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愛護天地萬物
既然人隻是受真主所托,所以人與動植物一樣,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大地上行走的獸類和用兩翼飛翔的鳥類,都跟你們一樣,各有種族的(6:38)”。人應當敬畏自然,愛護自然,與其和諧相處,存仁慈人心,安拉允許人們吃一些肉食以補充人體所需,但不許人類妄殺濫捕,而且穆斯林隻能吃以真主之名宰殺的動物。穆罕默德向聖城麥加和麥地那進軍時,曾明令禁止破壞兩城的樹木,不僅如此,真主還鼓勵人們植樹種草,先知穆罕默德也曾說過任何人植一樹,精心保養,使其成長、結果實,必將在後世受到真主的恩惠。伊斯蘭生態文化不僅體現了對人的關懷,對動植物也給予莫大的關愛,顯示了伊斯蘭生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對宇宙萬物的深刻觀察。
4、對水的重視
在《古蘭經》中,對水的描述很多,一方麵它體現了中東地理環境對伊斯蘭教的影響,另一方麵,它也說明了伊斯蘭教對水與生態環境關係的深刻理解:水乃萬物的根本,是生命之源,是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物質。《古蘭經》第24章第45節:“真主用水創造一切動物,其中有用腹部行走的,有用兩足行走的,有用四足行走的”;“主在降恩惠之前,使風先來報喜,我從雲中降下清潔的雨水;以便我借雨水而使已死的大地複活,並用雨水供我所創造的性畜和人們飲用”(25:48-49)。
三、伊斯蘭生態文化的現代意義
1、現代化與環境保護應當重視宗教文化的影響和價值
當今世界,環境問題已成全球性問題,而且還有持續惡化趨勢,這一切和工業革命及其引發的生產力的井噴有很大關係。而且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環境惡化的人為因素就越突出,人口的爆炸式增長和現代化的持續深入進行使得人類在未來麵對著更大的壓力,因而伊斯蘭生態文化中講求人與自然和諧、愛護天地萬物、注重節儉、人類要自製的觀念在現代社會有著積極意義。
2、從更深的層麵喚醒人類的環保意識
現代化的作用固然重要,但人類自身意識要對環境問題負更多的責任,將自己視為地球的主宰和萬物的主人,認為開發自然是一種絕對權利,這造就了人類的貪婪。時至今日,仍有很多人並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關係,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仍然認為自己是施動者、是主人,而自然隻是受動者,對環境問題的重視是人類的恩惠和善意,這對未來的發展依然是危險的。因而,從深層麵培養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伊斯蘭生態文化對我們不無裨益。
伊斯蘭生態文化包含著豐富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開始反思傳統現代化的弊端,從而追求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所謂可持續發展:以布倫特蘭夫人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的界定最為流行:“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3]如果人類不改弦更張,後果將如恩格斯所言:“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複了我們”。[4]伊斯蘭生態文化是人類的寶貴遺產,其內容深刻,對我們實現現代化,實現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借鑒意義,今後我們應當更加重視包括伊斯蘭教在內的宗教文化的環境保護意義。
【注 釋】
[1] 馬堅譯.古蘭經[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76頁.本文所引《古蘭經》皆為馬堅譯本,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2] 韓積斌.伊斯蘭文化與環境保護[J].中國穆斯林,2009.3.30.
[3] 毛文鋒.可持續發展與戰略環境評價[J].上海環境科學,2004.118.
[4] 鄭度.區域可持續發展中的環境倫理問題[J].地理研究,2005.2.162.
【作者簡介】
張燕軍(1978-)男,山東曹縣人,陝西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博士後,鹹陽師範學院曆史文化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中東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