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文化的多維度審視
文化傳播與教育
作者:劉瑞雪
摘 要:隨著大眾傳媒的蔓延及網絡的發展,粉絲及其文化逐漸從邊緣化的地位走向人們的視野中心,一方麵汲取著早已有之的媒介研究、受眾研究及青少年亞文化研究的理論及研究方法,另一方麵也為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和研究對象,吸引著包括學術界在內的眾多關注。本文擬從大眾傳媒研究、受眾研究、青少年亞文化研究等多重角度切入,對粉絲文化進行多維度的審視,以闡發這一文化現象背後的深層含義。
關鍵詞:粉絲文化;大眾傳媒;受眾研究;青少年亞文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3-0149-02
2005年的超級女聲是中國大眾傳媒曆史上一個不可忽視的事件,它不僅開啟了以湖南衛視為代表的全民娛樂的新紀元,也將一股新鮮生猛的力量帶入了人們的視野。隨著“玉米”、“涼粉”等粉絲團體的成立及其為明星宣傳而組織的各種活動,“粉絲”及其所代表的“粉絲文化”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早期的研究者往往著眼於“追星”對青少年心理的影響與塑形作用,強調對粉絲文化的監控和引導,趨利避害,使之更好地為教育事業服務。對於具有複雜性和多麵性的粉絲文化來說,這固然是一種不錯的視角,但是未免有失片麵,難以發掘粉絲文化的深層內涵和巨大潛力。因此,本文試圖從媒介研究、受眾研究、青少年亞文化研究等多重角度切入,對粉絲文化進行多維度的審視,以闡發這一看似喧囂浮華的文化現象背後所隱藏的社會文化意義。
一、大眾傳媒:盲從還是顛覆
“粉絲”,即英語“fans”的漢語音譯,主要是指體育或表演藝術的熱心觀眾,以及某位名流或某種娛樂消遣的仰慕者或追隨者等,在80、90年代又被稱為“追星族”。無論是體育明人、電視劇還是影視明星,都是大眾傳媒所生產和包裝而成的“商品”,而作為這些“商品”的有力消費人群,粉絲不可否認與大眾傳媒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甚至可以說,粉絲正是大眾傳媒的產物。大眾傳媒憑借其強大的覆蓋率和宣傳強度,可以將大量信息同時傳遞給大量的受眾人群,迅速完成對偶像形象的塑造和推廣,以其吸引大量的受眾,使之成為後續商品(電視劇、電影、廣告、流行歌曲,甚至服裝和化妝品品牌等)的潛在消費人群。事實也證明,忠誠的粉絲是媒介娛樂產品消費的主要力量。以“超女”為例,熱切的粉絲團不僅大量購買所支持的明星的歌曲專輯、MV等相關產品,更主動為明星的宣傳和推廣出謀劃策,組團到演唱會現場為明星呐喊助威等。狂熱的粉絲就宛如一群被奶酪香氣吸引的老鼠,在欲望和感情的支配下毫無理性地追隨著由大眾傳媒工業精心策劃和包裝的“商品”(明星、電視劇集、藝人等),消耗著巨大的金錢和精力。這也是80、90年代大多數人對粉絲的看法:“著迷、衝動、不理智,甚至有點竭斯底裏。[1]”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仍以“超女”為例,和以往的明星體製不同的是,這是一場“全民化”的造星運動。粉絲不再簡單地迷戀大眾傳媒製造出來的明星,而且主動參與到這場聲勢浩大的造星運動中來,從眾多的選秀者中挑選出自己喜歡的人物,進而通過網上投票、宣傳、現場呐喊助威等多種形式為自己喜愛的人物進行宣傳推廣,打造出一批“平民明星”。這一行為已經彰顯出了粉絲的主動性和自主性。正如約翰·菲斯克在對大眾文化的研究中所觀察到的,粉絲不僅僅是明星、劇集等傳媒產品的忠實接受者,而且總是“積極地參與到原始文本的建構當中,從而將商業化的敘事或表演轉化為大眾文化”[2]。如朋克樂迷們熱衷於組織俱樂部,穿著朋克裝束去聽演唱會,再如粉絲們自發組織起來要求製片公司更改不滿意的劇情等等。菲斯克認為,粉絲的這種生產力是一種被統治者以“拚貼”的方式從“他者資源中創造出自己文化的一種手段”,體現了大眾文化本身的顛覆性和抵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