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同時,主要由俄國誌願人員和戰俘組成,並經過嚴格訓練的十幾支小分隊滲入蘇軍防線。其中包括卡爾梅克人在內的勃蘭登堡外圍部隊。
身穿蘇軍大尉製服的卡爾梅克人與他的頂頭上司、德軍勃蘭登堡部隊中校軍官揮手告別,在靠近戰線的地方等待著。後半夜,德軍專門為他發動了一場進攻,乘蘇軍激戰之時,他與隊員們乘虛越過防線,消失在茫茫林海雪原中。
一周後,他們抵達叫做雷別日諾的小鎮,與計劃中的另一支勃蘭登堡小分隊接頭。卡爾梅克人參加過克格勃短訓班,兩個月前又接受了德國勃蘭登堡部隊的培訓。不知道為什麼,那一夜他久久不能入睡,連日的戰鬥與傷亡令他們情緒低落,筋疲力盡,往事整夜在他腦際縈繞——
七月,卡爾梅克人及其部下從赫普納屁股底下的地堡裏鑽出來後,德軍從中挑選出一些少數民族戰俘送到德國。他們在位於勃蘭登堡外的一塊鄉間宅地上完成無數個“如何”:如何在森林裏行走不發出聲音,如何靠土地生存,如何通過星星來辨別方向,如何在惡劣的氣候中生存下來。他們學會如何駕駛獨木舟,如何使用降落傘和穿行於鄉間的雪橇,以及如何利用最簡單的商品,例如鉀鹽、麵粉和食糖,來製造炸藥。掌握秘密行動和自我生存的技巧;熟練掌握小型武器的應用,也同樣能熟練的使用刀子和西班牙絞具。
用一個德國諜報局特工的話來說,每一個進入俄國的勃蘭登堡隊員都知道如何 “像俄國人一樣的吐唾沫”。
隨著訓練課程的不斷進展,卡爾梅克人手下的二十一人隻剩下七人,其餘被淘汰。
最後的兩天是在輕鬆愉快中度過的,由一些俄國宣傳人員進行政治教育。白牆上寫著斯大林的名言:“蘇聯沒有戰俘,隻有祖國的叛徒。”
那天下午,剛下了場雷陣雨,一道彩虹懸掛在天空。學員們奉命在小廣場上列隊,伸開右手食指和中指,舉行宣誓儀式:
“我向上帝宣誓,我將無條件地服從德意誌帝國及其人民的領袖,三軍統帥希特勒。作為一名勇敢的戰士,我將隨時犧牲我的生命以達成此誓言。”
當晚組織他們看電影,第一部是《朝霞》,影片講述的是一次大戰中一艘德國潛艇艇長及全體官兵的戰鬥經曆,影片的高潮情節是潛艇中彈下沉,全艇十名官兵隻有八個上浮救生器。艦長提議他和大副留下來,保全其他士兵的性命,遭到斷然拒絕,大家異口同聲提出,不能全部生,那就全部死。對另一部電影卡爾梅克人印象非常深刻,觸景生情,使他想起多災多難的母親。故事情節是1928年一群伏爾加德意誌人為逃避布爾什維克的迫害,不遠萬裏,穿越中蘇邊境進入滿洲,在絕望無助的境地中被一個具有元首特性的人所搭救。據說這部名叫《難民》的電影是德國獲獎作品。
訓練結束後,東方諜報局組織他們到農村參觀。這些俄國戰俘和誌願者大多是農民,展現在他們麵前的是豐衣足食、美麗富饒的新農村景象,德國農民在屬於自己的農田裏精耕細作,綠蔭掩蔽下的紅磚房寬敞明亮,田野裏麥浪滾滾,枝頭上碩果累累,農民們輕鬆愉快,孩子們充滿歡笑。一名來自國立沃羅涅日大學的俄國學員一回到宿舍就寫起來,通篇都是對布爾什維克的控訴之詞。絕大多數人對蘇聯式的共產主義最後的一點信念都煙消雲散了。