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經貿類專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探索(1 / 3)

經貿類專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探索

教學改革

作者:朱岩

本文為嘉興職業技術學院2015年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編號:JG201517)研究成果

【摘 要】 高職院校經貿類專業校外實習基地存在著定位不清、實習基地缺乏有效管理、實習效果不明顯、缺乏科研與社會服務功能等普遍性問題。解決對策是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應分層次、分類別建設,構建校企合作的動力機製。

【關鍵詞】 高職;經貿類專業;實踐教學;基地;問題;對策

職業教育人才的最終培養目標是學生的技術實踐能力。認識論認為,“知道”不等於“會做”。職業教育特定的才培養目標要求教給學生“如何做”放在第一位,理論知識為實踐服務,而隻有通過實踐教學基地,能給學生提供直接操作的機會。因此,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質量決定著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技術能力的高低和未來職業競爭能力的強弱。根據基地建設和管理主體的不同,可以將基地分為校內實訓基地、公共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踐基地三大類。本文結合作者在嘉興職業技術學院經貿類專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實踐經驗,探討目前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存在的問題、運行模式及改革思路。

高職院校主要培養操作型人才。教育部規定,各級職業院校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學時數要達到總學時數的60%,因此,實踐教學基地要建設成為具有一定規模且相對穩定的供學生參加教學實習的場所,它為學生實習、觀摩教學、專業技能訓練,教師的實踐鍛煉、科學研究等活動提供相應的條件和必要的服務。

一、高校院校經貿類專業校外實踐基地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各高職院校經貿類專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普遍采用建立校內實訓基地和簽約校外企業實習基地兩種模式,實踐中存在如下問題:

1、校內實訓基地與校外實習基地定位不清

校內實訓基地與校外實習基地在建設主體、功能定位、經費來源、運行模式等方麵差異較大。(1)校內實訓基地難以承擔高職院校主要實踐教學任務。昂貴性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需要的資金、設備更多。總體上,由於辦學經費不足,我國絕大多數高職院校校內實訓基地規模小,建設水平落後。目前技術更新越來越快,學校難以有足夠的資金購買最新設備,即便發達國家的職業院校通常也不具備這一能力,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建立校外企業實習基地。(2)校內實訓基地具有初步的技能訓練功能,而校外實習基地承擔更進一步的訓練任務。一方麵,企業不願意承擔初步的技能訓練。如果前來實習的學生缺乏實際工作需要的基本技能,對基本業務流程不熟悉,企業往往不願意接納他們。所以職業院校要建立自己的實訓基地,對學生進行初步的技能訓練。另一方麵,受經費、場地及人員的限製,職業院校難以承擔更高水平的技能訓練。(3)校內實訓基地與校外實習基地將理論與實踐整合的理論依據不同。無論校內實訓還是校外實習,主要作用都是研究如何將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但兩者的作用原理不同。校內實訓是學校本位的學習,認為工作現場學習往往僅僅關注“如何做”,而對為什麼這樣做的理論知識不能進行深入、係統的傳授,或者兩類知識的整合主要靠學生自己“內化”。目前我國校外實習基地的運行模式,不能夠在企業內部單獨劃分出一個業務部門,專門用於學生實習,因此,學生的實習目標要服從企業的生產目標,而校內實訓基地則相反,從而了彌補校外實習的不足。校外實習基地屬於工作本位學習,是在實際工作情景中將工作任務作為指示器指向相關理論知識,本身具有整合理論與實踐的屬性。其最大價值在於能有效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便於其吸收相關的理論知識。(4)校內實訓基地與校外實習基地訓練功能不同。經貿類企業以中小企業居多,絕大多數企業的日常業務以簡單、一般性的為主,無法對實習學生進行複雜、疑難業務訓練。教師通過下企業搜集真實案例,經過係統化、規範化處理,轉變成適合學習者學習、訓練的項目,在實訓室進行針對性強、可反複的訓練。大多數高職學生未來在操作型崗位就業,工作中除需要具有普遍性、客觀性的知識和技能外,更需要的是在校內難以習得並帶有區域性、企業、個體特點的工作經驗和操作訣竅,這需要在企業實習基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