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地方高校旅遊管理本科專業特色化人才的培養(2 / 3)

2、高校旅遊管理本科專業方向設置多滯後於旅遊行業的快速發展

眾所周之,近年來旅遊行業快速發展,呈現出許多旅遊新業態,大旅遊格局正逐漸形成。旅遊業發展日新月異,而高校旅遊管理本科專業的設置卻存在遲滯。客觀來看,旅遊活動就是求新求異求奇的,因此旅遊新事物、新現象、新業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快速發展。而旅遊活動作為一種經濟現象,對其的研究多是處於被動狀態的,即先有現象後再研究,且對新事物的研究本身就需要一個過程,因此旅遊管理專業研究滯後於旅遊行業發展本身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實。再加上高校旅遊管理本科專業方向設置必須具備相應條件才能開辦,這必然導致高校旅遊管理本科專業方向的設置滯後於旅遊行業的發展。尤其對一般普通的地方高校而言,受自身師資、資源能力等條件限製,其研究能力本身就遠遠弱於中央直屬大學、重點大學等,且在專業方向設置和教學模式方麵,大多數仍沿襲傳統的模式,這必然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與市場需求脫節。

3、地方高校自身資源條件難以支撐快速發展的行業需求

專業建設特色化是要求地方高校具有一定的師資技術力量和資金配套建設的。但地方高校,尤其是偏遠地區的地方高校和新辦地方高校,其因學校的區位、福利待遇、平台機會、發展空間環境等眾多因素,難以吸引高層次優秀人才的進入,尤其是那些具有國際視野、專業知識與經驗兼具的高層次人才,這直接製約地方高校旅遊管理專業特色化方向的選擇和專業人才的特色化培養。許多地方高校現有的師資多是非旅遊管理專業出身,即便是純科班出身,大多也是缺乏相關旅遊行業從業經驗的,而旅遊行業實踐性要求極強,現有的師資在專業方向設計和人才培養方麵難以適應行業的變化和需求,其中具有學術影響力的專業帶頭人的稀缺,直接導致地方高校旅遊管理專業發展方向的迷離。

四、地方高校旅遊管理本科專業特色化人才培養的思路與建議

客觀上看,我國高校旅遊管理本科專業發展出現的萎縮問題即“產品”滯銷產生的問題,作為旅遊人才市場供給方的高校未能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我國旅遊高等院校必須調整自己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法,隻有順應發展、依托資源、突出特色,才能培養出適應旅遊市場需求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1、順應旅遊行業發展是前提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改變人們的消費行為和消費方式,旅遊行業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智慧旅遊、智慧城市、互聯網+旅遊等模式改變了旅遊行業和旅遊企業的經營方式,旅遊業也在發展中不斷與不同產業之間進行融合與創新,形成了許多旅遊新業態,大旅遊格式逐漸顯現。以商、養、學、閑、情、奇、新六大要素構成眾多旅遊新業態對旅遊行業的管理提出極大挑戰,也創造出大量的帶有技術要求的新興崗位。高校旅遊管理專業應密切關注與研究旅遊行業發展,尤其是旅遊新業態的發展,積極與旅遊行業新興企業互動和互助,及時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主動讓旅遊管理本科專業設置方案與培養模式更接“地氣”,以順應旅遊行業發展對高素質旅遊專業人才的需求。

2、共建資源共享平台是保障

作為地方高校而言,目前尚未形成一種優勢資源共享與互補的平台。類似於協同創新中心模式,地方高校應在所屬區域內,積極與地方政府、旅遊行業和旅遊行業協會聯合,挖掘各自的優勢人力資源和信息資源,共建一個資源共享平台,把高校的研究能力與旅遊行業的經驗相結合,一方麵為高校提供研究方向,讓高校對旅遊問題的研究更務實有效,也使高校對旅遊行業的研究與行業發展同步,為高校專業特色化培養人才和儲備人才;另一方麵也能夠有效解決旅遊行業和企業自身發展麵臨的問題。而雙方的合作必然為高校旅遊管理本科專業特色化人才培養提供契機,也能為旅遊行業輸送急需的高素質、對口專業人才。

3、突出特色是核心

我國旅遊研究、旅遊管理教育所依托的學科背景跨度較大,涵蓋管理學、曆史學、地理學、經濟學、園藝學、林學、社會學、建築學等,[2]隨著大旅遊格局的形成,高校旅遊管理本科專業方向設置應依托自身原有專業研究背景優勢,結合旅遊行業發展趨勢,重點突出“旅遊+”的研究。隨著社會的發展,行業分工越來越細化,原有人才培養“大而全”的觀念應逐漸轉變,課程體係設置方向應更加明確,培養“精而專”的人才是未來的趨勢。地方高校旅遊管理本科專業在發展過程中,就應結合行業發展找到自身精專的方向,在旅遊行業融合的大背景下,選擇自身的優勢學科背景,找到契合行業發展的融合點,不僅能解決地方院校旅遊管理本科專業定位尷尬的問題,也保證高校旅遊管理本科的研究和教學在細分區域的前沿地位,避免高校資源的重複和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