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應岐道:“回老師話,《三字經》。”
張敬孔問:“是跟誰學的呢?”
任應岐道:“跟我爹學的。”
張敬孔又問:“你聽了幾遍呢?”
任應岐說:“聽了一遍就會背了呀!”
張敬孔驚得直咂嘴。這孩子記憶超群,過耳不忘,是個神童呀!想到這裏,忽然想起前天任姣帶他來到學堂,在教室外站了很長時間,那天教的是《大學》的一段,就有意考問:“前天下午你在教室外聽我授課,我講的是什麼呀?”
任應岐眨了眨那雙大眼,不加思索地念起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果然又是一字不差。有些學生榆木疙瘩柏木心,為背誦課文被打得手心發腫,到最後還是落三丟四的,想不到這個學生隻聽了一遍就一字不差地背誦下來。張敬孔心裏高興啊!隨口說道:“從小立壯誌,”
任應岐不假思索地對道:“長大展宏圖。”
張敬孔暗道:任應岐小小年紀,沒有上過一天學堂,怎麼會對對子呢?莫不是信口胡謅?便有心再考考他。就以任範挑著任應岐學堂報名為上句出題道:“一挑兩擔,父親送子求學問,”
任應岐撲閃著兩隻大眼睛,略加思考,對道:“狀元榜眼,嬌兒折桂在蟾宮。”
張敬孔大喜,心中暗道,上聯看似平常,但暗含數字、物什、父子、目的,實則難對。任應岐對出狀元、榜眼,不但暗含數字,而且乃是功名中的最高排列。折桂蟾宮,氣勢極大。一個未滿七歲的頑童,對出這樣絕佳的對子,真乃是天下少有的了!心中高興,有心再測試任應岐一番,便指著窗外的山林又出了上句:“山林微雲無墨畫,”
任應岐望著山上的竹林,雲靄繚繞,翠葉上秋雨集聚,風吹竹葉颯颯,雨珠兒如碎玉般飛落而下,點點滴滴,晶瑩剔透。忽然聽見教室裏傳來朗朗的吟詩聲,因景生情,因情生意,因意成詩,一聯絕對應景意交融而成,從容對道:“竹敲秋雨有聲詩。”
張敬孔微微點頭,輕輕鼓掌,連稱:“妙!妙!佳句妙對,寓物擬人,意境高遠。”眉開眼笑,高興萬分,問任範道:“瑞周尚未入學就讀,怎能對得如此好的句子?”任範答道:“閑暇時,我常常給他讀一些詩詞佳對,趣聯謎語。這孩子有些悟性,記憶力也不錯。”張敬孔道:“父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混沌初開,懵懂童心,啟蒙教育,受益匪淺,六歲孩童,佳句妙對,意境高遠。少有,少有。難得,難得。可貴,可貴。”張敬孔作為孔孟門生,孺子教師,幾十年辛苦耕耘,巴望著自己教授的學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獲取功名,出人頭地,也好徒尊師榮啊!任應岐聰明絕倫,才思敏捷,將來必定蟾宮折桂,獲取功名。連聲誇道:“孺子可教,孺子可教啊!”表揚了任應岐一番,激勵他少年立誌,憤發學習,持之以恒,掌握知識,將來報效國家,服務人民。又交待了一些注意事項,便開始對他進行啟蒙教育了。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轉眼六年過去了,任應岐雖然在偏僻一隅的學堂裏,但國家的大事也源源不斷地傳來,戊戌變法失敗,譚嗣同等六君子被慈禧殺害;八國聯軍進攻京津,皇上和西太後逃難西安;庚子賠款,外國入侵,山河殘破,民無寧日。巨額賠款的錢財從勞動人民的身上榨取又流入到外國侵略者的腰包。有些地方的百姓生活無著,甚至到了易子而食的程度;有些地方的農民實在生活不下去了,便揭竿起義,攻城掠地,劫財搶物。張敬孔雖一介儒生,但常懷憂國愛民之心,每次向學生們講起國破家恨,百姓苦難,都忍不住向學生們講述嶽飛、文天祥精忠報國、抗禦外辱的感人故事,吟誦譚嗣同的“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的詩句,仰天長歎,淚流滿麵。向學生們講述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穀,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吸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幹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要求學生們認真學習文化知識,少年立誌,愛我中華,建設中華,作民富國強、雄立於地球的潛龍、鷹隼。作“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的愛國英雄。任應岐每次聽到老師向他們講解國家情勢,深受感染,常常握緊拳頭,暗下決心,長大一定要作精忠報國嶽穆武、大義凜然文天祥那樣的民族英雄,報效國家,為窮苦的老百姓謀利益。在一種報國民思想的驅使下,他不但勤奮好學,發憤努力,也常在作文中表達誌向,少年立誌,意在揮斥方遒。六年來,他通學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雜字本》以及四書五經,並加讀了《古文觀止》、《東萊博義》,通讀了當時一些進步的書籍報刊以及古典名著,並且練就了一手好字和繪畫,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深受老師的愛戴和好評。
雖然任應岐將來皇榜高中,獲取功名的希望極大,但家庭的經濟拮據已經無法再供他完成全部學業,父親的木匠手藝也越來越派不上用場,偶爾接到一兩件活兒,養活不了家口,更不要說供他上學了,再加之弟弟從小得了癲癇,無錢醫治,到了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的窘困局麵。任應岐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常常利用學習的空間,用節省下來的生活費在倉頭一戶劉姓的棉花行裏批發幾斤棉花,走鄉串村,進行變賣,賺取蠅頭小利,賙濟家裏。後來,此事被父親發現。父親勸說應岐不可因小失大,耽誤學業。任應岐聽從父親的勸告,終止了販賣棉花的活兒。可是,家裏的生計實在難以維持,母親帶著小弟偷偷要起飯來。每天中午、晚上,母親和弟弟就會來到學校附近的一家打麥場裏,將討要來的殘湯剩飯送給任應岐充饑。黃連苦,窮人更苦;登天難,求人更難。任應岐每次見到母親和弟弟那可憐的模樣,忍不住熱淚滿麵,痛不欲生。於是,就主動向父親提出中途輟學,回家幹活的想法。張敬孔聽說以後,百般阻止,並提出全免學費,但家庭生計實在無法維持,任範也隻好同意應岐放棄學業,回家務農。
任應岐十幾歲的年齡,已經長得膀紮腰圓,幹活十分賣力,在家幫助父親幹一些農活。這一天,是二月二節氣,魯山人上墳祭奠祖先的日子。早飯後,下起了霏霏細雨。任範喊上應岐上墳,剛來到北坡地頭,看見有兩個人正在吵架,二人走過去,他們竟然是為一件小事爭吵。原來鄰村的一個人來上墳,看見有個人從他家的墓地走過,當他來到墓地時,發現墳旁有一泡剛拉的糞便,這人心中好惱,二月二是上墳祭奠祖先的日子,是誰在這裏拉屎呢?氣憤中突然想起剛才從墳地走過去的那個人,便快步攆上,攔住那人:“你剛才是不是在墳地拉屎了?”
那人無端被攔,被這人劈頭蓋臉的話嚇了一個愣怔:“我從那裏走過,有什麼錯嗎?”這人見那人不承認,一時氣得滿臉通紅:“不是你拉的屎?你為什麼有路不走,偏要來到墳地?”
那人說:“你不看我也是上墳的?別說二月二,不是二月二我為什麼要在人家墳地拉屎呢?這樣做不是太惡作了嗎?我是北山楊莊的,來給我外爺外婆上墳的,一時認錯了,才來到這裏的。”
這人果然看見那人胳膊上挎了一個籃子,裏麵放著火紙、供品。便認真地看了看那堆糞便,仍然不依不饒與那人爭吵。任應岐見狀,把這人拉到一邊:“這不是人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