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健康的生活,關鍵是知道如何抉擇,知道什麼該做而什麼不該做。因為行為會成為習慣,進而演變為性格和心態,成為左右生命的核心力量。現代人的需求很多,這種過度在乎會使人不知不覺中處於緊張狀態。得不到固然焦慮,得到後又會因擔心失去而恐懼。於是乎,心始終處於動蕩和不安之中。
修行,是讓我們的心超越這種患得患失的狀態,回到當下,回到心的本來狀態。所謂當下,就是沒有設定,也沒有起點和終點。現代人往往覺得壓力很大,這種狀態在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對自我設定的執著。有設定,就會有期待,很多常態就會被這種期待放大,變得不同尋常,變得讓人緊張。
我們可能都有這樣的感受,等待中的時間會比平時慢得多,也無聊得多。原因就在於,這段時間被我們附加了設定和期待,從而帶來不一樣的心理感受。如果沒有這些附加因素,同樣是在等待,但內心仍是安然的,波瀾不起的。
你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嗎?
記者:我反省過自己,也觀察過其他人,發現大家說的話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廢話。我最近幾天觀察大家交流,也不外乎是情緒的宣泄。應該怎樣看待?
濟群:不妄語,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負責。如果別人覺得你整天在說假話,和你在一起就沒有安全感。修行的終極目標,是將我們導向真實,而妄語卻是在種虛妄之因。我們都是活在自己的內心,而非客觀世界中。所以,想法、情緒、欲望就決定了我們的生命品質。眾生被無明所惑,積累了太多的情緒和疑惑,就需要發泄,需要說出來。對於這種需要,一般人往往是不能自主的。
我覺得,人的內心就像一個裝著各種動物的動物園,而我們就是給動物投食的人。投放口味不同的食物,會有相應的動物跳出來活動。若是生命不經過有效管理,就會陷在這一大堆混亂中不能自拔。雖然你會有很多想法,覺得“我就這麼想的,我就喜歡這樣”,其實還是在習慣中身不由己。比如你抽煙,似乎是因為自己喜歡,可馬上不抽能做到嗎?你討厭一個人,似乎是主動的選擇,但能夠立刻就不討厭他嗎?如果我們有自主權,應該有決定的能力,有立刻改變自己言行和想法的能力。事實上,戒煙或改變看法都需要一個過程,才能逐步培養起對這件事的自主能力。修行,關鍵是培養生命的自主能力,使任何情緒無法左右我們。
同時,我們還要對每個人本著理解的態度,這也是修習慈悲的前提。不要總是站在自己的主觀立場覺得應該怎樣,然後以此衡量一切。發泄或牢騷,是某些心理活動的必然結果,都是正常的。
按照佛教觀點,世間沒有好人或壞人之分。我給它的定義,是健康和不健康的人。如果我們能這樣看待並理解每個人,理解每個人所以需要發泄的真正原因,將會有更多的慈悲心,也能給他人更有愛心的實際幫助,而不隻是看不慣他人的行為。
精進也要中道
記者:怎樣理解佛法所說的精進?
濟群:佛法所說的精進,是在智慧指導下,所解決的是我們的不良串習。所以它是有特定內涵的,不是世間所有努力都能稱為精進。簡言之,精進就是斷惡行善的努力,正如四正勤所說: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滅,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我們所要止息的,是輪回以及和輪回相應的串習;所要成就的,是解脫以及和解脫相應的正念。怎樣解決和輪回相應的串習,培養和解脫相應的正念?這就必須通過對《道次第》每一法的思維和實踐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