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最好怎樣發展
獨家策劃
作者:張俊平 朱從衛
本期獨家策劃,我們關注的話題:教師最好怎樣發展?
這是一個熱題,也是一個難題。當下,無論是在蘇南,還是在蘇中、蘇北,隨著教育現代化工程的推進,許多學校抓住改建、新建的契機,使校舍及其配套設施、設備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大多數校長不無自豪和驕傲地對來訪者說:我們達到甚至超過了全國乃至世界一流水平。但是,談起師資隊伍,當初底氣十足大聲說話的校長大多成了“沉默的大多數”。原因其實很簡單。校舍及其配套設施、設備的變化是相對可以“速成”的,隻要政府資金投入到位,便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立竿見影。然而師資隊伍(特別是整體水平)的變化則是一項“慢”的工程,盡管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把師資隊伍建設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但結果往往還是難以“讓人民滿意”。在這種背景下,討論“教師最好怎樣發展”這個話題,便有些“髦得合時”。
教師最好怎樣發展?這裏講的“最好”,其實是一種發展路徑的選擇。從成功教師的成長經驗來看,教師發展有兩條基本路徑:一是正式組織的。比如本期獨家策劃推出的張家港市“特級教師工作室”的經驗,這種看上去是“一個人(特級教師)帶動一群人成長”的個人圈子式的行為,其實背後站著一個強大無比的組織。這個個人圈子的形成和行動,都是由組織決定和推動,並由組織提供相關製度和經費保障的。以特級教師個人為中心成立的“工作室”,事實上是一種正式的組織行為,是組織一手策劃的教師發展“聯合體”。類似的組織推動教師發展的形式還有許多變體,比如拔尖教師高級研修班,比如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等等。應當說,組織是個有心和有情人,它搭建的這些平台,盡管剛性多於柔性,但還是在外部為教師的發展提供了外力,實踐證明是非常有力和給力的。二是非正式組織的。有的是“獨行俠”式的一個人的追求——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一個人自覺地讀書、研究、實踐,進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忘我狀態;有的是“夥伴”式的一群人的行走——因為有共同的追求,幾個(有的更多)人的腳步自然地走到一起,結社抱團讀書,結社抱團研究,結社抱團實踐,結社抱團成長。不管是一個人的追求,還是一群人的行走,有幾個關鍵要素是一致的:一是對自己所教的專業充滿激情,二是對自己有清醒的頭腦,三是善於拿來,四是與時俱進,五是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勢。這種發展的動力更多的來自內部、內心,是一種基於“自我實現”需要的自覺行動。什麼樣的發展路徑是最好的?我們的答案是: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每一個教師,每一群教師,每一校教師,每一地教師,都有適合自己“這一個”的發展道路。隻有找到並堅持走適合自己“這一個”的發展道路,才能實現屬於自己“這一個”的最大可能的發展。
應當特別指出的是,我們討論“教師最好怎樣發展”不是目的,實現教師“最好的發展”和“發展得最好”也不是目的。教師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應當也必須指向學生、學校的發展,應當也必須指向教學和教育的發展,應當也必須指向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隻有這樣,在教育“轉型”的宏大背景下,討論“教師最好怎樣發展”這個話題,才顯得意味深長和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