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校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2 / 3)

⑶ 教學方法太過單調[3]。表現在:講課時照本宣科,不能靈活運用啟發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不分課程和內容,全部使用多媒體授課,不能將課件與板書有機的結合;“滿堂灌”的現象時有發生。

⑷ 理論與實踐結合較少[2]。表現在: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案例缺乏實際意義,不能很好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不注重知識的吐故納新,不能將學科的最新進展和行業變化充實到教學中。

⑸ 課堂駕馭能力明顯不足。表現在:對教材內容理解不透,上課準備不充分,課堂上不能駕輕就熟;上課節奏把握不好,時緊時鬆;教師隻顧自己講課,無視學生的所作所為;對課堂中突發事件,不能很好地應對;上課時受情緒影響較大,自我把控能力不足。

1.2 問題產生的原因

針對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出現的上述問題,從多層麵、多角度進行分析,認為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⑴ 教學理念陳舊。青年教師沒有經過係統的教育教學理論的訓練,對“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理解不透,不能明確師生在教學中各自的定位,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仍然是“以講授為中心”,忽視了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參與,沒有形成師生共同參與的教學活動。

⑵ 教學曆練較少。目前各高校引進的大多數青年教師,大都是從高校畢業後就直接走上高校教學崗位,而且大部分都是非師範院校畢業。雖然這些教師專業知識深厚,但在從事教學工作之前,沒有係統的學習過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等課程,也沒有經過專門的教學訓練,更沒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曆練,因而表現在教學上不知所從。

⑶ 知識理解不透。雖然青年教師在講課之前下了大量功夫備課,也認真研讀了教材,甚至還查閱了大量的參考文獻,但由於對課程的深度和廣度認識不到位,對課程的重點和難點把握不準確,對內容的掌握和理解不透徹,沒有真正把教學內容消化吸收,再加上不能視具體內容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必然帶來課堂教學主次不清、分析不透徹等問題。

⑷ 不能因人施教。由於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理解力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實際開展分層教學。而青年教師在教學中沒有很好地做到“備學生”,對學生不能全麵了解,因而教學中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人施教,致使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

⑸ 實踐經驗不足。由於青年教師生活閱曆少,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再加上對課程知識的來龍去脈知道的較少,課前又沒有充分的挖掘,導致理論教學不能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⑹ 課前準備不充分。由於青年教師在上課前,更多的是注重熟悉教學內容,而忽視了“如何開展分層教學,如何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如何對師生進行正確定位,如何進行師生互動,如何應對教學中的突發問題,如何把握教學節奏”等教學環節,致使不能很好的駕馭課堂。

2 課堂教學全過程分析

按照時間順序分,課堂教學包括備課、授課和課後答疑三個階段,每個階段要完成不同的教學任務。

⑴ 備課。備課是開展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之一,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受製於備課的整體質量和實際效果。在備課階段,教師要製定詳盡的教學方案,包括教學時間的安排、教學手段的選擇、教學內容的順序安排等。在備課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製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和要求,要關注學生實際和教材實際,明晰學生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突出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和疑點,研究達成目標的途徑和方法。備課效果的好壞,能體現教師的教育觀念和對教學策略的認識程度;能體現教師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理解程度;能體現教師對學習者特點和教學環境的判斷程度。

⑵ 授課。在授課階段,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把教學內容呈獻給學生,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良好的呈現教學內容的能力,具體說就是:語言表達要準確,條理要清晰,板書要規範;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教學內容的邏輯關係,對重點、疑點和難點內容要詳細講解;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加強對課堂教學的有效管控,最大限度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⑶ 課後答疑。授課結束並不等於整個教學活動的結束。一方麵,要求學生課下要及時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消化、歸納和總結,弄清楚哪些內容真正理解了,哪些內容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理解;另一方麵,要求教師安排時間答疑,批改作業,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並反思積累教學經驗,改進以後的課堂教學。

3 提高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策略

⑴ 建立和完善“培訓”、“傳幫帶”、“教學督導”等機製。從學校層麵,要把青年教師的培養和提高納入“教師發展中心”規劃之中,並建立相應的青年教師培訓製度。針對青年教師,開展有關教法、課程論及學科發展等方麵的培訓,定期開展青年教師課堂教學競賽等,並建立相應的考評機製[2、4],以增強培訓效果。同時,作為院部,要充分發揮教學名師、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要針對青年教師開展“聽評課”等方式的教學督導,進行定期交流,對青年教師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惑,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使青年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