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中“體驗型”課堂模式應用剖析
教學改革
作者:張國強
【摘 要】 高中語文教學中“體驗型”課堂模式的應用方式主要是:吟誦作品,感知價值;表演角色,體驗情感;組織遊戲,加深理解;建立合作,體驗成果;創設情境,激發熱情。
【關鍵詞】 高中語文;“體驗型”課堂模式;應用方式
在當前素質教育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新課程改革的推廣以及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使得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課程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也暴露出許多問題,無法適應語文教學的實際需求。對此,應用“體驗型”課堂模式,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升高中語文教學效率,成為高中語文教師重點關注的內容。
一、“體驗型”課堂模式概述
“體驗型”課堂模式,或者可以說體驗式學習,是指學生親身經曆某種相對真實或者模擬真實的學習情境,對其身心產生一定影響,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活動和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體驗式學習首先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和動作,其次是一種內心形成物,具體來講,主要是指學生在親身經曆某一個特定的教學事件和教學情境之後,通過聯想、感悟、移情、神思等多種心理活動,形成全新的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念,同時產生新的行為和經驗的過程。與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相比,“體驗型”課堂模式主張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鼓勵,結合相應的情境,調動學生對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全新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原本的知識結構相互聯係起來,實現學生內心自主性精神的成長。“體驗型”課堂模式為學生的感性學習提供了一定的幫助,同時在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麵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將枯燥的說教式教學以及單純的認知學習轉變為生動形象的情境,使得學生在參與和體驗的過程中,更好的感悟人生,提升語文素養,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推廣。[1]
二、“體驗型”課堂模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體驗型”課堂模式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吟誦作品,感知價值
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語文的學習不僅需要通過眼睛去看,通過心去想象,還要通過口去吟詠,通過耳去聆聽,才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語文學習中,學生不僅需要掌握相應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悟作品的價值。對於高中語文教師而言,應該引導學生對一些教材中的文學作品進行吟詠,獲得飽滿的情感體驗,在朗讀過程中感悟人生,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在對戴望舒的詩歌作品《雨巷》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融入自身的情感,對作品進行朗讀和品味,從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出發,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對“丁香一般結著愁怨的姑娘”的期盼和向往,體會作者憂傷寂寥的心境。在徐誌摩的《再別康橋》中,同樣可以引導學生帶著感情去朗讀,體會存在於字裏行間的淡淡憂傷,感受作者對於康橋的感情,以及即將離去的不舍之情。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吟詠,結合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感受到作品中所表達的各種情感,體會作品的內在價值。
2、表演角色,體驗情感
在“體驗型”課堂模式中,表演是一種非常常用的活動,具有生動形象,吸引力強的特點,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其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體驗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對於高中語文教學而言,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而通過表演,可以使學生隨意聯想,根據聯想的內容對角色、場景等進行設計,對文學作品進行再創造。因此,教師應該有意識的在課堂中引入表演環節,創設好聯想與想象的發生點。實際上,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存在著許多具有良好情節性和可表演性的作品,教師可以從中選擇一些,安排學生進行表演,使得其能夠在不同角色的扮演中,體會作品中人物的內心情感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與單純的文章閱讀和分析相比,這樣得到的情感具有直觀性和深刻性的特點。例如,在對《茶館》一文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話劇表演的形式,對作品中的劇情和人物進行設計,由學生自己進行相應的角色分配和表演。通過這樣的形式,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其對於作品的理解,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