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1 / 2)

淺析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教育探索

作者:康金成

【摘 要】 本文在分析中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及其不良後果的基礎上,探討了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增加中學生心理課程;教育者以自身為主體,開展各種心理健康工作;調動學生家庭的能動性。

【關鍵詞】 中學生;心理問題;不良後果;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中學生是一個人成長的敏感時期,是一個人開始塑造人格的開始期,在此期間,外界和內在的因素都會影響著他們認知和行為。由於學生正處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長時期,他們的判斷力和抉擇力都存在缺陷,對一些問題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久而久之堆積起來的困惑和苦惱引起的心理衝突,像一顆定時炸彈一樣埋藏於心裏,讓他們備受煎熬,這往往也被大人忽視,以至於不少學生感到孤立無助,甚至誘發各種心理障礙乃至心理疾病。因此,不做“亡羊補牢”之事,及時關注中學生的心理,把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自己一項重要的工作,這是每個中學教育者應該承擔的責任。

一、中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1、學習中的問題

中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學生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首先會出現一些生理上的問題,如精神上萎靡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時間久了就會表現出厭學的情緒。其次學生會因厭學和家裏關係緊張,進而對自身心理造成影響。“國家教育委員會的一位負責同誌在一次會議上說,中學生厭學的有30%,有的縣甚至高達60%”。可見,厭學是一個普遍問題。

2、人際關係問題

大多數中學生來自獨生子女的家庭,自我為中心意識太強,往往處理不好與同學、老師、父母之間的關係,導致自身人際關係不協調。不會正確處理與同學之間的關係,讓他們感到孤獨;師生關係的緊張,讓他們感到焦慮,產生厭學情緒;與父母關係的不和諧,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

3、成長中的心理問題

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在生理和心理都有一個較大地變化過程,在這變化過程中,主要表現在情緒波動比較大,不願意與別人過多交流自身的問題,存在閉鎖心理問題,容易產生消極情緒,早戀,易形成不良習慣和沾染不良嗜好等。沒有正確的教育方式和良好的引導,這都會給學生成長帶來隱患。

4、麵對挫折的問題

一些中學生自信心不足,麵對一次小小考試成績的不理想,就感覺自己的能力有問題,覺得自己不適合學習,甚至放棄學業;遇到一點點小麻煩就去找家長、老師去幫忙,完全沒有去學著培養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者選擇逃避問題,如此消極的態度極大地影響中學生培養麵對挫折時的需要的勇氣和自信心。

二、中學教育者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做的工作

1、增加中學生心理課程

心理課程的開設是讓學生清楚了解自己心理狀況,遇到自身的一些情況,心理首先有個準備,不會為此而感到顧慮和擔憂。學生經過心理課程的學習,可以通過自身的調節來轉變自己不良的行為,協調自己不和諧的人際關係,端正自己扭曲的人生態度,完善自己不健全的人格。此外,在心理課程上所學的一些積極向上的知識,不僅有助於中學生順利的度過中學期,其所得也將對他們今後的成長產生重要的影響。

學校應把心理課程與主要的文化課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明確心理課程的重要性,學生不僅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更為重要,不良的心理可造成身體的不健康,中學教育者都應認識到這一點,不能敷衍了事,要詳細而全麵的去教授學生,讓學生學有所得,能將所學用於生活中,比如:讓學生了解青春期的心理變化特點,可開設以心理健康為主題的班會,讓學生們暢所欲言,將自己的問題提出,老師可當場以心理方麵的知識替學生解答,更有助於學生明白了解自身心理狀況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