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學課程內容的銜接與裁剪(2 / 3)

社會對於以上第①點已經呼籲很久了,但從目前形勢看,政府尚無明顯的跡象要進行改革;而對於第②點,部分學校已經有了非常具體的改革措施,大規模地縮減了本科教學時間;絕大部分院係製定和完善了學生培養方案,方案也是動態可調整的以緊跟學科發展潮流;教師作為實際教學工作的承擔者,如何在科研壓力特別大,時間有限的情況下進行教學改革,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是培養人才的關鍵所在。

影響課堂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但除環境設備等因素外,大致都可歸結為教師和學生兩方麵。從教師來說,有以下四個因素:①學識;②教學能力;③課程內容;④輔助教學手段。從學生來說,有三個因素:①學習能力;②學習意願;③自我約束力。這些因素也是互相影響的,如課堂內容好,學生的學習意願就會強一些,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處於主動地位。其中,教師的學識、教學能力對教學效果有決定性的影響,但它們是因人而異的,也需要日積月累的提升,並不能一蹴而就。而課程內容和輔助手段是當前教師可以著力改善的部分。本研究在這些方麵做了比較多的實踐,包括課程間內容的銜接,課程內容的裁剪,以及一些教學輔助手段的設計和實踐。課程間知識的有效銜接,可以幫助學生將知識融會貫通,建立自己的知識框架;合理的課程內容裁剪,可以將學生從大量的具體問題中解放出來;豐富的、合適的輔助手段,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幫助學生從理論過渡到實踐。

從有關的教學研究來看,梁宜勇[1]和黎萍[2]等在各自的研究中都涉及了內容裁剪,他們認為內容裁剪是大學課程所必須的。張軍[3],辛明[4]則分別在信息管理與信息係統專業的課程改革實踐中提到了課程間內容銜接的方法及其重要性。當然,信息技術也使得教師有更多的選擇方案來豐富自己的教學手段,如微課視頻等[5]。本研究認為,雖然以上方法都已經出現,並被大量使用,但在當下信息技術發展的背景下,課堂教學內容需要重新被審視,被重構。下麵以空間信息學的課程案例來展示本研究的一些實踐。

2 案例

空間信息學是結合了3S(地理信息係統、遙感、全球定位係統)的一門課程,是信息管理與信息係統專業在農林院校開設的一門課程,在這門課程之前,學生已學過管理學、數據庫原理與技術、統計學原理與方法、信息資源組織與管理、數據結構等課程。空間信息學作為信息係統的分支,與這些課程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而在空間信息學之後,有另一門以學校為背景的課程森林資源信息管理學。

2.1 課程的銜接

目的:幫助學生融會相關課程。

原則:①後續課程主動銜接前置課程;②避免簡單提問,應從新的角度探討已學知識;③應給予學生思考時間。

如在空間數據庫這一章中,會涉及到較多的數據庫知識,本研究設計了一個特殊的問題“為什麼要使用數據庫?”,這一問題看似簡單,但卻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實踐中,大部分同學都回答不好這個問題。而學生在教師提出問題後,通常都會聚集精神,思考問題,並在討論後,有較深領悟。在空間數據模型這一章節中,本研究設計了另一個問題“數據模型與數據結構的關係”,這一問題涉及了數據庫和數據結構。要求學生自行查詢後,到課堂中來回答,也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要求:對教師本身的學識有較高的要求,若教師對於其他知識涉獵甚少,則這項改革很難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