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學課程內容的銜接與裁剪(3 / 3)

2.2 課程的裁剪

目的: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

原則:①去除課本中與學生培養體係關係不大的內容;②主動設計場景,討論知識框架問題;③對細節問題盡量略講。

空間信息學的課本一般采用地理信息係統的課本,其中涉及較多的測繪方麵的知識,這些內容都在上課過程中被略過。而框架性知識則被詳細討論。如在整本書介紹時,特別強調地理信息係統是信息係統的一種,也包含了信息係統的輸入、輸出、管理、分析和處理五個方麵的內容,並引導學生瀏覽教材,分析與這五個部分相關的內容。這樣,學生不僅了解整本書的架構,也加深了對專業的理解,在後續的教學中,這一內容多次被提及,幫助學生牢固地樹立起信息係統知識的框架。類似地,在每一章節,都要求學生總結,並明確框架性知識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這得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要求:教師對於學生培養方案必須熟悉,並有自己的思考。

2.3 輔助和實踐手段

目的:通過輔助手段搞活課堂,通過實踐手段把握細節。

手段:①輔助手段包括微課視頻、師生互動等;②實踐手段包括實驗、課程設計和競賽。

這些手段都不是新手段,但從本研究的角度來說,課程內容經過銜接和裁剪處理後,內容相對緊密,這些手段在其中的作用非常明顯。在實踐中,我們對這些輔助手段都進行了專門的編排,實驗和課程設計都編製了相應的手冊,製作了大量數據,並帶領學有餘力的學生參加學生競賽。這些工作有力地支持了理論課內容的銜接和裁剪處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建議:教師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來構建教學環境,最好能與教師的科研相銜接,形成良性循環。

3 討論和總結

本文介紹的課程的裁剪、銜接處理方法是基於一個假設,即大學生是有充分的能力來進行自我提升、自我學習,而網絡信息也足以支持學生的學習需求。在這樣的基礎上,本研究通過對課程內容的裁剪和銜接處理,以最短的時間把一門課的脈絡、思想、與其他課程的關聯介紹給學生。學生不再需要集中起來學習一些隨時可以獲取的,難度不高的知識,提高課程的學習效率,這與目前大學改革的思路是一致的。由於課時減少,內容層次提高,本研究提出的輔助手段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微課、互動等環節可以幫助活躍課堂氣氛,推動課程的順利開展,而實驗、課程設計和競賽等環節也是幫助學生從理論走向實踐的關鍵,可以有效地解決因為細節講解減少而使課程難度提高的問題。

把課程的裁剪、銜接設計與各種輔助手段組合,對課程教學進行綜合架構,是麵向未來提升教學質量的思路。進一步,持續地應用這些方法,審視和調整教學內容,可以使課程始終保持活力,贏得學生的尊重。本研究的下一步工作將著重於課程組內容的裁剪和銜接。

參考文獻:

[1] 梁宜勇,王曉萍,趙文義,劉玉玲,王立強.“嵌入式係統”課程教學與實踐探討[J].中國大學教育.2009, 31(5): 36-37

[2] 黎萍,劉保軍.計算機控製技術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電力教育,2011.27(27):170-171

[3] 張軍,李鵬.信息管理與信息係統專業信息技術的課程教學改革-以山東理工大學為例[J].中國電力教育,2009.25(8):91-92

[4] 辛明,孫潔.信息管理與信息係統專業統計學教學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2.8(13):2971-2972

[5] 馬瑞士,山起超.基於“視頻引領+任務驅動”模式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現代計算機(專業版),2015.31(06):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