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翻譯水平 增強傳播能力
文化傳播與教育
作者:侯霞
摘 要:文章分析了新媒介技術大量運用及學習掌握外語人才越來越多、越來越年輕化等變化給外國文學作品翻譯出版帶來的衝擊,指出了當前外國文學翻譯出版存在的周期短、搶譯快譯、跟風譯、用流行語譯等新問題,提出了不追求短期效益、選好作品、選好譯者、精心翻譯編輯;培養出一支中文外文兼通、出版業務精湛的編輯隊伍;發現和培養更多翻譯人才等應對思路。
關鍵詞:英語翻譯;新聞出版;外國文學作品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3-0148-01
早在2010年魯迅文學獎翻譯獎空缺時,有評委說:“很多翻譯表達不貼切、不準確,出現不應有的漏譯,責任編輯普遍未能仔細校對譯文,留下相當數量、大大小小不應該出現的明顯失誤”、“翻譯作品質量的下降,體現出當下出版行業的浮躁風氣以及文學翻譯行業不景氣的現狀。”這些批評和意見,引發了國內翻譯界、出版界對外國文學作品翻譯出版的反思,推動了一些問題的解決。但一些問題也一時無法得到根治,同時還有一些新的問題發生。新老問題的交織出現,當前外國文學翻譯出版的現狀仍然令人隱憂。
1.翻譯出版的周期的問題
隨著新媒介、新技術的大量運用,以及學習掌握外語的人才越來越多、越來越年輕化等有利因素,外國文學翻譯出版的周期縮短,這本無可厚非,也需要鼓勵譯者和出版方長期關注外國作家、及時跟進翻譯出版。但現在一些譯者和出版單位卻出於趕時機、趕市場(比如影視同期書和一些國外名家新作),片麵追求出版速度,常是搭建翻譯班子搞突擊,很少就一本書的翻譯細節去雕琢,甚至找一些外語水平根本就沒有過關的大學生和研究生來翻譯難度很大的外國文學作品,造成大量的粗製濫造。過去人們用“十年磨一劍”來形容外國文學的翻譯出版,而現在翻譯出版周期至多一年半截。
2.搶譯快譯的問題
一些譯者和出版單位片麵追求商業價值、追求短期利益,不顧自身能力水平,不管質量,以“不求最好隻求最先最快”為目的,進行搶譯、快譯。導致一些譯者的浮躁,每天想的是趕快譯完快點賺到錢。還有的譯者,對有關國家文化不認真研究,隻從麵前這本書的字麵上進行翻譯,在半懂不懂的情況下編出流暢的譯文;有時甚至連整本書都未看完,隻譯其中的一部分,有的甚至通過網絡搜索來翻譯。導致國內翻譯出版“劣幣驅逐良幣”,導致外國作家本人對中國翻譯出版界的失望,也導致讀者的失望——市麵上的外國文學作品有故事、有人物卻沒有文化精神、沒有語言風格等等,讓讀者誤認為外國文學作品水平不過如此。
3.跟風譯的問題
看市場上什麼熱就翻譯出版什麼,喪失了基本的出版價值判斷,導致了同質化生產、出版資源浪費。比如名著重譯,有些著作重譯是必要的,有些則無必要,有的出版社則見利忘義,將本來很好的譯本進行任意“重譯”,結果造成了文學翻譯界的混亂;再比如一些外國罪案小說、恐怖小說、暢銷小說等本來沒有文化含量,卻因其是“暢銷書”,而跟風翻譯出版。很少對某作家、某作品進行“冷處理”,放一段時間再來判斷其文化含量,
4.流行譯問題
忽視外國文學作品的語境、不尊重作者的原創,翻譯作品充充斥著大量當今流行詞語、口語、網絡詞語,讓作品顯得流於輕佻甚至粗俗。文學翻譯的主要目的是介紹外國的優秀文化成果,通過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譯文,讀者要了解外國文化背景的真麵目。因此,譯者不應該在翻譯時隻圖漢語譯文的流暢,不應該隨便將外國的事物中國化,更不應該將其語言簡單地時髦化、大眾化、戲謔化。此外還有錯譯、漏譯、誤譯等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認為,出版單位要負起責任。
一是要著眼長遠,不追求短期效益,把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出版當作文化交流的大事來幹,選好作品、選好譯者,精心打磨,以優秀的翻譯作品來樹立和維護自己的品牌。二是要培養出一支中文外文兼通、出版業務精湛的編輯隊伍。現在一些外國文學作品的譯著之所以不夠理想,在於編輯把關能力不強。與以往編輯不懂外語造成錯誤、漏譯的情況不同的是,現在負責譯著的編輯都具有一定的外語水平,基本能掌握著作作者國家的語言,但中文不行,譯著顯得生硬、晦澀。出版社大力提升編輯的漢語言文化和外語水平。隻有深刻掌握兩種語言的精髓,並以深厚的中國文化做底,才能做到“兩條腿”走路。三是要發現和培養翻譯人才。外國文學翻譯水平不佳,翻譯人才日漸匱乏,是目前一些出版社麵臨的困境。在提倡大學培養翻譯人才的同時,出版單位應該像抓作者隊伍一樣抓自己的翻譯人才隊伍。善於發現、培養和善待翻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