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大學生村官在長武縣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新農村建設
作者:趙芝霞 周昕
[摘 要] 新時期以來,與日益提高的物質生活水平相比,農村的文化建設和發展則處於相對滯後狀態,因此,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刻不容緩。大學生村官作為新農村的建設者和先進文化的傳播者,是農村文化建設的生力軍和排頭兵,對農村文化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 大學生 農村 文化 建設
[中圖分類號] D42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5-0010-01
一、農村文化建設的意義
1.文化建設是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建設新農村,把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放在首位是必要的。
1.1農村文化建設能夠增強農民投身於新農村建設的各種技能和本領。
1.2在經濟與文化互相融合的市場經濟發展中,文化是農村發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1.3農村文化建設不僅能夠通過提高農民的各種技能和本領發展生產,改善農民的物質生活條件,不斷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
2.文化建設是推動農村鄉風文明的重要途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鄉風文明”,它表現為農民在思想觀念、道德規範、科學知識、文化修養、行為操守與時俱進,並且蔚然成風。
3.文化建設是培育新型農民的必由之路。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必須實施以農民為主體、以民間文化為內核的文化建設戰略。
二、製約我縣農村文化建設的因素
1.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是建設新農村的突出問題。資金不足是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的主要瓶頸之一。村莊一些日常事務出現了無人參與、無人可調的尷尬局麵。采用一事一議等方式,雖理論上存在著可能,但在實踐中卻難以操作。
2.農民增收乏力是建設新農村的主要障礙
2.1是種養業增收難。農業抵禦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弱,增收不穩定性較大。
2.2是產業化帶動難。近幾年農業產業化有了一定發展,但農業競爭力總體還不強,農民進入市場組織化程度還不高,帶動農民增收不明顯。
2.3是轉移性增收難。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轉移的勞動力隊伍龐大,但由於綜合素質低,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受到抑製。
2.4是政策性增收難。自2005年起,國家取消了農業稅及其附加,“一免三補”政策提高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但農民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間也在縮小,沒有更多途徑。
3.基礎設施配套不足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矛盾。近年來,農村基礎設施得到顯著改善。但也應看到,由於集體經濟不斷萎縮和國家財政一時難以顧及等原因,農業生產中一些基礎設施出現了供給不足和陳舊老化等現象。
4.城鄉二元分割體製是新農村建設的製度瓶頸。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城鄉財政分治的財政政策,全社會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在城市主要由政府負責承擔,而在農村政府承擔不起來,主要依靠向農民籌集。這樣一來,原本就不富裕的農民又承擔了一部分社會公共產品的成本,變得更加不堪重負。
5.村級組織班子戰鬥力不強是建設新農村的組織劣勢。鄉村幹部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領頭雁,他們的素質能力和結構直接影響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從總體上看,當前鄉村幹部隊伍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基本是相適應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鄉村幹部隊伍建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