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2年農曆9月16日,任應岐生於河南省魯山縣倉頭鄉劉河村。
1898年,任應岐6歲時,入本地私墪讀書。
1905年,任應岐13歲時,輟學在家勞動。
1908年,任應岐16歲時,入魯山城北關琴台高等小學讀書。
1909年9月,琴台小學被迫解散,任應岐停學。同年在鄭州當學兵。
1910年—1911年,任應岐到陳州(淮陽)師範讀書。並加入同盟會。
1912年,任應岐投到駐大營的馬誌敏部第五營魏天福營內任事(魏天福,字錫祿,原姓任,是任應岐的堂兄,住寶豐縣大營沈河村,因從小被賣與魏家,故改姓魏)。
1913年8月,任應岐拉部分人,在魯山山北,被鎮嵩軍第三路軍總指揮憨玉琨收編,初為正目(班長),後升任排長、連長。
1914年,7月,參與堵截白朗起義部隊。
1915年,升為少尉排長。
1917年,升任上尉連長。
1918年2月,靖國軍圍攻西安陳樹蕃部,鎮嵩軍第三路開赴西安援陳,任應岐隨憨軍至陝西西安,任帶部分人員,投奔樊鍾秀,受到樊的歡迎。
1918年8月,於右任在陝西三原任靖國軍總司令,把軍隊擴編為七路,樊鍾秀任第二路司令,任應岐為樊部團長、支隊司令。
1919年3月,樊鍾秀被奉軍許蘭州改編為一支隊,任應岐為第一支隊團長。
同年,任應岐被孫中山密任為北伐革命河南先遣隊總司令。
1920年5月調回河南,駐防陝州、靈寶、閔鄉等地,任應岐隨樊回河南。
6月,樊鍾秀被趙倜編入宏威軍第一師第二旅第四團。
1921年4月,樊鍾秀升為宏威軍第五混成旅,樊任旅長,任應岐為團長。
8月,隨樊鍾秀南下湖北,參加湘鄂戰爭。後駐軍湖南嶽陽。
在嶽陽駐軍時,與樊鍾秀救助王從周。
1922年5月,馮玉祥趕走趙倜,宏威軍解體,任應岐離隊回鄉。
1922年5月,任應岐把家由魯山縣倉頭鄉劉河村,遷移到寶豐縣大營鎮寨內下過道,遷居時有任應岐的父親任範、母親任王氏、任應岐、秦氏、姐任嬌(已嫁)、妹任群(俊秀)共六口人。與秦風結婚。
6月6日,李鳴盛、陳青雲、王振等部打開魯山縣城。
9月,老洋人張慶、李鳴盛等在豫西成立河南自治軍,推戴任應岐為自治軍總司令,李鳴盛為前敵總指揮,共轄12路,50個營(據《北洋政府直魯豫巡閱使署檔案(102)29》)。
12月下旬,任應岐、陳青雲被樊鍾秀收編為兩個遊擊支隊,所屬一部改編為河南陸軍第2混成團(團長樊鍾秀)第2遊擊支隊,改任中校支隊長。
據長沙《大公報》1923年1月13日載:“豫匪受撫之近訊—其陳青雲、任應岐兩股,亦由林(起鵬)旅樊(鍾秀)團長收撫。”
1923年5月,所部改編為第2混成團補充第2隊,改任中校統領。
5月樊鍾秀奉吳佩孚令,南下援沈(鴻英)攻粵,任應岐團隨樊旅一起,由河南乘火車出發,5月13日經武漢劉家廟,換輪船東下,至九江轉赴吉安。
11月,任應岐團隨樊鍾秀於11月6日在贛粵邊界大餘縣通電擁孫,樊鍾秀就任豫軍討賊軍總司令職。任為第二團上校團長。。
據廣州《民國日報》1923年11月16日載:“11月9日、10日打敗方本仁、鄧如琢部,繳獲槍2000多支,進占南雄,12日進駐韶關。”
11月16日、18日樊鍾秀豫軍任應岐團在石牌、石龍參加擊退林虎等陳軍,保衛廣州的大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