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理新聞信息傳播的過程大抵為生產、組織、分發、反饋四個環節,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影響,首先是在生產環節上。移動設備和網絡的普及,使得新聞眾籌的成本越來越低,也消解了傳統媒體在速度和廣度上的優勢。在新聞信息的組織上,新技術使媒介融合變為現實。而在分發環節,大數據、雲計算、社交網絡等技術的發展,使個性化搜索得到最廣泛的運用。在最後的反饋環節,交流方式由從前的單一、單向維度轉變到現在受眾每時每刻都可用便利的方式對新聞信息評頭論足,不僅可與生產者交流,更可以加入到新聞生產的各個流程。
同時,探索在準度與速度之間找到平衡,考慮如何優化傳統的新聞機構生產流程。比如,可以考慮將記者采訪後產生的碎片化信息進行一次傳播,然後由後方編輯部對多個記者的碎片化信息進行二次加工,迅速發布。這也是處理碎片化信息和深度信息之間關係的有效方式。
·文化藝術鄭官怡: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有效融合的幾點思考
另外,用新聞眾籌模式讓用戶來決定要不要做新聞,即將新聞的線索征集、采訪、成稿等過程展示給用戶,讓用戶加入,可以提供線索、參與采訪、發表觀點,將一篇稿件的單次新聞傳播,變成一場有始有終、有播發有反饋的新聞行動。
三、重視研發和營銷,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不僅僅是渠道和內容的創新,也是贏利模式的創新。近年來,媒體競爭愈來愈劇烈,政府規範媒體的政策也越來越細化,媒體融合呈現投入大、見效慢的態勢,甚至有媒體人認為兩者的融合發展上如果形不成產業化發展,不能帶來經濟效益,這種融合發展就不可能具有持續性。
科技推動現代化進程,在多元化的信息時代,人們對信息的需求越來越高,傳統媒體的影響力逐漸被數字化媒體所取代,這也是一種必然趨勢。因此,我們主要探索新媒體的研發和營銷,找到具有成長性和可持續性的盈利模式。
第一種是與內容生產相關的模式,這也是媒體的天職。代表長期價值的高專業度內容生產的公共平台價值會隨著分眾化、圈子化的時代而逐漸凸顯優勢。其中,包括付費、開發資訊產品、數字化出版等多種模式。
第二種是依靠廣告的贏利模式。雖然廣告不能成為未來的主流,但中國的市場兼容性很大,若能生產出好的內容,對客戶有效應,客戶就會在這個平台上投錢。
第三是找到與互聯網融入的端口,加強對內容進行運營,為內容生產找到目標用戶,維持再生產。比如,新媒體通過依托網絡強大的搜索引擎,向用戶提供“鏈接服務”,通過“賣”這種鏈接與關鍵詞,就能獲得廣告、股票等盈利。新媒體的發展中,微營銷風生水起,以微博、微信為主的平台吸引了大量的用戶眼球。媒體從各自的受眾定位、讀者興趣點、發表內容的形式去找準自己的定位。最早的微博營銷就從讀者的價值需求創造轉載量。以微信為例,截至2013年1月,用戶就達到了3億。
未來是訂製信息的天下,從市場出發,讓用戶便捷地獲取新聞,高效率地找到對自己有價值的信息是媒體擴大影響力和盈利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