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者大多強調青少年亞文化與父輩文化之間矛盾而又複雜的關係,赫布迪奇認為,青少年亞文化往往采用挪用、切割重組及拚貼的方式,徹底改寫、顛覆和延伸父輩文化中的一些重要的話語形式,從而傳達出一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和論述。而粉絲對原文本樂此不疲的改編、續寫、拚貼和互文,正是青年亞文化這一充滿反叛性和創造力的表意方式的絕佳體現。青少年亞文化和粉絲文化有如此多的共通之處,以至於很多研究者甚至將粉絲文化歸為青少年亞文化的一種。的確,這兩種文化在很多地方是如此相似,它們都體現了亞文化與之俱來的顛覆性和具有破壞性的創造力,它們無視原文本的權威,在大眾文化的資源寶庫中任意地切割、拚貼和改裝,經曆著一場異彩紛呈的狂歡。
然而不得不指出的是,這並不代表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的關係是完全對立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附著早已獲得權威地位的主流文化,在這一點上粉絲文化表現得尤其明顯。這不僅僅表現在大多數粉絲對大眾媒介生產的原文本的推崇和追隨,也表現在粉絲生產對大眾傳媒產品的依賴上。由於資金、原材料及天賦的限製,大多數粉絲並不生產真正意義上的“原創”產品,而是通過對原文本及其他文本的拚貼和重組來進行創作。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他們的“原創性”,也顯示了他們自身的局限性和依附性。此外,許多粉絲團體具有自己的一套規範和行為準則,內部成員的組成也具有組織性和等級性,體現出了主流文化的一些特征,如對權威的服從,對某些行為規範的遵守等等。在某種意義上說,粉絲團體的活動經曆對青少年是一種對將要接觸的社會文化的預演,是對主流文化的提前認知。一些研究者提出要借助粉絲文化引導和教育青少年,正是看中了粉絲文化的這一特性。
四、結 語
任何文化都不是單一的,而是帶有自身的複雜性和多麵性,甚至不乏矛盾和衝突,粉絲文化也不例外。作為大眾文化中最活躍、最獨特的一個子集,粉絲文化更像一麵多棱鏡,折射出了當今社會在經濟、文化、青少年成長教育等多方麵的特性及變遷。因此,不應孤立地研究粉絲及其文化,隻有將其納入更廣泛的文化研究及傳媒研究、社會學研究當中,從多角度考察粉絲文化的方方麵麵,才能對粉絲文化有一個更加深入而全麵的了解。
參考文獻:
[1] 李景瑞.聽餘光中先生談“粉絲”[N].文彙報,2006-06-21.
[2] 蔡騏.解析菲斯克的大眾文化與粉絲研究[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報,2010(6).
[3] (美)約翰·菲斯克.理解大眾文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4] (英)亨利·詹金斯.“幹點正事吧!”——粉絲、盜獵者、遊牧民[A].陶東風.粉絲文化讀本[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