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沃爾瑪上麵開“高級超市”(3 / 3)

話雖說得氣勢非凡、澎湃激昂,但我的心裏也沒有必勝的把握。提心吊膽,處處如履薄冰成了我們的工作習慣。這麼多年來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大多數慘痛的失敗都出現在那些“輕而易舉”的項目裏,而那種一開始就“膽顫心驚”的項目最後往往獲得成功,這大概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吧。

李希烈扛起了超市經營的大部分工作,從裝修到采購,從結款到退換貨都要他操心。常常是剛剛從日本供應商那邊回來,就立刻到公司開會討論商品代理和客戶投訴的問題。在他的帶領下,超市的業務蒸蒸日上,管理團隊也日趨成熟。在他的經營管理下,我們這種“隻貴一點點,質量大不同”的商品結構很快得到了客戶的認可,單店一年的營業額超過千萬。

正如事前預料的那樣,“閑池良品”與沃爾瑪不僅沒有形成激烈的競爭反而成為了良性的互補。大量人流反哺了我們所在的百貨商場,一個三方共贏的局麵正在被市場所證實。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商場當初為吸引沃爾瑪入駐而修建的大停車場為我們帶來的許多優秀客戶。在中國,有車正是中產階級的代名詞。他們現在出門到一個地方去,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方便的停車。特別是麵對購物這種事情,怎麼想象他們會扛著大包小包擠公交?

如果第一顆種子能夠在陌生的土地上發芽,那麼下一步就是撒一把種子。

很快,第二家、第三家、第四家“閑池良品”開業了,相同的模式,不同的隻是地點而已。李希烈敏感的市場嗅覺加上他勤奮認真的工作態度,使公司無論在成都還是在廣州,都能因地製宜調整商品結構,獲得當地群眾一如既往的喜愛。比如,在成都,辛辣調味料的比重就應該增多。而在廣州,進口的生鮮肉類產品就應該豐富一些。

有一天,當我們收到一家世界知名零售企業向我們伸出的橄欖枝時,李希烈和我開始了另一段不同的故事。

老黃淺析:

很多向我谘詢創業項目的人都抱怨,現在生意難做,但事實上生意就是生意,回顧過去然後“事後諸葛亮”式地把自己代入其中,當然會行行出狀元,人人都是喬布斯。一旦往前看,撲朔迷離的前景下,許多人就隻好原形畢露,安心打工。

商業機會遍布於社會的各個角落,一個夕陽產業下可能孕育著數十個新的朝陽產業,能夠抓住它就有成功的可能。

本案的創業者來自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這些資本主義社會走過的經濟道路我們可能將要或者正在重複。對於當地的成功商業模式,隻要稍加改良使之適合我國國情,就可以輕易地取得不錯的成績。今天的中國市場越來越西方化,也從側麵證明了這個觀點。但是,發現模式很容易,最難的是必須改良到國內來,這不僅需要對該模式有深刻的理解還要求對國內形勢有清醒的認識。

近幾年,“超市”這個曾經令廣大國人新奇不已的商業模式已經開始出現越來越明顯的分化跡象。從大型賣場到街頭小店,無一不在精耕自己的商業領域。當大型賣場遍地開花的時候,小賣部式的街頭小超市並沒有如學者們預言的那樣“被淘汰”。反而以一種新的姿態專攻那些“大超市”無法滿足的需求,這種地理位置和產品結構上的分工合作,是以購物者的消費需求為導向的一種商業實踐。

社會總是在不斷細分,不斷完善的,當人們對量的追求已經被“大超市”所滿足時,作為創業者是否應該轉而尋求“質”的飛躍呢?當“質”的需求已經被市場滿足,是否對客戶進行量身定製的差異化服務呢?

無窮無盡的問題拷問著每個希望創業的人,哪些才是“貨真價實”的創業核心,哪些又是“異想天開”的白日做夢,需要的是一種合乎客觀事實的辯證思維。如同文中我那段關於選址的獨白,當我們把對手當做自己的合作夥伴來看待並以此為工作目標時,這個創業項目的可行性就會大幅提高。與此相對的是那種“你死我活”的商業搏擊,這種“和諧共贏”的商業聯合或許平淡無奇,但確實是日進鬥金的不二法門。

李嘉誠先生不止一次地在談到他的商業原則時提出:“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算不算對於“和諧共贏”的一種古樸解釋呢?

(本文撰稿Spencerhuang為天涯《創業失敗史》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