圖阿雷格族北方自治的要求若得不到滿足,可能隨時卷土重來。
其次,極端宗教勢力和恐怖組織的介入使馬裏亂上加亂。圖阿雷格族武裝叛亂以來,非洲薩赫勒地區的兩大恐怖組織“伊斯蘭馬格裏布基地組織”和“西非聖戰統一運動”趁亂湧入馬裏北部,聯手馬裏本土伊斯蘭極端勢力“信仰捍衛者”擊退占據北方的圖阿雷格叛軍,並結成“伊斯蘭聯盟”一路凱歌南下,呈攻占馬裏全境之勢。從去年1月以來,在法國、馬裏政府軍和非洲聯軍的聯手攻勢下,馬裏當局眼下基本收複了被極端恐怖分子占領的北部各大城市,大規模戰鬥也已停止,但仍有部分殘餘恐怖勢力化整為零,藏匿在北部偏遠地區或周邊國家,伺機發動報複性襲擊。馬裏北方、包括首都巴馬科在內的廣大地區仍籠罩在恐怖陰雲之下。
最後,重建經濟、改善民生,是另一棘手難題。軍事政變爆發前,馬裏曾是個政治相對穩定、民主秩序良好、經濟快速發展的國家。近兩年時間的動蕩使馬裏遭受了堪稱史上最大規模的經濟衰退和人道主義災難,國家滿目瘡痍,人民生活每況愈下。同時,長期以來,馬裏對外部經濟援助嚴重依賴。軍事政變發生後,西方國家一度中斷援助,更是對馬裏經濟發展構成致命打擊。現任總統凱塔上台以後,重啟了一大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並承諾未來五年內為馬裏創造20萬個就業崗位。加之國際援助逐步恢複,馬裏經濟日漸步入正軌,2013年經濟增長率超過5%。盡管如此,作為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馬裏經濟底子薄、基礎差,若要實現真正騰飛,尚需時日。
馬裏的重建之路剛剛開啟,卻注定漫長而多艱。
(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非洲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