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學教育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1 / 2)

小學教育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教育探索

作者:柴春玲

【摘 要】 小學教育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過程中應針對存在的問題,采取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地位相結合、探究、合作學習的模式,並注意規避教學內容不突出、學生依賴和癡迷網絡、缺乏思維和價值觀扭曲等問題。

【關鍵詞】 小學;信息技術;整合;模式;規避問題

信息技術即是通過多樣的信息手段,實現信息資源的下載、共享以及配置。而對於小學教育來說,信息技術主要可以體現在多媒體教學的基礎上,即通過多媒體的直觀性、多樣性以及便捷性,輔助傳統的課堂教學,一方麵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另一方麵改善教學的效果,提升其價值。而筆者將通過本文,就小學教育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問題及方法進行研究分析。

一、目前小學教育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存在的問題

1、目標模糊化,教學缺乏導向

任何科目教學都具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而這就需要一些科學的引導過程,而對於信息技術的使用而言,恰好是體現出引導的地位。但是目前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盲目使用信息技術手段,看似豐富多彩,實際卻偏離的教學的主題,也導致教學的目標模糊化,最終適則其反,難以達到教學的效果。

2、忽視自主性,學習趨於被動

自主學習的理念並不是一個新的理念,我國教育一直都在提倡自主學習,特別是在應試教育背景下,課程教學往往以教師為主,學生學習過程過於被動。而一些教師在引入信息技術後,依然是采用大量渲染的手段,從而導致學生在學習時依然無法體現自主性,也無法有效利用小學學生的活潑特點。

3、存在依賴性,教學缺乏思考

信息技術的濫用會讓教師過於依賴這種科學的手段,而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對於課堂教學的思考,長期以往很容易導致依賴性的產生,也讓今後的課程教學中始終都將信息技術加入其中,對於教學效果提升並無太大的益處,也讓教學過程顯得枯燥且乏味。[1]

4、課程內容新穎,教學設備落後

課本上層出不同的新穎內容,形式上讓學生開拓眼界,但實質上學生並沒有獲得很多直觀上的感受。現有小學課堂,多媒體和粉筆,是老師傳達知識的主要媒介,因此信息技術也不是我們所謂的多媒體。如果長期缺乏先進的信息技術教學設備,這也就導致學生獲取信息的局限性。

二、小學教育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模式分類

1、“雙主”的模式

所謂的“雙主”,就是主導以及主體,主要是體現出教學過程中的主導性以及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而雙主模式的開展流程為:教師首先設定相關的教學方案,然後以多媒體作為媒介,向學生普及相關的教學內容,同時學生通過自我探索或者小組協作完成教學的目標;最後教師評估學習的效果,同時對於學生學習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和改變。而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保證兩點原則,即其一,教師不能完全放棄自身對教學的主導性,特別是對於學習方法的導向,例如學習問題的指導,學習方向的提供以及學習效果的總結;其二要在教學中體現學生的地位價值,即教學不能一味的采取“灌輸”教學,而是要在教學中體現出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在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2、探究的模式

探究教學,即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一個主題以及問題作為目標,鼓勵學生主動的、高效的開展學習過程。而探究的模式的開展流程為:首先教師通過多媒體提出教學的自主學習的主題或者方向,同時製定多媒體的教學方案,並且對於教學的效果進行分析和調整,體現主動性、研究性以及合作性的三種教學方法。此外,教師還需要向學生普及目前的主要知識點,同時讓學生將此作為方向進行自主交流,合作學習,深刻探討等科學學習流程,最後通過有效的教學評價,讓學生了解自身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誤區以及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開展原則為教師需要把控學生學習的大致方向,在不影響學生的主動學習過程的條件下,給予一定的指導和建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