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積小流,何以成江河?所以,穩中求實是一種基本的學習原則。從知識的點滴積累開始,養成勤奮好學的良好習慣,你就會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人。我們千萬不要像狗熊掰棒子一樣,掰一個扔一個,那就很可悲了。
在競爭激烈的現實社會裏,任何成功的道路都是用知識鋪墊的,因此學習和積累知識,是通往成功的最佳途徑。請相信,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
如果你真有上進的誌向、真的渴望造就自己、決心充實自己,那就必須認識到。無論何時、無論什麼人都可能增加你的知識和經驗。假如你熱衷於機械發明,那麼一名修理工的經驗也會對你有所啟發;假如你有誌於出版業。那麼一名普通的印刷工會幫助你了解書籍裝幀的知識。
能通過各種途徑吸取知識的人,才能使自己的學識更加廣博,使自己的胸襟更加開闊,也更能應付各種各樣的問題。在工作中積累的學識是他將來成功的基礎,也是他一生中最有價值的財富。認識到這些,你就會知道學習的習慣是多麼重要。
為自己注入“源頭活水”
一個人隻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進步,不斷地發展,才能最終獲得成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朱熹在一首詩中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你想使自己在社會競爭中永遠“清如許”,那就必須不斷為自己注入新鮮的源頭活水。對於一個人來說,學習才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最佳方法。
著名學者蔡元培是北京大學開一代新風的校長。他知識廣博,先後掌握了日文、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和拉丁文等多種語言工具,通讀各國思想家、文學家、史家大量書籍,是一位學貫中西的大學者,對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和文化教育做出了創造性的貢獻,成為一個有重要影響的人物。
一個具有豐富知識經驗的人,比隻有一種專識和經驗的人更容易產生新的聯想,寬廣的知識麵不僅有助於人們進行專項研究,還可以增強人們的個人魅力,使交際麵更加廣泛,從容應對各種各樣的生活問題。
猶太人被稱為是“雜學博士”。與猶太人聊天時,他們的話題涉及政治、經濟、曆史等各個領域,即使認為與買賣沒有多大關係的東西,猶太人也相當了解。廣博的知識不僅豐富了猶太人的話題和人生,而且對他們做生意時做出正確的判斷也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掌握更多的知識,拓寬自己的知識麵,離不開學習這一途徑。隻有通過學習。才能掌握更為豐富的知識,建立一個完善的知識結構。
歐洲文藝複興時期,湧現出了很多多才多藝的大學者,最典型的就是達。芬奇。他不但是大畫家、大數學家和力學家,又是非常傑出的工程師,並且在很多領域都做出了偉大貢獻。他認為,繪畫必須是實體的精確再現,他堅信數學能幫助他達到這一點。所以,數學就是他“繪畫的舵輪和準繩”。正因為如此。後人稱讚他是“科學上的藝術家,藝術上的科學家”。
中國作為古老的文明古國,多才多藝的學者也是比比皆是。中國漢代的張衡對天文、地理、數學、機械、文學、繪畫都有很高的造詣。祖衝之是個聞名於世的數學家,但他對天文、文學、音樂也有著廣泛興趣,還曾對中國曆法做出了重要貢獻。明代李時珍在中外醫學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不僅對醫學、藥學有研究,而且對文學也深有研究。
一個人獲取知識的渠道越多,他的知識涵蓋麵就會越廣。但是我們也應該考慮到,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將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集於一身,那樣的人即使在神話世界裏也不可能出現。所以有才能的人必定是在某一方麵有專長的人。麵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財富,他知道選取自己最有用的東西。以武裝自己,找到適合於自己做的事業並獲得一定的成就,是幸福的關鍵。現在學校教育遭受抨擊最大的-點就是:他們把所有可能的知識都塞給學生,而不注重按學生特點為他們建立合適的知識結構。
天下最可悲的事,莫過於一個人不能發現自己一生所要從事的真正事業。或者發現自己隨波逐流或為環境所迫,從事不合誌趣的職業。這一切,都源於他們沒有在學校學習期間按自己的特長來發展自己,攝取知識。因此,學習的前提是先為自己規劃合理的知識結構。
福爾摩斯雖然是個假想人物,但他的知識結構卻是柯南道爾為19世紀偵探家精心設計的。這樣一個知識結構,如果憑空擺在那裏,就會使人感到不倫不類。但如果同他特定的職業——偵探聯係起來,就會使人感到這是一個偵探家的最佳知識結構。
在這個知識結構中,偵探所需要的專業基礎知識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正是這樣一個知識結構,使得福爾摩斯創造性地偵破了許多案件。但同樣是這個知識結構,如果換一個職業的話,不僅不是最佳的,而且根本不能勝任工作。所以。穩固精深的專業知識必須要圍繞著一個中心建立。形成一個寶塔形的結構,既有平麵,又有立體。
我國著名科學家茅以升說:“專業是分工的結果,分工越細,專業越精,專精是需要的。專精不能孤立,專業越精,發生關係的方麵也越多。如同建寶塔。塔越高,則塔的基礎越需要擴大。專精需要廣博的知識。”
不要以為你已經錯過了學習知識的黃金時代,比較幾年前,現在的你更能把握學習的方向,更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時刻更新知識儲存
聰明何處來?能力何處來?知識何處來?一切都是通過學習而來。人隻會越學越聰明,越幹越能幹。越努力越成功。
學習就一定要辭掉工作,找一家學院專門去進修嗎?No!如果你這樣想,你的學習觀念就已經落伍了。在現代社會裏。學習的機會是無處不在的,知識充電的方法也是日新月異,你應該有全新的學習概念。
1.學習與工作融合到一起
當你在從事知識性工作時,就是在學習。同時你也必須隨時隨地不斷地學習,才能有效執行這類的工作。
在舊經濟體係中,如建築工人和司機這類工業工作者的基本能力具備著相對的穩定性。雖然這些技能的運用會依情況而異,譬如,不同的建築工地有不同的責任分配,但是“學習”在勞力工作中所占的比例卻十分稀少。
在新的經濟組織裏,學習所占的比例大增。看看那些尋找基因基礎的研究人員、創作新式多媒體應用程序的軟件工作者、為客戶評估市場情況的顧問、創立新事業的企業家或是學院裏的助教,想想你自己的工作是否也是其中之一。工作與學習交互重疊成了工作能力中最堅實的構成要素。
哈佛大學的修夏娜-祖鮑夫曾這樣問她的聽眾:“假如你正大大咧咧地坐在椅子上,還把腿蹺到桌上,卻看到老板正朝你的辦公室走過來時,你會怎麼做?”有位聽眾回答說:“趕緊把腿放下,假裝正忙著做事。”接著,祖鮑夫強調一個觀點:對知識性工作者而言,思考——不管雙腿放在哪裏——就是工作。想要有效率地執行知識性的工作,就必須思考,並要將思考與工作融合。
2.學習未必一定要進大學
斯坦-戴維斯及吉姆-巴特金寫了一本很刺激的書——《床下怪物》,書中對這個多數人都讚成的觀點,做了非常適當的表達。此書闡述道,教育的職責早先是屬於教堂,然後轉移到政府,如今則漸漸落在企業身上,因為最終必須負責訓練知識性工作者的應是企業。兩位作者認為:“由農業經濟轉型到工業經濟時,狹小的鄉間校舍就被大的磚造教室所取代。40年前。我們開始轉向另一種經濟形態,但是,至今我們都還未發展出新的教育模式,更別提創建未來那種很可能既不是學校,也不算一棟建築物的‘教室’了。”
因為新經濟體係將是知識性經濟,而學習則是日常活動以及生命的一部分,因此,企業和個人都將會發現,僅僅是為了要讓工作有效率,就必須要學習,企業將會為了競爭而變成學校。根據麥當勞最高信息主管小卡爾-迪歐的說法,這就是為什麼麥當勞會有根據漢堡大學的課程,每年提供超過1萬名員工升學教育的原因。光是1995年,麥當勞就有70多萬名員工接受了各式各樣的在職訓練。摩托羅拉、惠普和升陽電腦公司,也各有摩托羅拉大學、惠普大學及升陽大學等課程。
比如消費者,你必須持續不斷地更新知識庫:學習利用出租汽車上的儀表顯示器;在家用電腦上安裝Windows98甚至是Windows2000;和女兒一起上網絡探索她的酸雨研究計劃,或有關聖地亞哥動物園光盤的信息;規劃你的家庭電影院;或在美國科技公司的Peapod網絡上采購日常生活用品。
這些知識性產品或知識性服務的供應商,一定要將學習包含在內,一旦進入數字經濟體係裏,你就不僅是位知識性工作者,而且還是一位知識性消費者。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課程表設計負擔相當的責任。我們必須製訂自己的終生學習計劃,自動自發地學習,在工作中學習。
3.習慣組織意識形態
學習型組織的概念,是由彼得-聖吉提出的。他認為學習型組織是:
“人們可以不斷擴充自己的能力,以實現自己真正的夢想。在這裏,人們可以培養又新又廣闊的思考模式,共同的抱負有了揮灑的空間,也可以不斷地學習如何與他人共同學習。”
在網絡智慧的新紀元,團隊可借網絡化而獲得更清晰的意識。正如主從式結構的電腦能將其所要整理的資料加以分類與整合;同樣的,Intemet的運作也可以將人類智慧加以分類與整合,進而建立起一種全新的組織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