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的成名,得益於兩張地圖,一張是“水汙染地圖”,一張是“空氣汙染地圖”,通過這兩張地圖,他將汙染問題拿到陽光下晾曬。
3月初,馬軍和“汙染地圖”又火了一把。
當時,一名前央視記者剛剛發布了一部霧霾調查視頻。視頻裏,發布者提到了可以實時監測空氣質量的“汙染地圖”。伴隨著視頻的爆紅,“汙染地圖”也跟著火了,不到兩周時間,下載量突破170萬次,馬軍更是各路媒體爭相采訪的對象。
在接下來的兩三周,馬軍很忙,忙著接受各種采訪。鏡頭前的他已經47歲,身材瘦高,性格隨和。在媒體圈內,馬軍有著相當不錯的人緣和口碑,不管是相熟的媒體,還是陌生的記者,隻要提出采訪訴求,他大多照單全收。
有時候,朋友實在看不下去,勸他說:“幹嗎要整天和媒體打交道,把自己搞得這麼累。”這樣的勸告,他似乎沒有聽進去,第二天同樣排滿采訪。
馬軍覺得,媒體可以把聲音和信息傳遞出去。
馬軍是致力於推動環保信息公開的行動者,有著發出聲音的實際需求。自2006年成立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以來,他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各地政府公開的空氣汙染和水汙染的數據,並繪製成“汙染地圖”。截至目前,汙染記錄已經超過19萬條。
當下,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經曆了前所未有的環境挑戰,水土流失、地表水受到汙染、空氣質量下降……GDP一路飄紅的背後,是一本沒有多少人願意直麵的環境賬本。
馬軍希望把這本賬本拿到公眾麵前,“隻有把信息傳遞出去,才能動員公眾的參與,隻有公眾參與,環保目的才有希望實現。”
“傳播-行動-改變”,這是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師曾誌在研究新媒體賦權時提出結構體係,用這樣的理論來分析馬軍的環保策略可以得出:信息公開為傳播提供了內容,公眾參與形成了環保行動,治理汙染實現了環境改善。
馬軍說,建立環保信息公開平台,利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進行傳播,推動各方使用,形成治汙減排的動力,最終實現環境改善,這大概就是他的環保策略。
汙染晾曬
馬軍的成名,得益於兩張地圖,一張是“水汙染地圖”,一張是“空氣汙染地圖”,通過這兩張地圖,他將汙染問題拿到陽光下晾曬。
在成為職業環保人之前,馬軍曾經做過記者,也在環境谘詢公司工作過,多年的經曆讓他得以看到中國正在出現的水汙染和空氣汙染。2006年,他辭去原來的工作,在北京市朝陽區成立了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下稱“環境中心”)。
那時的中國公益界,環保力量正在崛起。2005年前後,環保類基金會開始快速增多。據基金會中心網數據顯示,2004年全國自然保護領域僅12家,在此後十年裏,每年的增長幅度達到15%,阿裏巴巴公益基金和老牛基金會等相繼出現。馬軍借助這股發展潮流,開始登上舞台。
環境中心成立後,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繪製“水汙染地圖”——通過公開渠道收集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和300多地市級行政區的水質、汙染排放和汙染源信息,繪製成一張數字地圖,放到研究中心的網站上。一年後,他又利用同樣的辦法,繪製出中國“空氣汙染地圖”。
將一個國家的空氣和水汙染信息製作成一張數字地圖,這在國內外都沒有先例,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數據量大不說,去哪裏收集信息,怎麼收集信息,都是很現實的問題。馬軍記得,每天回到辦公室後,就通過網站、媒體和環保組織收集各地公開的汙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