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工作狂是幸福的。既然你在工作著,說明找到了自己的領域,還表示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所以也就提高了業務水平,增加了求職升職的砝碼。甚至有很多人和朋友聊天時也是三句不離本行,醉心於工作的點點滴滴。但比起購物狂來說,雖貌似一類,但沒人拿刀逼你去購物,加班卻分為主動和被動。做個工作狂值不值?這就需要細化之。有人總在收拾同事的爛攤子,或者不停地重複工作,整日疲憊不堪,由此喪失了剛入行的激情,最後靠辭職來調整,這種人隻能稱作“過度工作者”,而不是“工作狂”。
我們一般說這個人是個工作狂,大多是他主動要成為一個工作狂,懂得工作並快樂著,時不時忙裏偷閑一番,工作不但不會摧垮身心,反而會成為快樂生活的滋補品。例如我身邊有一個攝影師,每天除去拍廣告,還能總去酒吧、音樂節等拍些根本不賺錢的照片,並把這些得意的作品掛在家裏顯擺,實在是可貴。還有一個設計師,給我們小區的很多業主設計了許多個性化的門牌號碼,這和那些工作之外敵視電腦,回家後麵無表情,或看電視或昏昏欲睡的人形成了強烈對比。工作中飽含激情的狀態固然需要提倡,但我更關心他工作之外幹些什麼。挑個除了工作以外最愛做的事,花點時間和朋友相處,你其實可以做個快樂的工作狂。
從我們開始工作的第一天算起,工作究竟是為了什麼?開始是為了生存,後來是為了興趣,最後暫且說是為了理想吧。畢竟最初的夢想最後又當真在做的人僅是少數,那些人是幸福的,我相信他們有足夠的激情完成自己的工作。那大多數的人呢?我曾經的理想是當音樂家,或者畫家,總之至少是和藝術沾親帶故的。說自己也是個工作狂還真有點臉紅,但我也在努力地工作,閑暇之時還依然練琴和畫畫,正因為要滿足自己的這點私心,就明白不能放棄工作,工作還是供給了我孱弱的經濟基礎,讓我敢逛逛琴展。我相信工作狂一定是要有所平衡的東西,如果你覺得電視劇能讓你更全情地投入工作,當然也可以選擇看電視。隻是
擔心那些總想趁年輕一再透支健康的人,難道真的除了工作之外能一言不發?還是在日常生活中給自己一些獎勵,去喜歡的餐館大吃一頓,或者經營一下與家人的關係,陪太太到喜歡的商店逛逛,這樣該有多好。
其實我們的社會還是很需要工作狂的,但我們也要看清,太多的人用全部的努力,不過換來了普通的生活。這就像兩個人爬山,一個人永遠向往遠處的風景,一個人卻始終留意欣賞路邊的風景,誰更辛苦呢?
有一則眾所周知的故事:一位遊客看見一個漁夫在海邊躺著曬太陽,便問他為什麼不出海捕魚。漁夫反問為什麼要出海捕魚,遊客說可以賣魚賺錢。漁夫追問賺錢來幹什麼,遊客說可以買更大的漁網更好的漁船。漁夫問買來幹什麼,遊客說可以捕更多的魚賣更多的錢。漁夫問要更多的錢幹什麼,遊客說那樣就可以不幹活了。漁夫問不幹活了幹什麼,遊客就說可以永遠在海邊曬太陽了。
口令繞到這裏,漁夫最經典的一句話就出來了——我現在不是在曬太陽嗎?遊客的態度代表了工作狂的價值觀,漁夫則是懶散一族的最佳代言人。
在這個崇尚享樂主義、追求輕鬆生活的浮躁時代裏,勸說人們去做工作狂,似乎已經變得不合時宜了。稱讚別人“你很懂得享受”,比說“你工作很拚命”更能讓對方聽了心花怒放。
時尚類報紙雜誌紛紛辟出專欄,很關切地提醒人們“你太累了,該歇歇了”,將人們的注意力引向安逸、享受的主題。這種不負責任的享樂傾向,塑造出了一批批懶散、叛逆、缺乏敬業精神的“懶散一族”。
然而,目前的中國是否真的富足到了可以讓人們停下來好好享受的程度?我們的工作負荷是否真的到了急需減負的時候?對於大多數普通的人來說,我們是否真的擁有不經努力就可輕鬆獲得成功的天賦?如果不是,我們怎可不做工作狂?
“工作狂”之所以被認為是一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因為他們吃飯沒準點,睡覺沒規律。但現在的心理學專家卻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對工作不滿的情緒甚至比沒有規律的起居作息更有損健康,而對工作的滿足感則對健康有利。”
我有一位朋友是一家公司的老板,經營企業20多年後,積累了很大一筆財富,於50歲宣布退休,全家移民到美國加利福尼亞,說是要去享受加州的陽光,每天從事他最喜愛的兩樣休閑生活:打高爾夫球與釣魚。
一年後,出乎意料之外,他又回來了,並且又重新創辦了一個企業。
我們都很奇怪,覺得他不是去阿拉加斯加賭博破了產,就是遭人勒索被洗劫了財產,所以沒辦法才又回來重新開始。
結果出乎我們的意料,他告訴我們說:“打高爾夫球與釣魚連續一個月就煩了,沒有工作形同坐牢,後來我在美國跟許多移民一樣,成了‘三等人’。”
我好奇地問他:“何謂‘三等人’呢?”他苦笑道:“首先是等吃飯,吃完飯之後是等打牌,打完牌之後就是等死了。這樣等了一年實在讓人受不了,隻好回來再開業了。”
是啊,整天無所事事的日子,確實比勞累還讓人受不了。
你一定體驗過激情,當你投入巨大的狂熱時,往往是不知道累、也不知道餓的,整天覺得精力無限,工作時間雖長,感到的卻是一種享受而不是壓力。相反,一種令人感到無能為力而沒有安全感的工作,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
西諺說:“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獲。”這頗能解釋為什麼在最新的一份調查中,有33%的美國人願意長時間工作,因為長時間的工作意味著經濟繁榮和更高品質的生活。為了成功,惟有竭盡全力。
等待我們的當然並不都是成功和喜悅,但是我們最終會明白,那些奮鬥拚搏的日子正是追求幸福的過程,也正是我們希望擁有的美麗日子。
你當然有權選擇最輕鬆、最愜意的工作,但是,老板也有權選擇最敬業、最賣命的員工。如果對上司交辦的事務和其他部門商請的工作,能推就推,慣以“這事我做不了”、“你還是找別人吧”這類借口來應付,最後你會發現,你已經成為企業裏可有可無的人了。
盛大總裁唐駿曾說過一句話:“比別人勤奮一點點,就能超前別人一大步。”
一個人的工作態度折射著人生態度,而人生態度決定著一個人一生的成就。你的工作就是你生命的投影。它的美與醜、可愛與可憎,全操縱於你之手。
你可能很不喜歡你眼下的工作,你從工作中得不到絲毫的樂趣,也毫無創造性可言。
“簡直煩透了!”你覺得百無聊賴。
但你要記住,這並不是老板或單位領導的錯。
老板沒有逼著你來他的公司上班,領導也沒有強迫你在他的手下吃飯。當初,是你主動應聘到了這家公司;或者,是你托了關係好不容易才擠進了這家單位。你的曆史,是你自己寫成的。
老板待你很刻薄,領導根本就沒把你當人才看。那麼,你就炒他們的魷魚好啦!如果你不想炒他們的魷魚,就說明他們可能還沒你說得那麼可怕,那麼,需要改變的是你自己。具體的做法就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愛你眼下的工作!
有時候我們應該站在老板或領導的角度換位思考一下,你在掙人家的錢,拿人家的薪水就得給人家一個交代。這是做一個人最起碼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也是良心與道德的問題。如果你的員工偷懶懈怠,你做何感想?再從自己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你想做一番事業,那就應該把眼下的工作當做自己的事業,應該有一種非做不可的使命感。
樂觀就是效率
快樂是願望得以實現緊張狀態解除時所產生的情緒體驗。引起快樂的最主要的條件是當一個人的追求達到目的時的那種情境。快樂的程度取決於願望滿足的意外程度,這種情緒從微弱滿意直到狂喜分成一係列不同的程度。生物心理學家發現:當人情緒歡快時,體內會產生一種化學物質——“內腓肽”。在一般狀況下,人體內的“內腓肽”濃度不高,但如果將其提取,以較大量注入脊髓及大腦中會使人感到輕鬆,產生“笑感”。在快樂情緒作用下,人的精神狀態是充滿了樂觀的。
比地大的是天空,比天大的是人心。心胸豁達的人是真正的強者,樂觀則是他們的情緒體驗。樂觀者能應付生活險境,掌握自己的命運。鄧小平的心胸就很博大,在他80歲高齡時,聯邦德國總理科爾問他“長壽秘訣”。鄧小平回答“天塌下來我也不管,有大個兒的頂著。”樂觀的人即使事情變糟了,也能迅速作出反應,找出解決的辦法,確定新的生活方案。樂觀的人不會對事業表現出失望、絕望,因為悲觀的心態會泯滅希望,樂觀者則能激發出希望。
按照目前的研究:人類壽命的時限應為130歲到170歲之間,但大多數人至今都未活到這個年齡。長期以來,科學家也進行了大量研究,開始承認,人的疾病與壽命除了“生物模式”之外,還存在著“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中東地區一位150多歲的長壽者,把自己長壽的秘密概括為一句話:“快樂地生活。”
悲觀絕望會導致人早死,研究者發現,老年喪偶後的半年裏,其死亡率比同齡人高出6倍。情緒不僅是一種心理體驗,也是一種物化過程。悲觀不僅會造成代謝功能的失調,如心率、血壓、消化功能的紊亂,而且會使內分泌遭受破壞或降低免疫功能。
快樂會使生病的人忘記痛苦,甚至會使生病的人也能比常人活得久。快樂是人際交往的基礎,你給予別人歡樂自己就會得到歡樂。在人與人相聚時,你的快樂心情、微笑的表情、詼諧的語言會像春風一般溫暖別人的心,引發大家的笑聲,驅除心中的煩惱。當人們從你這裏得到這些美好的心靈享受之後,對你會油然產生一種感激之情,讚賞的目光會讓人覺得你有一種“精神引力”一樣願意與你交往。這樣,你就會加倍地得到別人帶給你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