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3 / 3)

先是打電話,向東京各大旅館查詢,毫無結果。後來,又向美國打緊急長途,向紐約的“美國快遞公司”總部查詢。美國方麵也展開了緊急調查。淩晨時分,奧達克餘百貨公司才接到美國方麵的電話,在得知基泰絲父母在美國家裏的電話號碼後,他們馬上將國際長途打到基泰絲的父母家。老人以為女兒出了什麼大事,剛開始很緊張,聽完日方善意的“調查”後,很感動,愉快地將女兒在東京的住址和電話號碼透露給了他們。幾個人整整忙了一夜,國際國內總共打了35個緊急電話。

為了表示歉意,奧達克餘百貨公司一大早便給還未起床的基泰絲打了一個萬分歉意的電話。幾十分鍾後,奧達克餘百貨公司的副經理和提著新唱機皮箱的公關人員趕到了基泰絲的住處。

兩人進了客廳,見到基泰絲連連深深鞠躬致歉。他們除了送來一台新的合格的“索尼”唱機外,又加送著名唱片一張。接著副經理便打開記事簿,宣讀了他們從發現問題到找到電話號碼,並及時糾正這一失誤的全過程記錄。

基泰絲深受感動,她坦率地陳述了買這台唱機,是準備作為見麵禮物送給住在東京的外婆。回到處所後,她發現唱機沒有裝機心,根本不能使用,於是火冒三丈,覺得自己上當受騙了。奧達克餘百貨公司這些做法,使基泰絲深為敬佩。待他們走後,她馬上寫了一篇

題為《35次緊急電話》的特寫稿。

《35次緊急電話》稿件見報後,反響強烈,奧達克餘百貨公司因為忠誠為顧客而聲名鵲起、門庭若市。後來,這個故事被美國公共關係協會推薦為世界性公共關係的典範案例。

從這個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有著職業道德的企業,將是不可戰勝的。一個有著職業素養的員工,更是任何一個企業渴望的人才。

作為企業員工,必須搞好與顧客的關係,自覺地為顧客服務。要樹立正確的經營、工作思想,具備良好的服務意識,了解顧客的需要,研究顧客的心理,認真聽取顧客的意見。爭取顧客的理解和支持。企業員工為顧客服務並不是在幫顧客的忙,而恰恰是在幫自己,顧客如果被給予這個服務機會,這不但是企業員工的成功,同時更是企業的成功。

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沈向洋說: “作為負責人力資源的主管,我有時一天要麵試十多個人,對每一位求職者的麵試都極其嚴格,不少落選的人並不是不優秀,而是某一方麵不符合微軟的文化精神和價值標準要求。”他提起了一個麵試的例子:小培是國內一流大學的研究生,成績優秀,一篇研究項目的論文曾獲得過大獎。沈向洋十分興奮地和他談了很長時間,最終這位佼佼者卻落選了。問及原因,沈向洋說小培對幾個問題的回答令他不滿意。比如問小培怎樣比較微軟公司和過去實習過的某公司,小培大加推崇微軟,把過去那家公司貶得一無是處。沈說,他可以這樣貶某公司,將來也可以這樣貶微軟,從對公司的態度上,我看不出他的客觀和忠誠。

缺乏職業道德的另一種表現,則是頻繁地跳槽。當今社會,忠誠已經變得越來越稀缺了。許多公司花費了大量資源對員工進行培訓,然而當他們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後,往往一走了之,有些甚至不辭而別。那些留在公司的員工則整天抱怨公司和老板無法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將所有責任全部歸咎於老板。但是,我們卻發現,在管理機製良好的公司,跳槽現象也頻繁發生,員工同樣也不安分。因此,不得不使我們將視線轉移到員工本身的心態上來。結果發現,大多數情況下,跳槽並非公司和老板的責任,更多在於員工對於自身目標以及現狀缺乏正確的認識。他們過高地估計了自身的實力,以及對那些向他們頻頻揮手的公司抱有過高的期望。

當這種風氣蔓延到整個商業領域時,許多具有一定忠誠度的員工也受到傳染而投人跳槽大軍中,使整個職業環境繼續惡化。

人的一生,坎坷曲折,可能要走很多彎路才能到達自己想到的地方。同樣道理,在工作中不可避免的要換一些工作,但明智的轉換應該屬於自己長遠的人生整體規劃。魯莽跳槽,可能在短期內使你的錢袋變鼓,但過於頻繁地改變職業,甚至成了習慣,那就對你的長遠發展有害無益,並進而影響你的整體人生規劃,這就因小失大,得不償失了。

著名銀行家克拉斯說: “一個人可以有幾條不同路徑達到自己的目的地。如果能在一個機構裏學到自己所需的一切學識和經驗當然很好,但大多數情況下需要經常變化自己的工作環境。麵對這種情況,我認為他必須懂得自己想做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

“如果我換工作僅僅是為了每周多賺幾塊錢,恐怕我的將來早為現在而犧牲了……我之所以換工作,完全是因為現在的公司和老板無法再給我帶來更多的效益了。”

一個頻繁轉換工作的人,在經曆了多次跳槽後,發現自己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一種習慣:工作中遇到困難想跳槽;人際關係緊張也想跳槽;看見好工作想跳槽;有時甚至莫名其妙就是想跳槽,總覺得下一個工作才是最好的,似乎一切問題都可以用轉移陣地來解決。這種感覺使人常常產生跳槽的衝動,甚至完全不負責任地一走了之。

久而久之,自己不再勇於麵對現實,積極主動克服困難了,而是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下回避、退縮。這些理由無非是不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老板不重視,命運不濟,懷才不遇,別人不理解等,幻想著跳一個新的單位後所有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作家劉墉發現,不懂得維護企業是職場新人的通病,他們很可能因為自己的職位不高,不打算長做,或表示自己“酷”,而對外人批評自己的企業。他豈知道,這樣做不但違反職業道德,也是瀆職,更由於這樣的表現,貶損了他自己的人格。

健全的品格使你不會為自己的聲譽擔憂。正如托馬斯-傑斐遜所說: “成功之人就是敢作敢當的人。如果你由衷相信自己的品格確定自己是個誠實可信、和善、謹慎的人,內心就會產生出非凡的勇氣,而無懼他人對你的看法。”

對於企業而言,職業道德是除工作能力之外,對員工考量的重要標準。能力可以培養,可以在工作的過程中得到提高。但是,缺乏職業道德,即使能力再高,本事再大,對企業來說也沒有太大價值,並且潛在的危害還會一直存在。這樣的員工得到老板的重用幾乎是不可能的。

永遠都應該先反省自己

自我反省是不斷理清自我的思想並加深個人願望的過程,是集中精力,培養耐心,並客觀地觀察現實,以達到與現實同步的過程。它是學習型組織的精神基礎。精熟於自我反省的人,能夠不斷實現他們內心深處最想實現的願望,他們對生命的態度就如同藝術家對藝術作品一般,全心投入、不斷創造和超越,是一種真正的自我反省。

遺憾的是,沒有多少人能以這種方式成長,並達到自己的目標。這個領域是一片廣大而尚未開發的處女地。許多人都是聰明的、受過良好的教育、充滿朝氣、全心全力、渴望出人頭地。但他們到30多歲時,通常隻有少數人平步青雲,其餘大多數人都失掉了開始時的企圖心、使命感與興奮感;對於工作。他們隻投入些許精力,心情幾乎完全不在工作上。這種態度是多麼可悲!懂得自我反省的人是最聰明的人,並會在工作環境中不斷進步。

人們總是希望自己在生活和事業的道路上一帆風順,總是懼怕和討厭錯誤與失敗,以至於不敢在任何時候提及自己的錯誤,更不願意反省自己的錯誤。其實,遭遇錯誤或者失敗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不反省就永遠沒有機會提高自己的能力。就永遠沒有機會塑造一個完整的自我。

全球最大的報紙《今日美國》的創辦人艾爾-哈努斯在其自傳中曾經寫過這樣一段耐人尋味的話:

“如果你已經超過30歲,在事業或工作上還沒有遭遇到任何重大挫敗的話,那你快沒時間了。

每個人都應該在40歲之前至少重重失敗過一次。我指的不是小小的失望,比如搞砸一項任務,也不是辭掉一份好上作,更不是被炒魷魚,一定要是很嚴重的失敗。敢冒大險,才可能跌得重;跌得越重,以後才能爬得越高。

失敗降臨時,最好你已經老得足夠從中真正學到教訓。但也最好足夠年輕,讓你還有資本振作精神,拍去灰塵,重新出發。

有些父母擔心子女可能會失敗,我則擔心我的孩子到三十幾歲時還不曾失敗過。如果不趕快千方百計地想要從中學到什麼,對他們而言就實在太晚了。如果沒有在二十幾歲時從小規模失敗的經驗中學到教訓,就不可能有日後成年時有大規模的勝利。”

艾爾-哈努斯對失敗和錯誤的理解委實獨到而深刻,他的話足以令那些標榜自己“從不曾失敗過”的人心驚肉跳,是的,錯誤和失敗的確會給我們帶來心靈上的壓力,帶著這種壓力上路無疑使我們的成長顯得有些沉重,但正因為沉重,所以我們才要格外珍惜成長道路上的每一步。因此,懂得反省自己,人才會活的越來越輕鬆。

聰明的人往往因為自己的聰明而犯錯誤,而且越是不經常犯錯誤的人,一旦犯錯誤,結果往往更加不可收拾,這就更需要及時反省來幫你成長,美國著名的投資大師奧爾特-巴頓的經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幾年以前,正當巴頓的事業如日中天,“奧爾特-巴頓”的名字在美國金融領域小有名氣的時候,在一次看似十拿九穩的投資中,巴頓卻因為一個粗心的分析數據損失了一大筆資金。

巴頓的家人和合夥人都對他很不滿,說他這樣粗心,真是不應該。幸運的是他沒有推脫自己的責任,而是主動誠懇地向家人和合夥人道了歉,並且宣布“一定會從這次失誤中汲取教訓”。在那次失誤之後,巴頓深入地反省了自己的錯誤,他找到了產生錯誤的主要原因,而且也發現了在以後的投資活動中避免出現這一錯誤的方法。

金融界的投資活動總是此起彼伏,巴頓又集中全力投入到下一次的投資活動當中,這時候,家人和朋友都十分擔心,害怕巴頓不能從上一次的失敗中解脫出來。但是,這次投資以近乎完美的結果向人們展示了巴頓的成功,人們簡直不敢相信眼前的現實。巴頓接受記者采訪時大聲宣告:“上一次錯誤的經驗,其實就是這一次成功的秘訣。”

職場上沒有人不會犯錯。反省是你惟一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途徑。任何時候都不要回避自己的過錯,認真改正自己的錯誤才是你應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