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層領導工作不到位,遇事態度生硬。地方黨委政府對農民群眾重大利益矛盾衝突心理疏導及應急措施存在不足,導致農民群眾結幫結夥、明裏暗裏、明軟暗硬地和政府作對。許多時候政府官員缺乏對農民群眾人文關懷意識,認為隻要對農民講政策講規定他們就會聽從,必須聽從,不需做什麼多餘的解釋。在實際工作中,對農民群眾的態度生硬、粗暴,使群眾產生逆反情緒,以致造成集體抗命的惡劣局麵。麵對來自各方麵的傷害(如前所述),農民有時抗爭,有時明知抗不過就采取消極的應付,比如,在辛苦種糧後收購價格遠遠包不住種糧成本時便大麵積放棄種糧而改種其他作物,使當地完不成收購計劃等等。再比如,目前農村普遍存在征地款不能及時到位、拆遷費被農民追著要,甚至沒有新的居住場所,影響到失地農民的長久生計,為此,屢屢發生集體上訪事件。
2.盲從性。農民自身存在的性格弱點和文化修養不高導致其易受他人的指使操縱挑唆而實施從眾
從眾心理的產生與個體因素有直接的聯係。它包括個體的知識經驗、個性特征、性別差異等。個體對刺激對象越了解,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越不容易從眾,反之則越容易從眾。知識經驗多的個體擁有更強的自信心,智力比較高的人掌握的信息比較多,思維靈活,不容易發生從眾行為,而智力低的人則容易從眾。從農民的性格可以看出,農民群眾大多純樸善良、勤勞堅韌,整體受教育程度低、素質差。農村地廣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通信不暢,信息傳遞媒介非常有限,邊遠山區更加閉塞,加上農民社會地位低下,往往受到歧視,造成農民群體落後保守、自信心不足,缺乏決斷能力,容易失去自己的主見,還常常抱著法不責眾的心理而人雲亦雲的隨大流。因此,當受到別人指使、挑唆時,毫無原則地認為應該和別人的行為、態度與意見相一致,即從眾心理產生。
四、加強對農民群眾進行心理疏導 預防農村突發事件發生的對策
正確認識新形勢下農村突發性群體事件、采取穩妥可行的處置和防範對策,構建農村和諧社會,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現實意義。
1.提高認識,結合農村現狀與時俱進,正確看待農民,高度重視心理疏導的重要性。
農民從眾心理對農村突發事件的發生、發展有著極為密切的聯係和影響。農村基層黨委政府應該高度重視,提高認識,將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工作提到議事日程。
2.關注民生,關注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增強農民群眾對地方黨委政府的信任度。
農民群眾把基層幹部看作自己的父母官,對他們抱有很大的期望,因此,地方黨委政府應珍惜農民群眾的信任,把農村工作做好,把群眾工作做好,在農民群眾中樹立起共產黨及自身的良好形象。
3.創建能夠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製度。
樹立信訪親民作風,提高群體性突發事件的防範、處置與化解能力,防患於未然,以理服人,依法處置,掌握主動,因勢利導,選準時機,果斷處置。
參考文獻
[1]楊俊輝. 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和諧社會建設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3.
[2]李立. 心理疏導在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應用研究[D].武漢工程大學,2013.
[3]何琪. 和諧社會需要加強心理疏導[J]. 中國職工教育,2008,0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