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地方高校旅遊管理本科專業特色化人才的培養(1 / 3)

論地方高校旅遊管理本科專業特色化人才的培養

教育探索

作者:鄭瑞

本文為貴陽學院2014年度教改項目《貴陽學院旅遊管理專業特色化人才培養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

【摘 要】 我國高校旅遊管理專業發展與行業發展呈逆向趨勢,通過專業建設特色化培養適應行業需求的特色化人才是地方高校擺脫困境的必然出路。地方高校應順應行業發展,與地方旅遊行業共建資源共享平台,突出自身特色,完善專業實訓實習薄弱環節,從而實現特色化人才培養之目標。

【關鍵詞】 旅遊管理本科專業;特色化;人才;製約;路徑

一、我國高校旅遊管理專業發展與行業發展呈逆向趨勢

我國旅遊管理高等教育在經曆了30多年的高速發展後,近年來顯現下滑的態勢,自2011年至2013年,我國旅遊高等院校數量和在校生人數都出現下滑。[1]且在教育部公布的近兩年就業率較低的本科專業名單中,旅遊管理專業被列為黃牌專業予以警告。這與我國旅遊業每年保持至少10%以上的高速增長不相吻合。旅遊業已經成為我國戰略性支柱產業,我國旅遊業“十二五”規劃提出力爭到2020年旅遊產業規模、質量、效益基本達到世界旅遊強國水平。“世界旅遊強國”目標的實現必須依托於旅遊專業人才的培養,我國旅遊類高等院校作為高素質旅遊專業人才培養基地,其發展與行業發展呈現逆向趨勢是值得關注和警惕的。

數據來源:國家旅遊局2001-2013年中國旅遊業統計公報及全國旅遊教育培訓統計基本情況

我國高等旅遊教育規模的從2001年至2011年十年的快速擴張,旅遊高校數從311所增長到2011年的1115所,11年間增長359%,年均增長超30%以上,隨著快速發展的高等旅遊教育負麵影響的顯現,部分高校旅遊管理專業發展麵臨生存的考驗,並從2012年開始萎縮,以至於從2004年開始教育部就限製批準高等院校新設旅遊本科專業,在2012年的新版專業目錄中也被設成了國家控製布點專業。

二、專業建設特色化是地方高校旅遊管理專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早在2008年,保繼剛教授就曾發文針對我國旅遊本科教育萎縮問題進行了論述,認為導致旅遊本科教育萎縮的主要原因是旅遊行業對人才的需求特點和高等教育體製所設定的人才培養模式二者之間存在矛盾,而解決的思路要從提高學生就業層次入手,保證旅遊的生源不萎縮和行業就業率提高,提出強化旅遊的專業特色,為行業培養專業性人才等措施。專業建設特色化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措施,專業人才特色化的培養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旅遊行業需求,這一道理簡單,真正實施起來卻較困難,尤其是對一些新辦、缺乏知名度和實力、偏遠的地方院校而言。且各個高校資源、區位各異,旅遊管理專業在各個院校的設置情況、地位各異,因此如何實現專業特色化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我國自2007年以來,根據《教育部財政部關於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07)1號),麵向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選擇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專業點進行重點建設,目前已經先後審批公示了七個批次共2534個特色專業建設點,其中旅遊管理特色專業建設點23個。23個擁有旅遊管理特色專業的高校中,地方高校占絕大多數,且大部分高校知名度較低,而通過專業特色化建設,使這些地方院校旅遊專業的競爭力得到大大提升,因此專業建設特色化是地方高校旅遊管理專業發展的必然選擇,特色化人才的培養是地方高校旅遊管理人才培養的目標。

三、製約地方高校旅遊管理專業特色化人才培養的主要因素

1、地方高校旅遊管理本科專業定位尷尬

我國高校從隸屬關係上來,早期分為教育部所屬高校、中央部委所屬高校和地方所屬高校三種類型,1992年後,部門辦學的趨勢減弱,逐步形成中央和地方兩級辦學的格局,即大體分為中央部屬高校和地方所屬高校。目前全國共有中央部委直屬高校一百多所,這些院校在校園麵積、學生人數、師資力量、教學條件、就業率、發展前景等方麵均較突出。而地方所屬高校是指隸屬各省、區、直轄市等,多由地方行政部門劃撥經費的普通高等學校,其又可細分為省屬國家“211工程”重點大學、“省部共建大學”、地方性直屬高校三種模式。本文所指地方高校主要是針對地方性直屬高校而言,因為相比中央部委直屬、“211工程”重點大學和省部共建大學,地方性直屬高校在學生生源、師資力量、教學條件、經費開支等方麵都存在劣勢,難與上述高校進行正麵競爭。

目前我國旅遊管理專業教育已經形成研究生、本科、專科(含高職)和中等職業教育4個培養層次。其中,中央部委直屬、“211工程”重點大學和省部共建大學,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更偏向於研究型專業人才的培養,專科以下定位基本上是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為主,而地方院校旅遊管理本科專業定位則麵臨尷尬境地,上不能與其它重點大學競爭,下更比不了專科院校的實踐技能。理論上,旅遊管理專業教育四個層次可對應規模企業管理的四個層次,旅遊管理本科教育應定位於中層管理者,但現實中,由於旅遊管理本科教學實踐教學環節的薄弱,大部分高校旅遊管理本科生畢業時既不具備崗位實踐操作能力,更無崗位管理經驗,無法勝任旅遊行業中、低管理層職位,其畢業仍需與中職高職專業學生一樣,必須從一線員工做起,但因專業層次設計的差異性,其一線崗位操作能力初期又比不上中職、高職學生,導致旅遊本科專業學生心理落差大,加之其它因素,最終使得我國旅遊管理本科專業學生畢業後行業流失率較高。尤其是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由於生源的劣勢,加之教學師資等眾多原因,學生畢業時的專業知識能力、研究能力比不上重點大學,學生繼續考研或出國留學比例也較低,學生整體就業前景與重點大學相比要弱。這些學生畢業既做不了管理者,又不願意從基層從起,自然就業率較低,行業流失率高。地方旅遊本科院校專業定位夾在高職高專和重點大學之間,上上不去,下又下不來,處境極為尷尬,亟待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