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課程章節結束後進行案例討論,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
案例教學的目的就是把實際中真實的情景加以典型化處理,形成供學生思考分析和決斷的案例,通過學生們獨立研究和相互討論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方法。[2](P591)所以在學習完理論內容後,如果可以對這一部分內容進行案例分析討論,會很好的引導學生將課本上的死知識變成生活上的實用能力。
案例3:在第四章決策理論的講解結束後,筆者會讓學生就以下這樣一個事件進行討論,幫助他們掌握決策的方法與步驟,即識別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分析方案、找出最優決策。一家有四層樓的百貨商店,在安裝了兩部電梯以後仍然聽到顧客、特別是女顧客的抱怨,說等電梯的時間太長。老板不想再減少鋪麵來增加自動扶梯或電梯。請你為該商店設計幾種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在得到問題之後,學生們依舊采用分組形式進行討論,根據課上所學的執行決策的步驟進行分析後學生們普遍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首先,商店出現的問題是女顧客覺得等電梯時間太長;其次,引起這個問題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女顧客人多、電梯數量不夠或者等電梯時間過長等;再次,這個問題的出現會導致顧客投訴的增多;最後,這個問題迫切需要解決,即該商店需要用最少的投入解決電梯效率慢和顧客投訴高的問題。在稍後收集學生意見時,每組學生都會提出非常多的解決方案,比如把女性用品集中放在一、二層來方便女顧客購物,以期減少女顧客上樓頻率,或者在電梯等待間安排休息娛樂場所、美甲服務、安裝鏡子等來排解女顧客等待時間,又或者將商品布置分區域或增加周內優惠力度來分散不同區域和不同時段的客流量,還有些學生提出可以在步梯轉角處擺放一些打折、免費商品吸引消費者。當想法被提出之後,筆者會進一步引導學生對不同方案進行分析討論,從而得出最優解決方案。所以通過這個案例的使用就很好的幫助學生掌握了決策的過程及分析決策行為的方法,並且讓學生講理論知識學以致用。
3、在課程講解過程中穿插案例,讓學生在聽課過程中時刻保證高注意力並時刻理解所學內容
管理學課程的很多章節涉及很多枯燥的理論內容,而學生的注意力是無法一直集中的,所以很多時候在講解到重點知識點前,筆者都會刻意引入一個案例,保證學生在重點知識點講解時是處於良好的聽課狀態的,從而幫助他們時刻理解所學知識點內容。
案例4:在第三章管理學基本原理中係統原理的講解時,筆者會用一首民謠來對這個知識點進行總結。“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這首民謠描寫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即國王理查三世和他的對手裏奇蒙德伯爵亨利的決戰,而這場戰鬥決定了誰可以統治英國。
通過這個案例學生們會發現馬蹄鐵上一個釘子是否會丟失,本是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但其“長期”效應卻是一個帝國存與亡的根本差別,所以通過這個案例的分析既讓學生了解了係統原理的概念,又幫助他們明白了企業作為一個係統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