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3 / 3)

一位太太要求丈夫指出自己能夠做到卻沒有做的六件事情。但是那位丈夫坦白地說: “如果要我列出我要她改變的六件事,對我來說那將會容易得多——老天,她可以列出1000件她要我改變的事——但是我沒有這樣做。我對她說:‘讓我好好地想一想,明天早上再告訴你。’

“第二天早晨我很早就起床打電話給花店,要他們送六朵紅玫瑰花來,並且附一上一張卡片,上麵寫著:‘我想不出我要你改變的六件事情。我就愛現在的你。’

“當我晚上回家的時候,誰在門口等我?你猜對了,我的太太!她眼中幾乎充滿了淚水。而太太說:‘這是我聽到的最貼心的話!’讚美的力量是多麼強大。”

不要忘記了,下一次你在飯店吃到了一道好菜時,不要忘記說這道菜做得不錯,並且把這句話傳給大師傅。而當一位奔波勞累的推銷員向你表現出禮貌的態度時,也請你給他讚揚。

許多表演者都遇到這樣令其泄氣的情形:他掏出肚子裏所有的東西卻沒有聽到聽眾一句讚揚。在人際關係方麵,我們應該永遠不要忘記每個人都渴望別人的欣賞和讚揚——這是所有的人都歡迎的東西。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忘記讚美他人的美德。當孩子做了第一個蛋糕或做了一個蟈蟈籠時,我們忘了鼓勵他們;當孩子帶回一份令我們滿意的成績單時,我們也忘了稱讚他們。對孩子來說,父母的讚美和關注是最令他們高興的。

讚美絕不等於戴高帽

離譜的讚揚會適得其反,並會給人以被愚弄的感受。

讚美別人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必須有一個度。

高帽盡管好,可尺寸也得合乎規格才行,濫給他人戴過重的高帽是不明智的。讚揚招致榮譽心,榮譽心產生滿足感,但當被讚揚者發現讚揚者言過其實時,他們會感到自己受到了愚弄。所以寧肯不去恭維,也不宜誇大無邊。

過分粗淺的溢美之詞同時會毀壞了你的名聲和品位。不論用傳統交際的眼光看,還是用現代交際的眼光看,阿諛諂媚都是一種卑鄙的行為,正人君子鄙棄它,小人之輩也不敢明火執仗應用它。孔老夫子有話:“巧言令色鮮矣仁。”毛澤東生前也多次批評過吹吹拍拍、拉拉扯扯的庸俗作風。可見,阿諛諂媚者,無仁無義、俗不可耐。

在現實的共事交往中,大凡向別人敬獻諂媚之詞的人,總是抱著一定的投機心理,他們自信不足而自卑有餘,無法通過名正言順的方式博取對方的賞識,表現自己的能力,達到自己的目標,隻好采取一種不花力氣又有效益的途徑——諂媚。

那麼如何給他人戴高帽才算適中呢?

1.要坦誠得體

人總是喜歡奉承的,即使明知對方講的是奉承話,心中還是免不了會沾沾自喜,這是人性中固有的弱點。換句話說,一個人受到別人的誇讚,絕不會覺得厭惡,除非對方說得太離譜了。

奉承別人首要的條件是要有一份誠摯的心意及認真的態度。言詞會反應一個人的心理,因而輕率的說話態度,很容易被對方識破而產生不快的感覺。

2.別亂戴高帽

對於不了解的人,最好先不要深談。要等你找出他喜歡的是哪一種讚揚,才可進一步交談。最重要的是,切不要不分青紅皂白隨便恭維別人,有的人可不吃這一套。

高帽就是美麗的謊言,首先要讓人樂於相信和接受,不能把傻孩子說成天才一樣離譜;其次是美麗高雅,不能俗不可耐、低三下四,糟蹋自己也讓別人倒胃口;再者便是不可過白、過濫。

一則寓言說:小偷看見狗從旁邊走過,便不停地把小塊麵包扔給它,狗對小偷說: “你這家夥,給我滾開!你這種好意使我感到非常害怕。”

這個小偷簡直丟盡了恭維者的臉,連狗都騙不了,在人麵前還能有所作為嗎?因此,既達到恭維的目的,又讓被讚揚者不感到是在給他戴高帽,這才是真本事。

善於喝彩,贏得青睞

為別人喝彩,也能為自己贏得掌聲。

每一個善於共事的人都會意識到讚美對於給予者和接受者會有同樣的快樂。善於喝彩,少說自我,一定會分享到生活的更多快樂。

《紅樓夢》中說到林黛玉初入賈府時,這樣描寫:

“王熙鳳攜著黛玉的手,上下細細打量了一回。乃送至賈母身邊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隻可憐我這妹妹這樣命苦,怎麼姑媽偏就去世了!’說罷便用帕拭淚。當賈母笑著讓她別再提及那些傷心話題時,這熙鳳聽了,忙轉悲為喜道:‘正是呢!我一見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歡,又是傷心,竟忘記了老祖宗。該打,該打!’又攜著黛玉之手,籲長問短。”

上述故事中,王熙鳳做事真可謂是滴水不漏。她善於讚美,明裏誇了黛玉的容貌和氣派,暗裏則又迎合了賈母疼愛外孫女兒的心態。不但如此,她還善於同情,為對方的命運的不幸而傷心落淚,並且自稱一心都在黛玉身上了,為她喜、因她悲,竟忘了別人的存在。最後,她還特別留意在生活上關照黛玉,處處顯示出對對方的關心與愛護。

我們會發現,王熙鳳在談話中是很少提及自己的,始終是把黛玉放在了談話的核心,並處處留意賈母的情緒和反應,她的表揚的功效可以說是“一箭雙雕”、事半而功倍,處處說在了賈母和黛玉的心坎上。難怪賈母一向那麼喜歡她呢!

少說己、多說他的表揚原則,主要是應將對方始終成為你們談話的重心,你可通過表示欣賞、求教等方式來顯示你對對方的由衷讚歎。你要善於分享她的歡樂,肯定她的成功,為她所驕傲的事情喝彩。總之,你應通過對對方的喝彩與讚美,使對方感到被關懷,自我價值得到實現。如此一定會擴大或提升你自己的交際網絡。

《紅樓夢》中的王熙鳳作為賈府“通天”級的人物,在處理人際關係和說話上就有著一定的水平,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恭維要出自誠意

“人性深處最大的欲望莫過於受到別人的認可與讚美。”

恭維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手段,它能在瞬間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任何人都希望能被人恭維或讚美。威廉-詹姆斯就說過:“人性深處最大的欲望莫過於受到別人的認可與讚美。”

恭維應恰到好處,才能使雙方的感情和友誼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增進,還會調動其交往合作的積極性。那麼我們如何恰到好處地恭維他人呢?

羅斯福的一個副官,名叫布德,他對頌揚和恭維曾有過出色而有益的見解:背後頌揚別人的優點,比當麵恭維更為有效。

在人背後讚揚人,這個方法在各種恭維的方法中要算是最使人高興也最有效果的了。布德本人正是通過這種技巧來取得信任的。

有一群和羅斯福交往的人,覺得羅斯福好像從來不會犯錯,布德稱他們為“瘋狂的搖尾者”。那種人嘴裏永遠不斷地說著:“真令人敬佩”、“這還不值得驚訝嗎”、“多超凡出眾呀”這一類的話。

布德十分欽佩羅斯福,但是他絕不做這樣的“瘋狂的搖尾者”,然而卻沒有幾個人能比他更獲得羅斯福的信任。

對於不了解的人,最好先不要深談,要等到你找出他所喜歡的是哪一種讚美,才可進一步交談。

最主要的是不要隨便恭維別人,因為有的人不吃這一套。

如果有人告訴我們:某某人在我們背後說了關於我們的好話,我們會不高興嗎?這種讚語,如果當著我們的麵說給我們聽,或許會使我們感到虛假,或者疑心他並不是誠心的。當間接聽到時,便更會感到真誠而美好。

恭維話還要坦誠得體,必須說中對方的長處。

無論如何,人總是喜歡別人奉承的。有時,即使明知對方講的是奉承話,心中還是免不了會沾沾自喜,這是人性的弱點,換句話說,一個人受到別人的誇讚,絕不會覺得厭惡,除非對方說得太離譜了。

須要注意的是,恭維他人要有一份誠摯的心意及認真的態度。言詞會反應一個人的心理,因而有口無心,或是輕率的說話態度,很容易被對方感知,由此,肯定會產生不快的感覺。

再者,恭維別人時,也不可講出與事實相差十萬八千裏的話,例如,你看到一位流著鼻涕而表情呆滯的孩子時,你卻對他的母親說:“你的小孩子看起來很聰明!”對方的感受會如何呢?本來是恭維話,卻變成了很大的諷刺,收到的效果則會是相反的。

所以,恭維別人時要坦誠,這樣,你所說出來的恭維話會超過一般恭維話的境界,成為真正誇讚別人的話,聽在對方的耳中,也會倍感自然。

學會為老板巧“補台"

每個老板都喜歡有一個為自己工作“拾遺補缺”的下屬。如果你能夠在適當的時候,為老板填補一些工作上的紕漏,維護上司的威信,對自己的事業及前程大有好處。為老板“補台”是每一個下屬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

有一家公司新招了一批員工,在老板與大家的見麵會上,老板逐一點名。

“劉燁(華)。”

全場一片靜寂,沒有人應答。

一個員工站起來,怯生生地說:“老板,我叫劉燁(葉),不叫劉燁(華)。”人群中發出一陣低低的笑聲。

老板的臉色有些不自然。

“報告經理,我是打字員,是我把字打錯了。”一個精幹的小夥子站了起來,說道。

“太馬虎了,下次注意。”老板揮揮手,接著念了下去。

沒多久,打字員被提升為公關部經理,叫劉燁的那個員工則被解雇了。

表麵看來,這個老板沒有什麼水平,打字員在拍馬屁。實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知識欠缺,犯錯誤、出洋相難以避免。作為下屬,有什麼必要當眾糾正呢?如果這個叫劉燁的員工當時應答,事後再巧妙地糾正就不會傷害老板的麵子。好在那個打字員承認自己錯了,才巧妙地讓老板從尷尬中走出來。他得到了晉升的機會,也在情理之中。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中國人其實是死要麵子活受罪。實際上,不僅中國人如此,古今中外沒有哪個人不是如此,在人性上都有這種相通之處。處於上司職位的人,在下屬麵前更是如此。

因此,即使上司做錯了,你也要尊重他,而不是攻擊和責難。如果有的“黑鍋”你背不起,甚至有可能影響到你的前程,必須找上司說清楚的時候,比如提出自己的建議和創新,對上司的失誤提出迂回的變更方案等,上司就會比較容易接受了。

許多情況下,替上司補台,吃的隻是表麵上的虧,而暗中占的便宜不知道要大多少倍呢!

在許多情況下,適當替老板補補台,吃點表麵上的小虧,更有利於你在職路上的順利前行。

金庸武俠小說的壓卷之作《鹿鼎記》裏的主人公韋小寶極為精通為官藝術。他的一句名言是“花花轎子人抬人”。

你說我的好話,我擺你的功勞,這樣大家都能得到好處。圍攻尼布楚一戰,韋小寶大獲全勝,在功勞簿上,他除了自己評功擺好,又把督戰的兩位領導——宰相和尚書大大誇了一番,說他們身先士卒、有勇有謀。其實,這兩位大臣在戰鬥時老早就躲得遠遠的了。這樣做的結果會不會削弱了自己的功勞呢?當然不會,這樣做的好處實在很多:一則,在兩位大臣麵前表明自己並不貪功,而是以大局為重;二則,讓兩位大臣欠了自己人情,在將來他們自然會擇機而報;三則,讓更大的上司——皇帝知道這一幫臣子精誠合作、眾誌成城,從而更加“龍顏大悅”。

韋小寶的為官哲學,其實包含著中國人在長期曆史發展中形成的處世智慧。中國古代有一句名言“伴君如伴虎”,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因為“功高震主”。在打天下時,君王會看重臣子的文韜武略,即使有小小冒犯也多不予追究。而一旦得了天下,大權在握,便會忌憚起那些立下大功的臣子。若是他們稍有些許不敬的行為、不恭的顏色,便會認為他們“恃功自傲”,總會想個辦法把他們除掉。

有時候,上司會把某些本來與你無關的失誤推到你身上時,你也必須學會“忍”,並且不能在臉上顯露出絲毫不滿。在待人處世中,尤其是在工作交往中,很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某件事情明明是上級領導耽誤了或處理不當,可在追究責任時,上麵卻指責你沒有及時彙報、或彙報不準確,你應該怎麼辦?其實,在不影響大局的情況下,不妨替上司把黑鍋背起來。

在某單位中就曾出現這樣一件事:

部裏下達了一個關於質量檢查的通知後,要求各省、地區的有關部門屆時提供必要的材料,準備彙報,並安排必要的下廠檢查。某市輕工局收到這份通知後,照例是先經過局辦公室主任的手,再送交有關局長處理。這位局辦公室主任看到此事比較急,當日便把通知送往主管的某局長辦公室。當時,這位局長正在接電話,看見主任進來後,隻是用眼睛示意一下,讓他放在桌上即可。於是,主任照辦了。然而,就在檢查小組即將到來的前一天,部裏來電話告知到達日期,請安排住宿時,這位主管局長才記起此事。他氣衝衝地把辦公室主任叫來,一頓嗬斥,批評他耽誤了事。在這種情況下,這位主任深知自己並沒有耽誤事,真正耽誤事情的正是這位主管局長自己,可他並沒有反駁,而是老老實買地接受批評。事過之後,他又立即到局長辦公室裏找出那份通知,連夜加班加點、打電話、催數字,很快地把所需要的材料準備齊全。這樣,局長也愈發看重這位忍辱負重的好主任了。

為什麼他明明知道這件事不是他的責任,而又悶著頭承擔這個罪名,背這個“黑鍋”呢?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這位主任知道,必要的時候必須為上司背黑鍋。這樣,盡管眼下自己會受到一點損失,挨幾句批評,但到頭來,自己仍然會有相當大的好處,事實上證明他的做法和想法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