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樂指的是心平氣和地對待當前的各種境遇。確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可望而又可及的追求目標,不要有過高的奢望,也不要過低地看待自己。
有幾名學化學的大學生,在麵臨分配前,擔心留不到大城市;當得知留到大城市後又擔心進不了大化工公司;當進了大化工公司後又為進哪個廠而發愁,總是不滿意,明明是絕大多數同學羨慕的工作卻使他們自尋苦惱而哀歎。而有一位同學坦然地麵對分配進了工廠後高高興興地上下班,雖然工作崗位很累,他對自己說的卻是“比上學前幫家裏種地輕鬆多了”,在這種樂觀的情緒下工作,加上原來的知識基礎,一年的轉正期到了,被提到車間擔任統計員。正是有了樂觀的心態加上自學統計理論,一年後又被提到計劃處。這也許是偶然事件,但偶然之中也可以分析出一種必然,那些一直不滿意的學生的悲觀情緒究竟對工作起到了
什麼作用?而樂觀的心態在那個工作順利的同學身上一點幫助沒有嗎?其實樂觀與自信一樣可使人生的旅途更加順暢。
所謂的樂觀是指麵對挫折仍堅信形勢和情境必會好轉。從EQ角度看,樂觀是讓困境中的人不至流於冷漠、無力感和沮喪的一種心態。美國堪薩斯州大學心理學家史耐經研究發現,學生的成績與其心態是否樂觀有決定性的關係。當你設定某科成績80分時,你卻考了60分,最樂觀的學生決定要更用功,並想到補救的方法;次樂觀的學生也想到一些方法,但缺少實踐的毅力;最悲觀的學生則宣布放棄。
美國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馬丁-沙裏曼在研究樂觀心態激勵人心的重要性時發現,對保險公司業務員的業績來說,一些樂觀測試成績高的業務員比悲觀型的業務員第一年超出21%,第二年超出57%。在一次次拒絕後,悲觀的人可能在心裏告訴自己:“這一行我幹不了,一張保單也別想賣出去。”而樂觀的人會告誡自己“可能我的方法不對”,或者“不過碰到一個情緒不佳的客戶而已”。
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生存的壓力時刻在身邊盤旋,做一份不喜歡的工作會很無聊,但是工作不是說轉就能轉的,每一份工作都是花了很大的代價才得到的,當然不能說丟就丟!而且換個專業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飯還得吃嘛!所以隻好一步步來,雞肋雖食之無味,棄之仍很可惜,除非已經找到更好的了。
如果你覺得現在的工作無聊透頂,對未來的安排可以分兩步進行,一方麵著手尋找喜歡的工作,一方麵本職工作仍要做好。如果你覺得做不願意做的工作難以忍受,就多想想將來的幸福生活吧!當你意識到所有的苦難都是暫時的,你的耐力便會增強很多。先得有飯吃,才能管吃得合不合胃口,不是嗎?生命的年輪已經轉了幾圈,我們都很清楚;還剩幾圈,我們都不知道。是選擇珍惜朝夕、奮力進取,還是選擇隨波逐流、虛度年華,這取決於我們的心態。
樂觀和幽默感可以使公司受益,這不但是指對人與人的關係,而且對心理的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人們應該以嚴肅的態度做事,但是不能不苟言笑。我們也許不會嘲笑公事上的錯誤,但是在糾正錯誤的時候,也不能讓它阻礙公事的正常運轉。我們能夠也應該設定這種工作步調。如果我們實施工作方案是為了成功,就應該維持樂觀的氣氛。為了銷售額的下降而在臉上顯示出愁雲慘霧的人,將會發現這種悲觀具有感染性。搖頭歎息並不能激勵別人。樂觀的人和有幽默感的人之間似乎有一種關聯性。如果你願意的話,你可以在一位悲觀者的身上測試一下。你選一個緊張的時刻,故意說一句俏皮話。你會發現他立刻會以不屑的眼光看你。如果你再在樂觀者身上測試,則你不但可以得到他的回應,而且他還可能借機幽自己一默。有一個兩位經理人的實例:其中一位是毫無幽默可言的悲觀者,而另一位樂觀者幾乎整天都想找點趣事開開心。首先是這位缺乏幽默感的經理人,他不但不會嘲笑自己,也不覺得有任何可笑之事。他的主要部下都在抱怨自己百病叢生,包括高血壓、潰瘍、視力減退和氣喘,等等。據我這位“蒙古大夫”的看法,他們的神經大都有點毛病。他的部屬都在提出各種借口,以便離開他的辦公室。其中許多位隻要另外有人聘雇,即使條件稍差,也都會立刻欣然接受。他對於部屬以及最終對他自己的影響是反麵的和不幸福的,在這同時,同一公司的另一位經理人則有溫婉的幽默感。他工作賣力,部屬也跟著賣力。上一位經理的部屬是在恐懼的心理下消極地工作。這一部門的人員卻在合作和積極的氣氛下工作。他們並不是說些無聊的話,而是不時冒出一兩句笑話。這位經理如果自己做了“蠢事”,就會嘲笑自己。如果某人有了麻煩,就會給予安慰和協助。
態度不同,就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點燃工作的激情之火
激情是一種情緒、一種精神狀態,是幹好各項工作的不竭動力。激情不管是聚積於內,還是顯露於外,都能激活身心的巨大潛力。工作的激情需要培養和激發,需要采取合適的方法予以點燃。
一個上了年紀的木匠準備退休了。雇主很感謝他服務多年,問他能不能再建最後一棟房子。木匠答應了。可是,木匠的心思已不在幹活上了,他幹活馬馬虎虎、偷工減料,用劣質的材料隨隨便便地把房子蓋好了。
完工以後,雇主拍拍木匠的肩膀,誠懇地說:“房子歸你了,這是我送給你的禮物。”木匠驚呆了,如果他知道是在為自己建房子,他一定會用最優質的建材、最高明的技術。然而現在呢,簡直都成了“豆腐渣工程”,可是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這個木匠。這就是人生,充滿了遺憾和嘲弄。
我們是自己命運的播種者。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會在將來深深地影響著自己的命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幾分耕耘,就會有幾分收獲。
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曾經說過:“工作是一個能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我們寒窗苦讀來的知識,我們的應變能力、我們的決斷能力、我們的適應能力,以及我們的協調能力都能在這樣一個舞台上得到展示。除了工作,沒有哪項活動能夠提供這麼好的充實自我、表達自我的機會”。
認識到我們是在為自己工作,就意味著自我負責和自我激勵。一個人隻有能夠自己對自己負責、自己激勵自己進步,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如果我們不願意對自己負責任、不願意自己督促自己進步,那將不會再有力量能使我們在這個社會上站穩腳跟了。
認識到是在為自己工作,就應該保持進取心態。“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進取心和想像力是成功的起點,目光高遠、時刻想著提高和進步,是成功者的必備條件和最重要的習慣。有了進取心就有了工作的動力,就會想方設法地發揮出自己的潛力,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有了進取心就會不甘平庸,千方百計地使自己從事的工作處於前列,不斷開拓工作的新局麵;有了進取心就不會被動地等待別人告訴自己應該做什麼,而會主動地去了解自己應該什麼、還能幹什麼,如何精益求精、怎樣才能做得更好。
認識到是在為自己工作,就應該不斷地加強學習。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應該把它當作一個學習的過程和促進個人成長的一部分。將每一件任務都作為一個新的開始、一段新的體驗、一扇通往成功的機會之門。千萬不要因為對工作不滿而消極怠工,更不能因為對待失望而推諉卸責。要學會適應各種不同工作環境,否則,就會陷入對環境的怨恨而無法自拔,久而久之,就會因為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而耗費時光、蹉跎歲月。
認識到是在為自己工作,就應該培養專業精神。美國《FNN》雜誌編輯埃爾沙-克蘭斯說:“專業精神就是在專業技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對工作極其熱愛和投入的品質,具有專業精神的人對工作有一種近乎瘋狂的熱愛,他們在工作的時候能夠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在工作中,我們不管做什麼事,不管從事什麼行業,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充滿激情,通過不斷的學習與創新,力爭做得更好。工作中會遇到很多困難與問題,如果沒有一種對工作的熱愛,我們就不可能千方百計去挑戰困難、攻破難題,就會敷衍了事、甚至不了了之。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年過七旬還騎著一輛電動自行車穿走在鄉間田野從事科研活動,我國石油工業的奠基人、著名石油科學家侯祥麟在91歲高齡擔綱規劃中國油氣資源藍圖的重任,工作中每一張圖紙、每一個數據都親自過問、親自把關,正是這種對工作近乎瘋狂的熱愛成就了他們不平凡的一生。
因為工作失去了新鮮感,一切已歸於平平淡淡,沒有任何驚喜甚至驚嚇。既厭倦又無奈,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裏,三點一線甚至兩點一線的生活狀態的確讓人覺得乏味。每天重複著同樣的事情,工作興趣已減為負數。
因為殘酷的現實讓你不敢直麵人生。你的房子把你“按”在地上每個月“揭”去一層皮,你的車子以驚人的“食量”鯨吞著你的錢,你總在困惑為什麼物價的漲幅永遠大於你工資的增長率,錘煉多年的你早已學會“少做少錯,不做不錯”、明白“明哲保身”的道理。
從熱愛工作到應付工作甚至逃避工作,我們的生活也隨之跌落穀底。要想得到轉機、改變現狀,隻有重燃對工作的激情。
工作就是工作,永遠不會成為娛樂項目,一個人無論多麼喜歡自己的工作,工作多多少少都會給他帶來壓力,有來自工作本身的,有來自周圍環境的,也有來自自己的。麵對壓力,一味忍受會導致死氣沉沉或者抑鬱症,隻顧宣泄則會帶來無盡的嘮叨或者解聘書。應該學會管理壓力並科學地釋放壓力,減輕對工作、對未來的恐懼感,心情輕鬆才容易重燃激情。隨時心存感恩,胸懷寬容。擁有一份工作,就要懂得感恩,感恩既是一種良好的心態,又是一種奉獻精神。當你以一種感恩圖報的心情工作時,你會工作得更愉快、更出色,這種心態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