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有效融合的幾點思考
文化藝術
作者:鄭官怡
【作者簡介】鄭官怡,女,貴州安順人,當代貴州期刊傳媒集團新媒體部內容總監。
【基金項目】“新媒體報”漫畫 隨著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成熟和發展,新媒體日益發達,受眾的閱讀習慣發生著悄然變化,越來越多的人慣於通過互聯網獲取資訊。廣播、電視、報紙和雜誌等傳統媒體受到了較大的衝擊,受眾麵不斷變小,廣告客戶出現大幅度流失。但傳統媒體依然存著品牌知曉度、內容權威性以及編輯能力方麵的優勢,新媒體的出現並不意味著傳統媒體的終結,隻有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有效融合方能做出好的內容,形成良好的傳媒產業模式。
一、實現思想共識,認識內容和價值觀才是媒體的核心資產
新聞屬於大眾傳播領域,“內容為王”依然是媒體和傳媒人需秉持的亙古不變的理念,記者和編輯主要做的事還是如何挖掘新聞價值,講好新聞故事。在當前媒體同質化現象嚴重的情況下,要杜絕新媒體簡單地把傳統媒體內容電子化,媒介融合決不是傳統內容的簡單搬遷。
傳統媒體生產的是信息產品,經營的是公信力和影響力。新聞的同質化必然導致過剩,生產同樣的新聞相當於做無用功。全國有13億人,各種媒介的競相傳播,造成了信息過剩的局麵,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編輯記者為了完成填滿版麵的任務,天天抱著電腦找選題、離開網絡不知道如何工作,很多時候在主動生產“垃圾”,不但不能為讀者創造價值,還把好紙變成了廢紙。其實,大多數新聞對讀者的重要程度沒有媒體人想象的那麼大。對於媒體人來說,學會尊重客戶、了解客戶、發現客戶是媒體向市場轉型的基本功。媒體人應當苦練內功,讓用戶便捷地獲取新聞,良好地體驗全方位新聞報道,在為用戶創造價值的過程中,實現和提升自身的價值。
如果能做到傳統媒體提供內容資源,新媒體運營商提供價值增值以及全方位的端到端的多媒體內容產品的外包運營服務,雙方共享品牌、渠道、客戶等資源,那便真正實現了媒體融合的共贏。
二、整合既有新聞素養又懂互聯網技術的新聞團隊,轉變新聞運作方式和采編流程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在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海量的信息得到充分體現,伴隨著搜索引擎技術不斷更新換代,文字、音頻、圖片、微博、微信等搜索功能的不斷創新和擴充,公眾在海量信息中獲取所需更加快捷方便。任何一個網民都有可能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報道者,在不斷創新、不斷顛覆的互聯網時代,必須要建立既有新聞素養又懂互聯網技術的新聞團隊。
傳統媒體中大多為采編人員,他們對數字媒體的運作還並不了解,融合以後,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作新媒體技術支撐。而當成長中的新媒體投入大收效小,主要收入來源還是傳統媒體的時候,幾乎沒有人關注技術人員。技術人才掌握著先進生產力工具,傳統媒體如果在行業和組織內部,不能形成尊重引領技術進步的人才氛圍,不能像尊重采編人員一樣尊重技術人員,其融合隻能是緣木求魚。
新媒體到來後,讀者對深度化的內容需求並未下降。2013年,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了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調查顯示,我國國民的圖書閱讀量從2011年的38.6%增加到2012年的403%;而電子書的閱讀,更是從2011年的人均1.42本增長到了2012年的2.35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