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倫之色(2 / 3)

《音樂周刊》:你們在平常的配合上有沒有矛盾、意見不同、彼此限製的時候?

周傑倫:當然會有的。一般都發生在對自己的作品的認識上。比如有時候我讓他改一個字,他可能不想改,覺得我說得有道理的時候,也會嚐試著改,但如果他覺得必須是這種表達,也會堅持。

《音樂周刊》:長期的合作,你們彼此有無倦意?

周傑倫:沒有。他會讓我滿意的。

《音樂周刊》:如果沒有方文山你會嚐試更多的改變嗎?

周傑倫:如果沒有方文山,我還會堅持自己的風格。假如真的分手,我們互相都會感到可惜的。我和他在生活上也是好朋友,即使有過爭執,過後還會是親密戰友。

《音樂周刊》:方文山的歌詞已經形成了固定的風格,這是否構成了對你的限製?

周傑倫:方文山也寫過搞笑的,他也不是隻能寫某一種類型,他的創作空間還很大。他有時候不能很快脫稿,我嫌他慢,就會跟他說,算了,我自己寫。這不會構成限製的,而且一般是我先譜了曲,然後交給他寫詞,基本上還是我自己控製。當我沒有特別想寫的情歌的時候,我就會交給方文山,讓他隨便寫,當然,他也不可能給一支快曲寫上一首慢歌。

紅色周傑倫

2003年,《時代》雜誌亞洲版的封麵上,周傑倫抱著吉他跳起來的姿勢被定格成了亞洲最流行明星的架勢。《時代》雜誌派去台灣采訪周傑倫的美國女記者這樣寫道:他的老師認為他是啞巴,星探覺得他太醜,但周傑倫已經成為全亞洲最炙手可熱的明星。六年過去了,周傑倫三個字已經不僅是一個歌手或者演員的名字,他幾乎是金字招牌,貼到哪裏哪裏閃著金光。如今的周傑倫做任何事情都很容易,外界批評可以不理,唱片銷量不用擔心,參演的電影票房可觀。

話題一:周傑倫為什麼那麼紅

阿彥:周傑倫之所以把R&B唱紅,關鍵是他把R&B中國化了。在我看來,周傑倫的成功最關鍵是解決了一個R&B音樂曲風吐字的問題。R&B這種音樂形式最早發源於歐美。而英語發音由多種音節構成,中文發音則多為單音節,如果硬是把中式R&B的曲風用老外的形式來唱,明顯就很別扭了。其實周傑倫也不是最早唱R&B的,早些年北京歌手朱樺就嚐試過R&B,但其受歡迎的程度遠不能和今天的周傑倫相比。雖然一開始很多人對周傑倫的R&B都不屑一顧,覺得他連吐字都不清楚,殊不知字正腔圓了,中文的R&B歌曲也就不可能好聽了。

安棟:我個人認為周傑倫在演唱上並不一定有太大優勢,他成功最大的原因可能還是在於他把R&B音樂本土化,加之周傑倫自己又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玩R&B的本土歌手,在對歌曲的創作和理解上也相對有一定優勢。其實周傑倫也不是華語歌壇最早玩R&B的,早在1994、1995年的時候,我去陶喆家玩時,陶喆就提出要做R&B音樂,隻是他畢竟是ABC歌手,中文說得遠不如他的英文,所以做出的R&B音樂也自然帶有很濃的美國味,在本土推廣起來也有些問題。但周傑倫幾乎不懂英語,所以他不是第一個玩R&B的,但他最成功,就像本地化的洋快餐,受歡迎程度絕對超過純正的西餐。

彭程:周傑倫能這麼火,絕對有道理,他的音樂很另類、很新鮮。從純藝術的角度,周傑倫的東西不是特別好,但是幾乎他所有歌曲的詞、曲、演唱方法、MTV的製作都非常有創意,這難能寶貴。我們業內的很多製作人和歌手私底下聊天時,說起來也會很佩服,他歌曲裏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總能突破常規的做法,比如將榻榻米、稻香、古詩聯係在一起。

話題二:華語歌壇怕“起哄”

彭程:創意對於音樂來說非常重要,但是創意是一次性的,如果抄襲創意,那麼這個創意立馬就死了。在沒有周傑倫時,我們很多製作人沒有意識到創意的重要性,可以說周傑倫給了我們很多啟發,不能抄襲他的創意,但可以學習他的製作概念。更值得一提的是,現在的年輕一代有的甚至喜歡周傑倫到了狂熱的程度,我就知道上海有位出道不久的新人就是聽著周傑倫入行的,他最開始的歌曲就非常接近周傑倫的風格,好在他沒有一味模仿。我甚至認為,周傑倫對流行音樂的影響不亞於羅大佑和黃舒駿,隻是他們各自的年代不同。

阿彥:從某種意義上說,周傑倫式的R&B已經形成了華語R&B的一種新風格,比如他對R&B賦予新的理解後所“開發”出的“吐字發音”模式。隻是在華語樂壇做音樂的人好像有一個通病,什麼事情都會“起哄”。其實一些港派老式情歌,在那個年代按當時的技術水平,未必比現在的差。作為媒體,我就經常在節目中穿插回顧些老歌,這樣也能或多或少地影響一下新的一代。新音樂人在追崇R&B的同時,也不要太過火,老的歌還是有必要聽一聽的,就算是對其創作做些鋪墊也好。

安棟:我想主要談這麼幾個問題。其一,如果大家都學周傑倫玩R&B曲風,整個樂壇的創作空間勢必會逐漸減小。這其實是R&B這種音樂曲風自己本身的特性局限了其到今天這個程度,不可能有太大發展。隨便拿10首R&B的歌來聽,歌手的腔調和歌曲的旋律其實都差不多,甚至好多編曲都雷同。其二,年輕的音樂人在詞曲創作時絕對會受“周傑倫”的影響。一天到晚如果都聽類似的歌,潛意識裏總難免會造成創作上有模仿的痕跡存在。還有一點,喜歡R&B音樂的大都是些15~20歲的年輕人,他們很容易被動式地“跟風”。而20多歲年紀的人則相對會有自己的自主選擇權,聽音樂也更趨向於理性化。

話題三:周傑倫影響了華語歌壇多少

安棟: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R&B在歐美歌壇就可以說是“絕對主流”了。所以我倒是覺得我們受R&B曲風的影響已經感覺慢了。站在製作人的角度來看,R&B曲風如今在華語樂壇大受歡迎應該是件好事,“跟風”也自然免不了。畢竟,大家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開始受齊秦、林憶蓮等一批歌手的抒情慢歌熏陶,之後除了這兩年“異軍突起”的R&B曲風外,其他也都沒有多大新意。更何況R&B曲風在華語歌壇還不成熟。在國外,R&B以及它的衍生形式Hip-Hop都算是比較低俗的音樂曲風,希望國內就算是“跟風”,在這點上也要注意自己的文化特色。如果音樂人隻是迫於市場壓力“跟風”,而不是發自內心去做音樂,那也沒有什麼意義。關鍵看“跟風”者的態度。

阿彥:R&B在華語歌壇這麼受歡迎,一個是因為市場商業化操作的必然反應,另一方麵則和媒體對它的熱衷宣傳分不開。在這種背景下,很多唱片公司和歌手都開始往R&B曲風這個方向靠攏,忽然間有種“人雲亦雲”的味道。當然,有些年輕歌手對周傑倫式R&B曲風的模仿,我們還是應該抱以寬容的態度,但是如果隻是盲目“跟風”,那對華語歌壇的音樂創作來說會是個大問題。國外的一些西方歌手在某一階段也會“跟風”,比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披頭士”走紅後,樂壇立刻開始推崇搖滾曲風,而先前的舞曲則漸為淡漠。但國外的藝人在“跟風”的同時也會去反思,去繼承,這點比我們做得好。像現在珍妮·傑克遜不是又開始回過頭來玩舞曲了?所以說關鍵是要學會對音樂創作有所思考。

彭程:現在很多歌手在自己的專輯中加入R&B曲風的歌曲,想作為專輯宣傳的賣點,其實我認為如果視之為躥紅的捷徑那是大錯特錯了,樂壇不可能再出現下一個周傑倫,也就是說唱R&B想成名不可能,如果是想學習學習倒是未嚐不可。

其實有很多人都不明白周傑倫為什麼會走紅。他就像從石頭裏爆出來一樣,憑一張唱片,獨特的唱腔,火速成名。他的人氣,可以讓幾乎所有大品牌的客戶都得到肯定而樂意找他拍廣告,也使本來比他更早揚名的人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

周傑倫的音樂絕對“擊中”了這一代年輕人的品位(所以如果你不懂欣賞的話,隻能證明你與時代或者潮流脫節了)。但更值得研究的,卻是他在公眾媒體中給人的形象或感覺。

周傑倫反叛嗎?他肯定沒有謝霆鋒出道時那麼跋扈,唯一相同的可能就是那永遠擋著“視線”的長頭發。

周傑倫會討好傳媒嗎?肯定沒有,他在鏡頭或群眾麵前,永遠是一副靦腆而羞澀的表情,完全談不上自然,似乎最好躲在錄音室裏麵不要見到。

周傑倫絕對不會像他那些前輩藝人般,麵對記者時懂得侃侃而談,麵麵俱圓。他沒有刻意的名牌打扮,也不像金城武那樣“隱世”,又或者周星馳那樣“平民”的不修邊幅。周傑倫從出道到今天,做的仍然是他自己。或許,就因為這種“我行我素”的特質,使他成為了青少年集體認同和仿效的對象。

話題四:周傑倫能成為時代大師嗎

整整九年,我們陷入年複一年的周傑倫討論的怪圈。每一張專輯出來,都會引發媒體的熱情和歌迷的追捧,他所擁有的已經不僅是笑傲江湖的唱片銷量,還有周氏潮流,以及對整個華語樂壇無可匹敵的影響。現在,我們或許隻能說他隻是個天王巨星,但是再過10年、20年甚至50年,我們再回望這新世紀開始的這麼多年,是否會認為,這裏有個叫周傑倫的大師、教父引導這個時代的音樂呢?

大師標準一

無論宣不宣傳,唱片終會大賣。這已經成為華語唱片盛衰的指標。

雖說近幾年來隨著全球唱片市場的日漸萎縮,華語唱片也早已不複當年的紅火景象,並且周傑倫自《十一月的蕭邦》以來,在唱片銷量上的比例隨著其專輯水準滑落也有所下跌,但作為一代亞洲小天王,他依然算得上是一片蕭瑟寒風中的唱片市場裏僅存不多的賣座保證。

從九年前他的第一張同名個人大碟《JAY》開始,台灣市場高達50萬張的銷量數字就已奠定了周傑倫這個世紀初飆紅的基礎,《範特西》更令他不可思議地衝上了亞洲銷量過百萬張的神話地位,並成為有史以來第三個賣了第一張專輯就在香港紅體育館開演唱會的藝人。此後的《八度空間》、《葉惠美》、《七裏香》這幾張專輯則助其穩固了華語唱片一哥的地位,全亞洲銷量基本維持在每年300萬張左右。

可以這麼說,華語唱片市場這幾年在先遭盜版困擾,後遭網絡下載和彩鈴侵蝕的情況下,周傑倫幾乎就是唱片業最後的一支強心針,其後他雖然經曆過《十一月的蕭邦》的頹勢,尤其之後兩年的台灣市場也被蔡依林趕超形成“雙J”對峙的局麵,但《依然範特西》還是再度衝過了300萬張的銷量大關。

隻是在數字音樂市場尤其是Ipod、MP3對唱片市場形成進一步的衝擊後,唱片銷量確如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2006年全球唱片整體銷售額下跌百分之三,而在台灣市場,2000年銷量冠軍《I’M OK》賣了43萬張,而到了2006年冠軍《依然範特西》則隻能賣到22萬張。同時,星光幫、獨立音樂人如蘇打綠、盧廣仲等的崛起,也開始分掉周傑倫的部分傳統市場,其上張專輯《我很忙》在台僅售出11萬張,同時還因銷量水分問題陷入了與蔡依林公司的口水戰。2008年,星光三雄的獨立發片分獲一片叫座又叫好,陳奕迅、曹格的國語碟又咄咄逼人,更令人懷疑國語男歌手的又一輪洗牌期是否到來。這個時候周傑倫選擇推出的這張《魔傑座》,對於維係他華語男歌手的地位,同時重樹唱片業界對華語唱片市道的信心,至關重要。

然而此時卻傳來《魔傑座》十一首新歌早早地在網上流出的消息,這對周傑倫來說是福是禍?不可否認,這次新歌泄露客觀上也令其新碟在更大程度上引起關注,甚至有人會將其視作雙人合唱《千裏之外》、牛仔形象塑造《我很忙》後的又一宣傳炒作,隻是當初《依然範特西》的漏歌隻是局部,這次則是全麵泄露,也令其新碟發行一再推延。此番對周傑倫而言,背水一戰在所難免。所幸其新碟9天預購量已破上張《我很忙》21天的預購總量4.8萬張的記錄。

周傑倫很清楚,《魔傑座》不能輸,因為他和華語唱片都不能輸。

大師標準二

天才也需要圈子的力量,圈子造就周傑倫。

無可否認周傑倫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很少有人能看清真正其為何成功。他會作詞作曲,會鋼琴提琴,會導演演戲,這樣的金子丟到哪裏都會放光!這不對。很多金子終其一生黯無天日。早在幾年前就有媒體撰文說《周傑倫是一種方向》,說他的音樂勢不可擋,今天我們要說,周傑倫是一種“商業模式”,任何人、任何領域掌握了這種模式都勢不可擋。

這種模式首先是確立差異化、獨特銷售主張的定位。周傑倫在出唱片前寫過很長時間傳統的情歌,1998年被吳宗憲發掘在阿爾發專職寫歌。如果說他是一塊金子,為何從發掘到2000年底第一張專輯《Jay》問世長達三年無光呢?很顯然,那時還沒弄清發光點,沒找準獨特銷售主張。周傑倫的成功定位發生在專輯上市之後,刻意強調某種風格:在音樂素材、歌唱技巧、話題方麵進行大膽創新,一改傳統情歌路線。具體做法就是,在音樂中添加各式元素,巧妙融合,將日常聲音或特殊風格的音樂銜接其中。而周傑倫與方文山的組合,更是基於這一定位的需要,詞曲相得益彰。

其次他的成功是一種圈子文化推廣的成功。從2001年阿爾發轉給好樂迪集團,到2007年JVR成立,是台灣音樂圈子著名的博弈,從個人力量到公司力量的博弈。利益集團為周傑倫施用了最有效的“滲透法”策略:起步階段以不停給人寫歌“作嫁妝”來推廣自己,當眾人得其惠,周傑倫躥紅之後,又力邀著名音樂人為其寫歌助陣。其間周傑倫先後給許茹芸、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張惠妹等百十位歌手寫過歌。所有的商業必須“為人服務”,為同行業和市場終端服務,當人們對其產生依賴,自然體現出其無可估量的價值。

那周傑倫的創意團隊又是怎樣呢?整整九年,方文山、黃俊郎、劉宏、林夕、張學友、徐若瑄、許世昌、曾鬱婷、宋健彰等為他的歌詞貢獻過力量;林邁可、洪敬堯、鍾興民、吳慶隆、塗惠元、蔡科俊、金培達等為他的編曲挖空心思,至於音樂之外的諸多助推力量,更是不計其數。由此,周傑倫深入至圈子核心,使得才子的地位牢不可破。

大師標準三

他開創了一個時代。

之前很多人都在說,周傑倫2008年要推出的這張新專輯,將全部主唱中國風,這大概是受到最初網上流傳的那些歌名的影響,但真正聽到網上的《魔傑座》“提前泄露”版,卻感覺周董的興趣和口味顯然不在中國風上,而是開始對上張專輯中小露一手的美國鄉村歌曲範兒更情有獨鍾,這類歌曲的比重才是《魔傑座》的大頭。甚至直接把上一張牛仔唱的“不要麻煩了,不要麻煩了”延用到這張專輯中來,不知道這算是周董的興趣使然,還是說他和他的隊伍們已經敏感地意識到,中國風這茬兒快到頭了,周董的音樂潮流又該換季了。

不能不說,周傑倫是近十年來華語歌壇中最成功的弄潮兒,從R&B熱潮到中國風熱潮,周傑倫始終站在音樂潮流的風口浪尖,聽周傑倫,做音樂潮人,這顯然已經成了流行音樂的一種潛指標。事實上,無論是混合拗口Rap的R&B還是中國風,周傑倫都不算是開創者。早在周傑倫十年前,毛阿敏、小蟲、杜德偉、林憶蓮這些人就都在玩R&B了,隻不過,他們那時玩R&B,更多是為了體現一種唱功的多麵性,玩的是一種相對自己而言新鮮的招數,而到了周傑倫、陶喆、王力宏這一撥,招數就變成了招牌。當周傑倫唱著含混不清的R&B的“拽”樣,通過時尚品牌撲天蓋地地推廣成為當下最熱門的時尚生活態度和潮流指向,華語音樂也跟著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歌曲的娛樂功能開始取代藝術感染成為判斷歌曲能否流行的新標準,功底深厚不如招數新鮮的音樂時代就這樣為周傑倫開啟了。

周傑倫會耍招,更重要的是,他能找到一個更高更廣的平台把這些招數的魅力耍到極致。就好比說中國風,胡彥斌的《紅顏》可比周傑倫的《東風破》要早太多了,包括他後來的《訣別詩》和《看穿》等作品無論是創作與演唱上,絲毫都不輸給周傑倫的《東風破》或者《菊花台》。隻是,胡彥斌這些歌的宣傳平台是遠遠比不上周傑倫的,胡彥斌所能產生的潮流影響力那就更不可與周傑倫同日而語。所以玩得再早再好也隻是野路子,非要等到周傑倫也唱了,“中國風”才一下子正名,並成龍卷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