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經貿類專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探索(3 / 3)

2、分類建設

高職院校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受地理位置、經濟區域、行業、專業、就業狀況因素影響,不能按統一模式進行建設和管理。以嘉興職業技術學院外貿類各專業為例,國際貿易實務、國際商務、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方式不同。國際貿易實務專業主要在外貿企業跟單員、單證員、外貿業務員、跨境電子商務業務員等崗位,業務操作周期長。嘉興地區外貿企業眾多,崗位需求量大,可以成班或成年級接納學生實習。應建成第一層次的實踐基地。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學生可以安排在寧波、嘉興、杭州(機場)、義烏(旱碼頭)的貨代公司、物流公司、報關行、碼頭、集裝箱堆場、機場實習。該行業人員流動性強,每個公司能容納的學生人數少,因此要多建設第二、三層次的實踐基地。國際商務專業學生實踐,應在上海、杭州、義烏等大都市或者區域性的商貿中心,開發現代服務性行業企業為實踐教學基地。

3、建立校企合作動力機製

校企合作動力機製包含三個支撐性要素。一是市場要素。雖然一些學校已經建立了職教集團,但在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體製機製下,不能通過行政命令方式,隻能以市場經濟為導向,開展校企合作。二是合作要素。校外實習基地不能隻具有實習功能,造成學校與企業的地位不對等,企業將接納學生實習當作“負擔”。學校應與企業在教學、科研、實習、就業能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三是“共贏”要素。校企合作應以企業、學校、學生三方互利互惠為基礎。教師依法有償與企業聯合進行項目研發、技術攻關、信息服務、人員培訓。企業通過與高職院校的合作,建立起穩定的人力資源供給渠道和優質人力資源庫,獲得了技術支持,提高了員工素質,增強了競爭力,提高了員工收入和成就感,切實體會到與高職院校合作的優勢。企業對實習學生應采用員工式管理,進行職業培訓,按勞付酬,優勝劣汰,培養其歸屬感和職業精神。在聘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人員做兼職教師時,過去硬性要求外聘教師的比例,“逼”兼職教師一定要進課堂或上講台。由於他們基本上都沒有教師資格證書,沒有從事過專業的授課工作,一些行業從業人員學曆比較低,學生對他們授課的評教分數普遍比較低,影響了實踐教學效果,也挫傷了他們與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因此,應改變合作方式,聘請實踐經驗豐富的師傅,多進行現場演示、操作指導、帶學生實習等實踐性很強的工作,納入學校總課時管理,按課時付酬。校企合作的動力機製為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持續性發展提供了保障。

【參考文獻】

[1] 石偉平.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技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8-29.

[2] 陳蘭雲.高職院校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思考[J].廣西教育,2009(1)109.

[3] 尹洪、郭炯等.探究與實踐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3.

[4] 朱岩.技能性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理論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9(3)140.

[5] 朱岩.經貿類專業技術課實訓設計研究[J].對外經貿,2013(13)142.

【作者簡介】

朱 岩(1965-)男,陝西寶雞人,嘉興職業技術學院外語與貿易分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物流、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