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資深音樂人黃舒駿在這方麵就感受很深。處在流行工業最前線的唱片圈10年來,每年都有前赴後繼的新人,以數百張新專輯的速度搶攻唱片市場,稍不留意就被遠遠地拋在後麵。黃舒駿覺得:“老不是最可怕的,未老已舊才是最悲哀的事。”所以,麵對推陳出新的市場,不斷學習和創新才能不被拋出軌道, “我是個容易憂慮的人,每天都覺得自己不行了”,這樣的憂慮是進步的動力。
這絕非危言聳聽,美國職業專家指出,現在職業半衰期越來越短,所有高薪者若不學習,無需5年就會變成低薪。就業競爭加劇是知識折舊的重要原因,據統計,25周歲以下的從業人員,職業更新周期是人均一年零四個月。當10個人隻有1個人擁有電腦初級證書時,他的優勢是明顯的,而當10個人中已有9個人擁有同一種證書時,那麼原有的優勢便不複存在。
我們所說的學習不僅僅是指一種對新知識、新的書本的學習,而且包括了對各種新的經驗、新的觀念的接受。對這些新事物的接受是避免失敗的前提。沒有新的經驗,麵對新的工作項目,你便沒有直覺的感受,你會繞很大的圈子才能獲得小小成功,而更大的可能是,在你獲得這些小小的成功之前,你便已經因為缺少經驗又不願學習而在工作中招致了失敗。而沒有新的觀念,你麵對新的形勢時,便沒有思想上的準備。沒有思想上的準備,你便不可能有創造性的行動。不願學習而最終導致失敗的例子在現代商業社會中比比皆是。
希望集團總經理劉永好說:“我們所說的學習的能力,就是要隨時隨地,在任何地方,看到對你有用的,對你的企業和團隊有用的,都要向他們學習。”
學習、學習、再學習,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且是應該在工作和生活中真正身體力行的。隻有能夠在工作中將學習身體力行的人才能夠最終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否則,就必將被時代淘汰。
李嘉誠能夠成為世界華人商業領袖,絕不是偶然的。他的一生,是“學習改變命運”最佳的寫照。
李嘉誠因為家境貧寒,上到初中就被迫失學。父親去世後,他以此負擔起整個家庭的生計。盡管他工作非常辛苦,但他知道,如果沒有知識,沒有學問,他將來就不可能在社會上立足。他白天當推銷員,晚上上夜校。他到廢品收購站去買別人廢棄的舊教材,用舊報紙練字,利用各種方式瘋狂地學習知識。
李嘉誠回憶說:“當時我住在合群男子公寓,就是現在銅鑼灣金堡大廈。每晚12時就會熄燈。我因為上夜校和到工廠跟單,每晚回來要摸黑走樓梯,一步步數樓梯數,夠數就知道回到宿舍了。”
李嘉誠青年時基本沒受過正式教育,尤其是英語,連26個英文字母都沒學全,可是他深知在香港做生意,不學好英語,永遠沒有出息。經過極為刻苦的學習,他的英語水平甚至比普通的大學生還要高。50年代他做塑膠花生意時,訂閱了好幾種全世界最新的塑膠雜誌,以便能夠掌握最新形勢。在外國雜誌中,他留意到一部製造塑膠樽的機器,但從外國訂製太貴了,於是他憑著自學的英文研製了這部機器,這成為他早年非常得意的事情之一。他又靠著自己當時還很不流利的英文,和外國人做生意,打開了國際市場。短短幾年的時間,他就成了享譽東南亞的“塑膠大王”了。
此後,他不斷挑戰自我,永不放棄學習,在每個時代,都能成為引領風潮的傑出人物。60年代,地產低潮,李嘉誠大舉人市,從塑膠大王變為地產大王。70年代,他的公司上市,成為資本市場縱橫捭闔的王者。在新經濟時代,他又一舉進入電信和網絡行業。1999年,他以140億美元的價格賣掉英國Orange電信公司,然後大舉進入歐洲的3G業務。他旗下的Tom公司,以網絡為核心,整合傳媒產業,建立龐大的傳媒帝國。他以70歲的高齡,仍然堅持學習,當別人向他請教如何決策時,他說:“你自己應該知識麵廣,同時一定要虛心,多聽專家的意見。自己作為一家公司的最後決策者,一定要對行業有相當深的了解,不然的話,你的判斷力一定會出錯。”
從一個街頭推銷員到今天舉足輕重的商業領袖,李嘉誠熱愛學習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效法。
現代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每一個公司都在絞盡腦汁不斷做出技術、管理上的更新,隻有這樣才能適應新的市場情況、新的競爭。作為公司組成分子的員工,也必須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斷更新自己,而不斷更新自我的方式便是不斷地學習。
1995年12月,比爾-蓋茨召開微軟最高級別工作會議,在會上,他公開宣稱: “微軟距離破產永遠隻有18個月。”這並不是聳人聽聞,即使是作為世界上名聲最顯赫的高科技企業,如果不能順應時代潮流,可能也會在頃刻間煙消雲散。
這是微軟自成立以來所麵臨的最大危機。這樣一家天才公司,居然忽視了互聯網的力量,險些成為新經濟的棄兒。在1994年,比爾-蓋茨在各種公開場合,指責互聯網不可能具有經濟價值,他總是說,互聯網是免費的,在上麵賺不到錢,怎麼可能會是有意思的生意?
可是,一切征兆越來越明顯了,互聯網時代已經來臨。比爾-蓋茨終於認清了這個問題,他選擇1995年12月7日作為破釜沉舟的日子,要求手下十幾個主管經理必須在這一天之前上交公司的互聯網戰略報告。公司的戰略進行了徹底的改變,所有的工作都必須以互聯網為核心展開。微軟要和已經在瀏覽器市場上先行一步的網景公司拚個你死我活。微軟以前習慣於創立它自己的標準,現在也放棄了對它的ActiveX文件連接技術標準的控製,這是他們花了1億多美元和7年多時間才開發成功的。
有這樣一句格言:“問則一時恥,不問則一生恥。”不懂的事,不為恥,應該勇於問。作為員工,不論你是年老還是年輕,你都應該放下自己短視的羞恥心,對新的工作上的無知必須用不斷學習、詢問來達到“有知”。一個員工從“無知”到“有知”的過程便是一個從舊我到新我的轉變。
我們處在一個高度信息化的社會,又處於一個全球化的市場中,也許每過幾秒鍾便會有一種新的事物產生。每一個新事物的產生便連帶著一種新的經驗和運作方式。麵對這些新的事物和新的經驗,如果一個員工和企業拒絕學習,那麼他便不可能適應嶄新的社會與工作,麵對這個企業和員工的就將是工作上的失敗。所以拒絕學習就是選擇失敗。
通過在工作中不斷學習,你可以避免因無知滋生出自滿,損及你的職業生涯。專業能力需要不斷提升技能組合以及刺激學習的能力相配合。所以,不論是在職業生涯的哪個階段,學習的腳步都不能稍有停歇,要把工作視為學習的殿堂。
充實自己的知識
不繼續學習,我們就無法取得工作需要的知識,無法使自己適應急速變化的時代,我們不僅不能搞好本職工作,反而有被時代淘汰的危險。
18世紀英國著名的外交家查斯特-菲爾德爵士說:“在知識方麵充實自己,不但是你唯一的路,而且也是你非走不可的路。”
隻有經過專門的訓練,才能使頭腦處於活潑、健康的狀態。這一點其實不需要懂得高深的腦科學也會清楚,你隻要拿一副訓練過的頭腦同沒有經受過訓練的頭腦做一比較,你就會知道它們的差異競如此之大!任何正常的人都不會無視這種差異,而不去為訓練自己的頭腦付出努力的!
前蘇聯學者費多謝耶夫說:“掌握學習的方法和藝術,你便可以踏進智慧的大門,以歡笑的姿態,接受未來的挑戰。”
優秀的員工要善於通過學習奠定自己知識的基礎。因為如果不在這一階段儲備足夠的知識,你對未來的人生期望將難以如願。查斯特-菲爾德爵士說:“在回首自己一生的得失時,我感慨最大的就是:自己能夠有今天的一切,完全要歸功於自己一生都能堅持排除外界的幹擾,沉浸在書的樂趣中。更讓我聊以自慰的是,就在我像你現在這個年紀時,沒有虛度光陰,曾經以認真的態度努力用功過!”
在我們身邊,那些隻看到工作表象的人,常常會覺得處於工作狀態的感覺好像很好,從而產生一種試一試的心理。實際上,工作的意義隻有在你真正去做了以後,才會了解它到底是什麼。
豐富的知識,有助於提高一個人對事物的敏感性。我們經常說的一個人敏感,敏感是從何而來的呢?敏感就是說從一件事連接其他的事,從甲事件而聯想到乙事件,這種情形就好像一個人走過一條小溪澗,假設中間有很多石塊,而他可以踏在石塊上密步走過去;但假設溪中的石塊不足時,他就要走一步停一下,這樣一來他就沒有辦法迅速地走過去。
一個人要比較正確地觀察、分析事物,一定要具有辯證思維的能力,但這種辯證思維的能力,如果沒有豐富的知識做基礎,他是沒有辦法掌握的。有了比較豐富的知識,掌握了辯證思維的技巧,就可以避免對事物做一種絕對化的看法。絕對化的思想是人們容易跌倒的最大的思想陷阱。
豐富的學識有助於一個人克服思想絕對化這種毛病,有助於避免武斷。有了豐富的知識,人會較為謙虛,因為他認識到人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都有一定的無知性,因而會謙虛些,不會狂妄自大,也容易掌握事物複雜的聯係,辯證地觀察細微的東西,容易懂得辯證法上兩極相通的道理。
有意識地學習廣泛的知識有助於一個人工作能力的提高。例如醫生用他的手術刀,表麵上看,醫生隻用手術刀割病人的身體,而實際上需要用到他積累的全部知識。我們處理很多事情,都不是憑一種知識,而需要用綜合的知識。若隻憑一種知識來處理事情就會有所不及。
在工作中,也要廣泛涉獵,這樣會有利於知識的積累。從廣泛中歸納出它的規律,掌握了規律後用它來駕馭廣泛的事物,在長期的反複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知識水平。這樣,才能獲得理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