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ANAXAGORAS Ⅰ“無數基質”的世界(1 / 2)

13.1無數的基質

憑借剛談到的那個觀念,我們已經在阿那克薩哥拉(Anaxagoras)學說的領域內邁進了一步。是他全力以赴提出了上述兩個駁議(即思維的運轉以及假象緣何而來的駁議),來駁斥巴門尼德。但是,在基本原理方麵,巴門尼德卻奴役著他,就象奴役著所有後來的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一樣。他們都否認生成和消逝的可能性——不管這是有如民眾的頭腦所想象的,或是如阿那克西曼德和赫拉克利特所假定的(這兩位比民眾深思熟慮,但依然不夠審慎)。這樣一種神話式的無中生有和有化為無,這樣一種隨心所欲的無變為有,這樣一種任意的質的交換和取舍,從此被視為荒謬。不過,出於同樣的理由,由一生多,由一種原質產生多種多樣的質,總之,按照泰勒斯或赫拉克利特所主張的,由一種基質派生出世界,同樣也被視為荒謬。毋寧說,現在已經提出了一個特定的問題:如何把關於不生不滅之存在的學說挪用到這個現有的世界上來,而無須以感官假象說和感官欺騙說為其出路。可是,如果經驗世界不應該是假象,如果萬物不能從虛無中派生,也不能從某一物中派生,那麼,萬物本身必定包含著一種真正的存在,其質料和內容必定是絕對實在的,一切變化都僅能關涉到形式,即關涉到這些永恒的、同時存在著的本質的位置、秩序、組合、混合和分離。事情恰如擲色子遊戲,始終是同一些色子,但時而這樣擲下,時而那樣擲下,對於我們就意味著不同的東西。

所有先前的理論都追溯到一種元素,以之為生成的母腹和始因,不管這種元素是水、氣、火,還是阿那克西曼德的不確定者。與此相反,現在阿那克薩哥拉主張,從相同的東西中決不能產生不同的東西,變化決不能由一種存在者得到說明。無論人們如何想象稀釋或加稠這種假定的質料,都決不可能通過這樣的加稠或稀釋來獲得他們想要說明的東西——質的多樣性。但是,如果世界事實上充滿最不同的質,那麼,它們(如果它們不是假象)必定擁有一種存在,也就是說,它們是永遠不生不滅、始終同時存在著的。它們不可能是假象,因為假象從何而來這個問題始終沒有答案,甚至隻有否定的答案。

前代的學者試圖簡化生成問題,其方法是提出一種基質,它孕育著全部生成的可能性。現在,說法相反了:有無數的基質,但它們決不增多、減少或更新。隻是運動在不斷重新把它們當作色子搖擲;而阿那克薩哥拉根據我們思維觀念的不容置辯的接續交替反駁巴門尼德,證明運動是真理而非假象。總之,巴門尼德的僵硬的、靜止的、死滅的存在無論如何是被清除了;如今有許多存在者,同樣確鑿的是,所有這些存在者(存在、基質)都在運動著。

13.2基質的相互作用

變化是運動——但是運動來自何方?也許,這個運動完全沒有觸動那些獨立的、彼此隔絕的基質的真正本質,因而,按照存在者之最嚴格概念,它豈非必定是和它們本性相異的?或者,盡管如此,它仍附著於事物本身?我們麵臨一個重要的決定:依據我們在這一點上所選取的路向,我們將分別進入阿那克薩哥拉的領域,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的領域,或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的領域。

一個費解的問題必然會被提出:如果有許多基質,這些基質都在運動,那麼,是什麼在推動它們?它們互相推動嗎?僅僅是重力在推動它們嗎?或者,事物本身包含著魔術般的引力和斥力?或者,運動的誘因是在這些實在的基質之外?換一種更嚴密的問法:如果二物顯示一種交替,一種位置的互變,那麼,這是由於它們本身嗎?對此應作機械的解說還是魔術的解說?或者,如果情況並非如此,那麼,是有第三者在推動它們嗎?這是一個糟糕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