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情緒 欲望決定了生命品質
坐看雲起
作者:濟群
尊重而惜緣
——健康父子關係法則
記者:從佛教的角度看,父母和子女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
濟群:從中國傳統的倫理來看,父母對子女具有絕對權威。這種權威從哪裏來?其實是建立在強烈的貪著和占有之上。換言之,很多父母是把子女納入自我的一部分,而不是將之作為獨立個體看待。從而造成一種扭曲、失衡的關係,痛苦也就在所難免。
而從佛教的角度來看,父母和兒女隻是因為緣分走到一起,並沒有必然的從屬關係。任何一方,都沒有權力來主宰另一方。父母不能要求子女絕對服從,子女也不能要求父母滿足自己的一切要求。雙方都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雖然有親情,有血緣,但也應該彼此尊重,而不是以親情和血緣作為占有對方的砝碼。
在尊重的同時,佛教也提倡惜緣。佛教認為,在父母和兒女之間,必然有著特別深厚的緣分。有道是:“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不論來的是什麼,終歸是有它的緣由,有它千絲萬縷的宿世糾葛,所以要安然接受。如果是順緣,固然要心存感恩。如果是逆緣,同樣要心存感恩,因為當下就是化解往昔惡業的機會。把握這個機會,才能轉逆緣為順緣,而不是讓這種不良關係帶入未來生命,生生世世地互相纏繞。
所以說,佛教在看待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時,是以彼此尊重為前提,以珍惜緣分為原則,以心存感恩為重點。
自製力
——你的抗體
記者:很多人對戒律談虎色變。第一,好像戒律離我太遙遠;第二,戒律不是我的事情;第三,我為什麼會要持戒?持戒不是跟自己過不去嗎?
濟群:我們都希望自己有健康的心態,有健全的人格,這樣的心態和人格從哪裏來?人格,其實就是心理發展的一個結果。我們有各種心理,包括健康和不健康的。不論什麼心理,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習慣,並要求我們順從。問題是,如果我們隻是憑感覺行事,從開始就不加調整的話,很多習慣未必健康,因為這些習慣大多是無明的產物,是貪嗔癡的延伸。就像孩子要玩遊戲,如果大人不及時製止,他就會沉迷其中,使嗜好遊戲成為生命中的重要需求。
戒律所做的,一方麵是幫助你抉擇,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另一方麵,則是幫助你建立自製力。經過抉擇,知道哪些行為會造成不良後果,就要阻止它的繼續發展。這種自製力,佛教是通過受戒來完成。通過受戒時的宣誓,在內心產生一種力量,一種抗體,再來麵對不該做的事情時,抗體就會產生作用。
我們對戒律沒有了解清楚前,總覺得約束。為什麼?因為我們不了解這種約束的意義在哪裏。我們總是順著自己的習慣,不論是什麼需求,一旦養成之後就要得到滿足。比如有些人喜歡賭博、吸毒,這個健康嗎?大家都知道不健康。但你叫他不要吸毒,不要賭博,他就不願意,他就很難受,因為他已經沒有能力對付這種不健康的需求。不僅佛教強調戒律,包括法律乃至戒毒所等,都在起到戒的作用。所以說,戒其實是保護自己的有效方法,關鍵是認識到它的意義。
不患得患失最養生
記者:對於如何養生,能請您從佛教修行的角度給我們一些指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