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課堂教學中不同知識體係之間的關係
大學的課堂是具有高度開放性的課堂,“基礎”課程的課堂也不例外。首先,從理論知識構成上來看,“基礎”課程所包含的內容包括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道德以及法律的基礎知識,所涉及到的學科包括哲學、曆史、法律、政治學等。以2013版“基礎”課程當中的第四章“學習道德理論,注重道德實踐”為例,這部分內容涉及到道德的起源問題和道德的屬性問題,從哲學的角度出發,這就要向學生們講述中西方哲學史上關於道德起源的觀點;從曆史的角度出發,這就要通過具體曆史事實的列舉,向學生們說明道德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形態的社會下,都有與之相配套的道德規範體係。在這部分內容的講解中,教師將教材當中關於道德的內容與曆史、哲學結合起來進行分析、講述,使得課堂講解變得生動,理論講述具有較強的說服力,整個知識體係結構完整。同時, 2013版“基礎”課程教材的法律基礎部分涉及到了我國的國家製度以及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係的發展曆史這一係列內容。通過對我國國家製度的講解,學生可以更好理解我國憲法特征及基本原則的由來;通過對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係發展史的講解,學生可以進一步了解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係發展、演變的來龍去脈,為以後理解我國社會主義法律製度建設的重要性奠定基礎。在這部分內容裏,法律、曆史、政治學的知識得到了一個較好的結合,既能為教學服務,又能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
除去具體的學科知識外,“基礎”課程還包含有許多蘊藏在日常生活當中的知識。在2013版“基礎”課程教材當中,第七章涉及到了許多日常生活當中的具體法律規範。在這部分的課堂教學當中,教師應首先幫助學生明確:“基礎”課程的課堂,不僅僅是教授給大家具體的學科知識,還是一個引導大家觀察實際生活現象,思考實際生活問題,從實際生活中學習的一個平台。基於此種觀念,教師需結合具體的法律知識,以學生實際生活現象為載體,引導、鼓勵大家提出自己對於一些生活現象的看法和疑問,從而達到不斷反思、不斷進步的教學效果,構建“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課堂教學模式。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貼近生活實際,易於學生接受。
2013版“基礎”課程的教材一共安排了七章內容,但是包含的信息量卻是遠遠超出了七章內容,既有具體的學科知識,也有蘊藏於生活現象中的知識,我們應充分給予挖掘,打造一個開放的課堂教學平台,既能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又能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同時提高學生向生活學習和反思、提升自我的能力。
三、課堂教學與網絡的關係
現代社會,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和廣泛普及,網絡不可避免的對傳統的課堂教學產生了衝擊。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網絡具有以下優勢:①信息傳播速度快、時效性強、覆蓋麵廣、檢索方式生動活潑;②思想信息交流平等、自由、全麵、及時、思想信息容量大,便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大學生進行思想調查和分析,從而了解到更為真實的學生思想動態,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針對性;。[3]以“基礎”課程教學為例,網絡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為教學提供所需要的生活案例資源以及相關的學科知識資源。同時,網絡可以打破地域限製,使“基礎”課程資源在最大範圍內實現共享,伴隨著課程資源共享的過程,課程內所包含的理論也隨之傳播到了世界的其它地區,擴大了其影響力。這一係列的優勢,使得網絡教學方式逐漸成為了許多學生喜愛的教學方式,教學方式多樣化已成為一種趨勢。
然而,網絡也具有許多顯而易見的缺陷。首先,伴隨著信息多元化,信息的質量必然是參差不齊。大量虛假甚至不良的信息充斥其中,如果缺乏有效的引導,必定會造成學生思想的混亂;其次,網絡在傳播信息的時候,通常具有很高的自由度,甚至會出現無序化的局麵,這種無序化會導致許多學生自我約束意識的淡薄和道德責任感的削弱;此外,網絡作設計平台,它的虛擬性令許多學生在與他人進行交往的過程中產生因神秘感帶來的安全感,這種所謂的“安全感”很容易使學生沉溺於網絡交往,從而忽視了與現實生活中人的交往,導致學生的自我封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紛紛成為“低頭族”,從而忽視了與教師的課堂交流,教學和學習效果受到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